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研究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各个国家和地区主动或者被动地加入到国际分工和交换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以及人才的加速流动,推动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跨国直接投资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一个国家仅依靠自身的资源、市场、资金、技术已无法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己成为各国的必然抉择。
中国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自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开始,进入 21 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熟和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规模进入加速增长的通道,2004 年至 2014 年的十年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流量从 55 亿美元增至 1231.2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 41.7%,已稳居世界第三。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2014 年中国人均 GDP 已达 7485 美元,依照投资发展路径理论中国已进入第三阶段,即由引进外资为主向对外投资者转变。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海外直接投资净流量仍然为负值,但是流出速度已经开始超过流入的速度。这一阶段整个国家的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能力不断的提升,逐渐演变为真正依靠优势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理论上,虽然一国外商直接投资进出的状态与其人均 GDP 存在互动关系,但特定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政策指导等因素对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具体到中国的情况,由于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东部企业已经具备进行海外投资的条件;中国长期出口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以及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为海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金融优势;政府政策的鼓励与支持增强了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信心;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餐饮、食品加工等小规模优势产业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在这些条件的影响下势必加速发展,同时也对相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出要求。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创,同时,由于融资紧张、需求低迷、投资风险增加,金融危机也对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但中国由于资本尚未完全放开以及充足的外汇储备,受到的冲击较小,欧美等受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的资产价格下降为中国进一步实现内外经济的均衡、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提供契机,为中国企业利用全球资源与市场,实现战略布局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整体来看,在经历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得到空前发展,进入快速扩张阶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在国际经济学中,海外投资按投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海外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又称为股本投资,指的是个人或厂商直接投资境外实业部门,且在当地从事生产活动,并拥有经营权的行为,从实现方式上又分为绿地投资、合资企业和跨国并购三种;另一是间接投资(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又称为金融投资,指的是投资人出资购买国外企业的有价证券、期货、黄金等,投资者本身不从事生产的活动,也无经营企业的权利。①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前者,即海外直接投资(FDI)。
绩效(Performance),在管理学中的定义指某一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根据其存在的意义,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具有成绩和效益的两方面含义,用在经济活动中指社会经济活动的表现和成效。管理学中绩效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个人绩效是组织绩效实现的基础,个人绩效实现不能保证组织绩效一定实现。因此,本研究中海外直接投资绩效,指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表现和成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加以诠释、分析和评价,国家层面的宏观绩效对应组织绩效,企业层面的微观绩效对应个人绩效。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还分为对东道国的绩效和对投资母国的绩效,本文仅分析海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绩效。
一、海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综述
(一)发达国家海外直接投资理论
海外直接投资最先由发达国家的企业进行实践,这些企业在具备技术、资本、管理能力等某些特殊优势之后,开始寻求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早起的海外直接投资理论也主要从发达国家企业的视角出发解释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行为。这些理论主要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其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突破以往理论对企业国有化经营的诠释,开创性的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并由其导师C·P·金德尔伯格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该理论认为当代的跨国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并长期经营是因为这些公司具有垄断优势。
......................
第二章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现状
第一节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分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存在一定量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但这些投资大多是政治性投资,可以将这一阶段称为预备阶段(1949 年-1979 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处于传统农业经济解体,现代经济增长的初期,人均 GDP 增长率仅有 2.34%,经济规模较小。在对外经济方面,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下降至最低点,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不足 1%,中国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在 1973 年降至历史最低点,为0.65%,中国经济基本处在“封闭经济”的状态,是经济全球化的“边缘化”国家之一。囿于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央政府在这一时期为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利用没收的国民党、官僚资本资产,部分爱国华人华侨的捐赠,在香港、澳门等地进行个别的海外直接投资。这时期的投资通过经济手段助力政治交往,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特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外直接投资。但这部分投资作为星星之火,也为以后的海外直接投资开放奠定了基础。
现代经济意义上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对外经济的新阶段。中国经济活力的不断提升,对外经济政策的放开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了长足的动力,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图 2-1)。从 1979 年“京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拉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序幕至今,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已达到 1231.2 亿美元。回顾 36 年的历史,伴随着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放开,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三章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期望......................46
第一节宏观绩效期望....................46
第二节微观绩效期望......................53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准则和体系..................61
第一节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准则...............................61
第二节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体系....................63
第五章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综合分析......................73
第一节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绩效分析......................73
第二节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绩效分析....................93
第八章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对策
第一节完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布局
一、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发展
中国 30 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受到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制约,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落后于经济总体发展,同时国内经济存在的内需不足、产能过剩、资源能源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矛盾凸显,这些矛盾可以通过扩大海外直接投资解决,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通过海外直接投资还可以突破目前对外贸易面临的各种壁垒,缓解大量外汇储备带来的贬值风险,为中国长期积累的庞大资本开辟了新的分散风险、保值增值的渠道,加深与国际社会的交流。
一带一路战略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和日本的“雁行模式”有根本的区别。美日的模式以本国作为计划的核心主导,单独做为一极输出资本和产能,欧洲和亚洲处于被动接受和附属的地位,并最终成为了美日的竞争对手。反观一带一路是从更开放的角度出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即亚投行覆盖整个亚洲地区,成员国更是涉及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四大洲 57 个国家),设立投资银行和基金,共同开展商业运作,帮助中国企业和资本走出国门,坚持合作共赢的战略思想,将基建输出带来的引致投资和引致消费留给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促进中国和相关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导下,2015 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区域投资共计 148.2 亿美元,涉及哈俄罗斯、萨克斯坦、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老挝等 49 个国家;与“一带一路”相关的 60 多个国家新签订对外工程承包项目合同 3978 份,涉及金额 926.4 亿美元,是同期新签海外工程承包合同额的 44.1%,比上一年度增长 7.4%,涉及营业额 692.6 亿美元,是同期营业总额的 45%,比上一年度增加 7.6%。中国企业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在路上、海上两个方向的海外直接投资进入新阶段。
.............................
结论
论文的基本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历史阶段和现状方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中国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海外直接投资,随后经历了起步探索阶段、学习调整阶段、顺势迈进阶段、稳步增长阶段等四个阶段的发展,并经历了投资总额不断增长,国有部分逐渐减少、地方投资逐渐增多,并购方式逐渐增多但占比偏低,发达经济体投资逐渐增多,第三产业比重提升的过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路径,界定出中国目前正处在海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第三阶段,并且根据总体走势来看,中国处在第三阶段的末期,滞后于一般国家的发展。这是由于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不足以及政府的支持、引导不足导致的,同时考虑到资本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发展海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还要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
2、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期望方面。中国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既有企业本身扩充市场、弥补要素短缺、提升品牌价值、寻求效率的微观期望,更期望在宏观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外汇储备收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应对贸易保护以及增强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3、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评价体系及评价结果方面。本着求同存异、全面统筹、长短期结合、宏观微观结合的原则,设计出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和微观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宏观方面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对各项考核指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绩效综合结果为 0.65、短期绩效综合结果为 0.12,说明促进作用不明显,宏观绩效结果不理想;微观方面,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和实证分析,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绩效结果也不理想。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宏观方面包括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政府指导不到位、政治外交辅助不足、境外负面因素的影响,微观方面主要体现在中国企业的投资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足、风险防控较弱、缺乏投资经验和核心技术。
4、对策方面。师夷长技,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展先行国家提高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历程、特点及经验的借鉴,文章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首先,通过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加强与对外援助项目的协同布局和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来完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布局;其次通过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中间性组织、利用集群发展的方式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优势;最后,从推进制度改革,进一步改革管理和审批制度,完善投资保障制度、税收优惠和鼓励政策及社会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优化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政策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00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100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