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心理融合——基于社会性别视

发布时间:2016-08-23 07:09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为了维持生计奔走于异乡,原本心理上就很痛苦,又加之在城市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待遇,歧视等等,无疑又恶化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使其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严重影响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因此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实现社会包容性发展既是政策目标,更是现实需求。心理融合是社会融合中层次最高的融合,只有心理达到融合,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现阶段农民工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农民工讨薪等事件得到有效解决后,农民工的处境也渐有好转,但是农民工在城市融合中出现的社会、文化和心理问题还很多,需要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文主要来分析农民工心理融合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有关社会融合的研究很多,但是心理融合的研究很少,而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相关研究则更少。本文基于社会性别视角主要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角度来探寻心理融合的影响机制,为农民工心理融合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研究方法,帮助他们实现心理融合,更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1.1.2 本文研究的问题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受到的排斥、自卑感以及过客心理是城市融入的一大障碍,因此如何解决农民工的心理问题成为目前的第一任务。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关系资本、组织资本以及制度资本)都对农民工的心理融合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本文通过调查全国 28 个省的农民工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生理性别下不同社会性别意识和行为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现状进行分析;第二,用 SPSS 统计方法分析农民工心理融合的影响因素;第三,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措施,促进农民工的心理融合。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本文主要探究农民工心理融合问题,通过分析生理性别视角下不同社会性别意识和行为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现状,进而研究这种差异对农民工心理融合造成的不同影响。想要从新的视角来为农民工心理融合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想要达到的目的是:

(1)了解目前不同农民工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行为现状,并了解生理性别下不同社会性别下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心理融合的现状;

(2)实证分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心理融合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社会性别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下的差异、两大资本与社会性别的交互项对心理融合的影响;

(3)在了解农民工心理融合的现状,找出影响农民工心理融合的因素之后,探索促进农民工心理融合的途径,并提出一些可行又合理的建议。

1.2.2 研究意义

在新型城镇化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大背景下,以市场为主导的推拉作用会促使更多的农民工进入城镇。但是现阶段,由于体制的原因,农民工在各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主要从事于“脏、累、险”的工作,甚至成为公共事件的替罪羔羊和主要嫌疑对象。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实现社会包容性发展既是政策目标,更是现实需求。心理融合是社会融合中层次最高的融合,只有心理达到融合,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从理论方面来说,国内外有关社会融合的研究很多,但是心理融合的研究很少,而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相关研究则更少。本文通过大量实地调查的数据,基于社会性别视角主要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角度来探寻心理融合的影响机制,为心理融合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帮助他们实现心理融合,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从现实方面来说,通过对影响农民工心理融合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心理融合的重要因素,可以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第一,明确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存量的重要作用。第二,关注和改善社会性别的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可以为政府和社会制定利于农民工的相关政策提供可行性的依据,营造和谐的融合环境,使农民工在心理上保持健康,更好地融入到城市。

..........................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社会性别

早期的社会性别理论是在女权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女权主义是在 19 世纪开始的,而社会性别理论大约开始于美国的 20 世纪 60 年代,它在女权运动中起着指导作用。社会性别理论主要关注了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以及性别不平等问题,探讨了带来这种差异的根源。社会性别理论不仅在西方的学术、实践和思想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还给我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比如为学者提供新的视野,觉醒了国人的社会性别意识,为我国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两种,美国的女权主义者用 sex 表示生理性别,用 gender 来表示社会性别。生理性别从字面上理解为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而对社会性别定义有:社会性别是人们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理解以及对男女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属性认识,它表现为人们对男女在社会文化、经济、婚姻、教育等领域有固定的角色期待社会性别角色意识是指对于两性所承担的与其性别角色相适应的责任和享有权利的一种态度。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性别意识从性别视角观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旨在重新调整两性关系,谋求男女两性平等和谐发展。李叔君提出社会性别理论旨在根据各国的文化和经济条件来抓住解放妇女的策略和重点,使妇女从压迫中得到解放,促进各国妇女之间的团结。社会性别是后天形成的,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共塑性,随着理论研究的发展,我们把目光进一步投射到社会性别关系是如何建构的,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知识。

在男女关系上,男性在两性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男女在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方面有不平等的关,女性在家庭、生产生育(私人领域)领域的贡献不被承认,只被认为是男权社会的附属价值,长期下来女性只能从事低层工作,经济制度中的不平等反过来从文化角度加大女性在智力和体力上的劣势,更加限制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工作。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的家庭分工模式和传统的性别观念使男性和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不平等,在非农就业的劳动力市场上男性多于女性。男女的生理差异只是生理特点上的差异,它本身并没有强弱之分,但是在一定环境下就会转化为男强女弱。女性将很多时间花费到婚姻和家庭生活中,降低了有偿劳动时间,减少了她们的经济活动,降低其经济地位。由于传统观念中女性是担任育儿和家庭管理的重要角色,一般女性在结婚或者生孩子之后就要回归家庭,请假的几率变大或者更有可能离开劳动力市场,最后导致用人单位偏向于聘用男生。性别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就是在考虑了男女在性别上差异。社会性别理论对传统的性别观念提出了挑战,消除男女之间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和性别歧视。

..........................


2.2 人力资本对心理融合的影响研究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成熟,人力资本理论被用到很多领域,比如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市民化,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和职业阶层等等。研究表明,农民工个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可以增加其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人力资本中的文化程度对农民工职位的提高有正向影响,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越有可能成为管理层、技术层的人员。农民工人力资本还对他们的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影响,还有学者 Roberts 进一步指出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都对农民工的收入有影响。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人力资本存量少必然会对城市融入造成影响,因此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存量是促进社会融合的关键。也有研究表明较低教育水平会影响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心理和自我认同,从而影响心理融入。人力资本中的文化程度、技能培训、健康状况在社会融合的不同维度上存有显著影响,其中打工时间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更显著一些。张洪霞提到教育和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形式,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对其城市融入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有研究发现收入、社区关系融合、工作类型、住房类型、年龄和婚姻状况也对心理融合有显著影响。而上面提到人力资本对收入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心理融合也有一定影响。有学者认为受教育程度、政治地位会影响群体之间的相互排斥和关系距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工其交友意愿也越高,彼此心理认同感的差异也小。主要强调自我认同可能会造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局面,从而影响群体之间的交往。并且人力资本对社会资本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卢小君在研究中发现人力资本中的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的社区参与、社会保障和经济地位有影响。

因为社会资本理论的日益成熟,理论面涉及广,所以被运用到很多学科领域,学者们也把目光投射到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研究社会融合中的心理融合。有学者认为社会网络对心理融合有正向影响,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交往越频繁,越有利于使个体对整个群体产生归属感。农民工与市民的互动有利于建立城市认同感,缩小与市民的社会距离等,市民非亲属关系对其文化和心理融合有显著正影响。社会资本越丰富越有助于市民和农民工之间亲近,缩短本地居民与农民工的距离,淡化农民工原来的自卑心理使其接受城市带来的正能量。同群效应可以促使农民工与居民在价值判断方面有相同的想法,从而对社会距离有双向影响,若强化的是共同的偏见,那么他们的社会距离就越大,心理融合越不好,反之心理融合则越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他们的价值观不仅会互相影响,而且他们的行为还会影响到别人做决策。社会资本通过影响农民工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从而更愿意与市民交往的机制是存在的。社区关系融合与心理融合显著相关,社区融入程度越大,其社会资本可能越丰富,那么心理融合程度也越高。本文从关系资本、组织资本和制度资本三个维度来测量农民工的社会资本。由于农民工在文化、制度、价值观等方面与市民存在差异,造成他们之间缺乏交流,这种问题所带来的困难是农民工社会资本匮乏。而文化制度等差异也会使农民工产生自卑等心理,影响他们的社会融合。虽然目前农民工与市民有交往,但是仅限于见面问候、打打招呼等浅层次的交往,缺乏深层次的交流,并且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网络窄,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信息,这种长期的“孤岛化”状态导致农民工在心理上很难融入到城市中,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交往。

.........................


3 农民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融合现状........................ 15

3.1 社会性别现状......................15

3.2 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现状.......................16

4 社会性别视角下心理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27

4.1 研究假设.................. 27

4.1.1 人力资本与心理融合................27

4.1.2 社会资本与心理融合...................28

5 结论与展望.............45

5.1 结论与讨论........................45

5.2 政策建议..................... 46


4 社会性别视角下心理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假设

4.1.1 人力资本与心理融合

人力资本以一种资本的形态表示出来,与物力资本相对,它指的是人们所具备的健康、技能、经验和知识等等,所以人力资本可以用来投资并获取收益。人力资本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人力资本积累的越多越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人力资本在社会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也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表明,人力资本中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技能培训和经验对社会融合的各个维度有显著的作用。人力资本的作用还表现在就业上,刚进城农民工参加工作主要依赖人力资本,就业后先赋因素对职业声望及收入有一定的限制,而自致因素对其有显著作用,工作经历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农民工经济地位的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的上升。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能较准确的把握劳动市场的信息,可能会比较稳定的职业并获取相对较高的收入。再者文化程度越高,心理适应能力越强,接受新事物能力也越强,这样有利于农民工接纳城市社会的价值观以及生活生产方式。也有学者认为较低教育水平会影响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心理和自我认同,从而影响心理融入。而教育年限越高越有可能取得移入地的户籍并找到稳定的工作,由此受到的社会排斥也较少。其次,健康状况良好的农民工不仅能省去大额的医疗费用,而且还能取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使他们更易融入城市社会。再次,拥有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农民工,更容易取得工作就业机会和较稳定的职业收入。说明丰富的人力资本有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逐渐认同城市文化。农民工在打工城市呆的时间越长,语言交流能力得到提高,劳动经验得到积累,提升了自身的人力资本,从而取得经济成功的几率更大,但是对于心理融合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与金崇芳有关劳动经验和技能的研究不一致,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综上所述,农民工人力资本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获取稳定职业、取得良好收入,提高其社会经济地位,从而排除自卑心理,增加自我认同,增强与市民的沟通交流,得到市民的认同。此外,农民工拥有越优质的人力资本,组织公平感越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越高、打工年限越长、具有培训经历,那么他在工作中越容易和领导交流,并得到领导的认可。时间长了可以促进农民工在心理上认同城市社会。根据以上发现,我们可以从打工年限、培训经历、健康状况和文化程度四个方面来度量人力资本。此外研究发现收入、社区关系融合、工作类型、住房类型、年龄和婚姻状况也对心理融合有显著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讨论

在论文整体框架的指导下,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用社会性别意识和行为来度量社会性别,明确用非农身份、社会距离、城市归属感以及组织公平感来作为因变量,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性别的交互项以及社会资本和社会性别的交互项作为自变量,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实证地检验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验证了相关假设。首先通过交叉表分析生理性别下不同社会性别意识和行为的心理融合现状、人力资本现状和社会资本现状,其次建立回归模型,并依据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提出假设,最后实证检验了影响农民工心理融合的因素。本文的研究发现主要有:

(1)人力资本对心理融合的显著影响。在男性农民工中,有培训经历的农民工越不认同自己的非农身份,但是与社会距离和组织公平感成正向影响;打工年限越长的农民工越不认同自己的非农身份,城市归属感也越不好;文化程度是初中学历的农民工越认同自己的非农身份,文化程度越低的农民工反而组织公平感越好,城市归属感不好;健康状况越好的农民工其社会距离越小。在女性农民工中,文化程度越低的越认同自己的非农身份,组织公平感和城市归属感越不好;有培训经历的农民工社会距离和组织公平感越好;健康状况好的农民工社会距离越小,状况一般的城市归属感不好。

(2)社会资本对心理融合的显著影响。在男性农民工中,找工作求助公职人员的不认同自己的非农身份,社会距离和城市归属感越好;是党员的农民工不认同自己的非农身份,参加工会的组织公平感好;参加社区组织者不认同自己的非农身份,社会距离和城市归属感都越好;亲戚中有政府人员者认同自己的非农身份,但是组织公平感不好。在女性农民工中,社会资本对非农身份没有影响,而社会资本中的各变量都对社会距离、城市归属感、组织公平感有正向影响。

(3)人力资本与社会性别的交互项对心理融合的影响。在男性农民工中,打工年限越长且社会性别行为是决策和决策服务型的越不清楚自己的身份,行为是决策型的城市归属感越好,而组织公平感越不好;打工年限越长且意识是决策型的社会距离越大,而意识是决策服务型的社会距离越小、城市归属感越好;参加培训且行为是决策服务型的认同自己的非农身份,意识是决策服务的城市归属感越好,但组织公平感越不好;小学学历且意识是决策服务型的认同自己的非农身份,城市归属感越好;初中学历且行为是决策服务型的社会距离越不好,意识是决策服务型的城市归属感越好,组织公平感不好;健康好且意识是决策型的城市归属感越不好,反而意识是决策服务型的越好,健康一般且意识是决策型的城市归属感越不好,是决策服务型的组织公平感越不好,而行为是决策型的越好。在女性农民工中,参加培训且意识和行为都是决策服务型的倾向于认同非农身份,意识是决策服务型的社会距离越大、组织公平感越不好,行为是决策服务的组织公平感越好;初中学历且意识是决策服务型的认同自己非农身份,决策型的组织公平感越好;小学学历且行为是决策服务型的社会距离越大;健康一般且意识是决策型的社会距离越小,行为是决策服务型的城市归属感越好。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00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100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b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