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31 06:52

第一章   导论

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比较晚,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和完善阶段。在国家颁布的中高职衔接政策鼓励和引领下,我国中高职理论研究取得较好的成果,全国各地先后进行的各种形式中高职衔接实践也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高职间脱节的局面。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我国中高职衔接理论与实践上始终没能摆脱普通中高等教育衔接模式的束缚,中高职衔接问题依然较多,系统、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没有完全形成。主要表现为:一是目标定位问题。由于我国现有的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以及现有的中高职的专业目录中专业类别上存在错位,,造成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存在重复,这是我国中高职衔接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关键环节。二是制度保障问题。有效的制度是确保中高职顺利衔接的保障性条件。我国中高职管理制度存在的统筹管理不协调、两者利益诉求不一致、对口招生制度的不完善、企业的利益诉求需要缺乏制度保障以及缺乏专项经费的支持等问题,直接导致中高职衔接难以顺利展开。三是课程衔接问题。中高职课程衔接成为整个衔接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切入点、关键点与难点。多年来,由于受职教育管理体制限制,中高职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使得中高职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不能有效对接。中高职课程各自为阵,两者衔接存在诸多问题。

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研究

.......


第二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相关概念

关于职业教育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顺利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而进行的教育;狭义上则是指学校职业教育,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学校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辞海》(1999 年)中对职业教育的内涵解释为“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对相关学科技术和实用技能的习得,尤其是有关职业(专业)知识的获得。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属于第二级教育,即在初中或基础教育之上,针对一个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提供系列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具有鲜明的职业色彩。就属性而言,职业教育的属性——职业性,注定其培养目标是为企业、行业输送生产一线的职业人才。按准备工作的过程分,我国职业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就职教育和在职教育;按是否授予学历划分,职业教育可以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按职业教育层次分,职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层次。本论文主要研究中高职层次之间的衔接与沟通。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相关理论基础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提出,学生认知学习会呈等级性或累积性的规律。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都必须在已有学习准备下进行才能够有效果,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重组方式完成的,是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及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所表现出来的基础性、适宜性和发展性。学习准备充分、基础扎实,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容易产生迁移作用和同化效果、学习效率会得到提高。不管是普通高中生源还是中职学前教育生源,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是一个新的起点和挑战,原有的学前教育学习基础和充分的学习准备,有利于高职阶段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学习效果的提高。不以中职教育为基础、相互缺乏沟通与衔接的高职教育都将偏离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达不到高职教育目标;而缺乏高职教育牵引的中职教育,不与高职教育相沟通的中职教育定会成为“断头”教育,缺乏吸引力。加强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是认知学习理论的内在要求,是实现职业教育属性衔接和层次的提升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现状的调查 ....... 22 

(一)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现状调查过程说明 ...... 22
(二)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 23
第四章  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 
(一)政府层面原因 ..................... 35
(二)社会层面原因 ............ 37
(三)学校层面原因 ............... 38
第五章   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的对策 ................. 41 
(一)准确定位,实现中高职课程目标的衔接 ........... 41
(二)构建“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 .................. 44
(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实现中高职课程标准的衔接 .... 51

第五章   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实现中高职课程目标的衔接

目前,导致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职业岗位群的调查与市场分析,没有以学前教育专业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来定位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根据对江西省 10 所中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发现,江西省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课程培养目标虽然都是培养“幼儿园教师”,但在具体描述上,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幼儿园教师,其次是培养保育员和学前教育机构早教人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由于各职业院校对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内涵和标准理解不一致,因而导致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和衔接不顺等现象。为此,江西省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组织学前教育专家与中高职院校相关人员一起,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职业岗位的市场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依据调查结果制定出合理的、规范的、科学的和统一的课程培养目标,来促进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衔接。见表 5-1。

(二)构建“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

接公共基础课模块主要培养中高职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作为幼教教师所需具备的公共素养。公共基础课模块构建必须体现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职业性,遵循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坚持“必须、够用”原则,摆脱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构建的限制,注重幼教教师文化基础知识的培养。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公共基础课模块课程的构建操作模式是指在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不同岗位的培养目标和统一的课程标准指导下,对中高职不同层次幼教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加以确定,把相似、相近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内容进行的优化组合,并将课程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成一个模块,通过按公共能力组成的教学单元实施教学,从而完成中高职学前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方案。根据表 3-5 公共基础课程调查所发现的问题,如,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中,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在科目大致相同,只是在课程难度上有差别;部分中职学校所开设的文化基础课不够,甚至有的课程没有开设,导致中高职文化基础课脱节现象,可以在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现有的公共基础课程基础上重新进行构建。
.......


结  语


本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作为研究内容,深入探讨了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的问题及对策,对拓展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和指导江西省中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但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独特性,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在探讨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对策研究中,从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构建统一标准的课程体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受论文篇幅限制,笔者没有深入展开探讨。这也为笔者今后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本研究以“江西省中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和资料收集方法对江西省内的 5 所高职院校和 5 所中职学校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虽然涉及江西省 5 个地区,样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样本还不足以说明江西省所有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没有收集到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主管部门相关人员的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成效。对江西省所有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衔接课程进行全面统计与分析,是笔者今后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06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106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3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