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出口增加值及影响因素研究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中、美两国贸易失衡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存在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之中,两国矛盾不断加剧,问题日渐突出。众所周知,中国是美国最大的逆差国。比如,据中国统计局官方最新数据可知,2013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额为2597亿美元,比2012年顺差额2312亿美元增加285亿美元,同比增长12.3%。于是美国当局利用中国在双边贸易中多年连续顺差为由,发起多次反倾销调查,立案频率呈上升趋势。由此导致中美双边贸易关系紧张,贸易摩擦不断。
但是,中、美两国在双边贸易巨大差额表象背后的真实获利情况是一个十分具有争议的话题。在中美双边贸易往來中,中方认为,中国一直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是加工贸易大国并长期占据全球产业链中技术含量较低的环节,所以中美贸易顺差多为加工贸易顺差,并且中国在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较低,中国获得的真实贸易利益很小。美国认为,由于贸易账户的巨额逆差从而导致国内经济体系失衡、国际竞争力下降、较离失业率等。中、美两国学者在贸易利益获得方面各执己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顺差或逆差属于表层性的现象,应该着重分析贸易失衡背后的贸易利益这一实质性问题。
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商品贸易生产链向世界延伸,出口品价值由不同国家的不同生产模块产生,当进口品作为中间投入进行生产时,就会产生价值的重复计算。这样不仅夸大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也夸大了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现行的货物通关贸易统计方法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正确测度中美贸易利益,对缓和中美贸易摩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1.2研究的问题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中间产品贸易更加频繁。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将产品或者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分工、生产、合作。世界不同国家利用自己相对或者绝对优势,参与贸易产品的特定环节制造。即某种产品原来集中在某国生产,现在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世界的不同国家通过零部件、中间产品和最终成品在各个环节间的流动从而紧密联系起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來越密切,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生产趋于国际化、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转移也日益频繁,与之伴随的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问题也逐渐增加。
1.2.1—般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于不平衡,中、美双边贸易的失衡最为显著。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中美贸易关系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其经济的发展和贸易问题吸引众多国家的关注。众所周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随着两国贸易绝对量的上升逐年增加,例如,2010年中美贸易顺差为1831.03亿美元、2013年中美贸易顺差为1552.53亿美元、2012年中美贸易顺差为2312亿美元,2013年中美贸易顺差为2597亿美元。两国研究人员对产生贸易失衡的原因,从经济因素如汇率、政治因素如出口管制等方面做出很多解释。关于失衡背后的贸易利益分配方面,不同的学者对中美两国各自获利情况拥有不同的观点。
但是,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发展,产品"世界制造"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的国家制造。在生产要素国际流动较少的情况下,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统计制度的设计,能够真实地反映参与国的贸易利得。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国家间的贸易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国家化,产业片段化,及产业内、制成品间的贸易日益深化繁杂,传统通关贸易统计体系的设计原则受到巨大挑战,弊端不断凸显。中国富士康在一部出口的Iphone手机中获利6.5美元,但是按照单价178.96美元计入中国的贸易统计。我国获得的真实贸易利益与其利用贸易总额这种传统统计方法所代表的贸易利益相差甚远。
........................
2文献综述
2.1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研究
中美贸易摩擦背后的实质在于贸易利益的分配。长期以来,中美贸易的利益分配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学者站在不同的经济视角,产生不同的经济结论。通过整理主要归为下两种观点:
2.1.1单边受益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渐加强的今天,贸易利益分配受制于各种现实条件。对贸易利益的分配,学者们有不同的立场。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在顺差中受损美国在逆差中获益。李挪(2005)从中美贸易的经常项目差额这个角度看待圉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他认为中国的经常项目虽然连续多年获得贸易顺差,但是中国的出口贸易利益相当大的一部分被发达国家占据。虽然美国在经常项目中存在巨大逆差,但是美国却从进口中获得了巨大的贸易利益。通过分析中国和美国在双边贸易中的经常项目,可知当代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利于发达国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刘光溪(2006)认为,由于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不同,因此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是中美双边贸易失衡背后的获利群体。另外,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传统的贸易总额及逆差顺差的方式衡量国际易利益的分配,具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王泓莹(2008)从贸易制造中必的转移、FDI对贸易差额的影响和两国统计口径的差异等方面解释中芙巨额贸易顺差的原因,并指出现实中美国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中国得到的只是一些漂亮的数据。林玲和段世德(2008)对国家、企业及个人等利益主体进行具体析,认为中国在顺差中获得是短期利益,但是损害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徐美娜和沈玉良(2011)从笔记本电脑企业的微观视角剖析了中美顺差,指出美国企业获利丰厚,中国企业获利微薄,认为笔记本电脑及相关零部件是中美顺差形成和扩张的关键因素。并且认为贸易顺差并不代表该国在某些产业或者产品中具有相对优势,同时也不能反映该国在贸易中比贸易伙伴国获得相对多利益。宋玉华(2002)指出,美国大量从中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满足了美国国内消费者需求,降低了居民生活成本提高了生活满意度。另外,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属于补偿性逆差,并不会对美国的社会经济构成威胁。
........................
2.2增加值统计方法测算制造业贸易利益的研究
在全球化尚未出现之前,国与国之间贸易往来通常以货物为主,某国出口的产品几乎由该国自主完成,这种情况下,通关统计按货物总价值记录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即反映了该国的贸易总额,又如实计算该国的贸易顺差。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价值链开始主导贸易新格局。各国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使得各国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合理利用、优化配置,从而导致产品的国际分工,大量中间产品出现。那么,按照传统通关总值统计方法记录的双边贸易中包含了来自他国或地区的中间投入品价值,这样统计的贸易顺差会越来越大。于是,像中国这样的"贸易大国"最终结局就是在贸易中让别国拿了厚利,而自己承担了麻烦和摩擦。
此外,在研究制造业整体贸易利得的同时,由于增加值统计方法的不断发展,可以进一步研究制造业各行业的具体的贸易利得,但是不同的学者对行业进行了不同划分。林玲,余娟娟(2012)利用贸易附加值模型测算了我国制造部门10个行业在1994-2008年间出口贸易附加值比率均值为32.98%,但是"高科技"产业的贸易附加值比重相对更低。刘建江,杨细珍(2011)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构建了中美双边贸易有关制造业利益分配的理论模型,对中美双边贸易中的八个主要制造业在1997-2009年十二年的贸易获利情况整理成面板数据,建立协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美国依靠比较优势和垄断优势获得巨大利益,占据了产品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而中国承担低附加值的中间环节;中国在中美产品内贸易中获利微薄。陈要,李强基于增加值统计方法分别测算了中国货物、服务贸易整体及各行业的增加值进出口规模,研究发现,传统的关境统计方法扭曲了行业的出口规模,高估了我国的出口规模。
......................
3中国制造业对美国出口增加值的模型构建及测算...............12
3.1出口增加值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12
3.2中国制造业对美国出口增加值的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13
4中国制造业对美国出口增加值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23
4.1影响因素的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23
4.2实证结果及分析...............25
5结论..............30
4中国制造业对美国出口增加值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4.1影响因素的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双边贸易增加值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贸易国具有的比较优势、贸易国规模经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等。因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和提炼(见图4-1)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生产环节对规模经济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规模经济的差异越大,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就会越高,获取的贸易利益也会越多。关于反映规模经济的变量,不同学者采取的代理变量各不同。彭支伟和刘钩靈(2008)选择行业产出值代表规模经济进行研究,臧新和李茜(2011)在研究贸易问题时利用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来代替规模经济指标。由于代理变量反映的规模经济类型不同,所以不同的代理变量得出的系数符号会不同。比如行业产出值属于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则属于国家层面的规模。吕捷、向龙斌和杨先厚(2013年)在研究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时,用每个行业大中型企业的销售收入与行业的企业总数之比来代理规模经济指标。所以本文运用制造业中每个行业大中型企业的销售收入与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总数之比來表示规模经济,代理变量的系数符号应该为正。
........................
5结论
本文利用贸易增加值模型测算了中国制造整体及14个细分行业在]995-2011年间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增加值和増加值率。通过测算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往来贸易中,中国制造业获得的贸易利益体现在出口贸易增加值遂年增加的趋势上;剔除出口扩张数量效应后的贸易增加值率基本稳定在[40%,50%]的区间内,短时期内很难快速提高,并且在2001年以前出口增加值率在[45%,50%]的区间内,2001年后约在[40%,45%]区间内,即贸易获利能力小幅下降。在细分行业中,电子仪器仪表制造行业出口贸易增加值绝对量很大在行业中排名第一,但是增加值率在14个行业中排名居中,说明此行业主要是靠出口量的扩大来实现贸易利益的,出口增值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待提离。出口增加值率偏低的还有皮革制品制造行业。近年来焦炭、精炼石油产品及核燃料的加工行业增加值率最低维持在20%左右,然而我国的交通运输制造业的増加值率略商,排名第二,这说明我国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方面掌握了一定的先进技术,能够创造更多的出口增加值,获得相对较大的出口贸易利益。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鼓励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行业出口。在出口增加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可知,在VAR脉冲响应函数动态分析中,影响出口贸易利益的各个因素对贸易利益的冲击开始都是正向的,但是在相同的时间段内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当自变量即出口增加值的影响因素上调一单位标准差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规模经济、垂直专业化程度对出口增加值的最大冲击影响分别为5.5%、2.9%和5.6%。在Johansen协整检验和VEC计量模型中,长期中参与国际分工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到美国的增加值的影响高于其它变量(样本期间,垂直专业化程度每增加1%,会引起出口增加值增加0.886%),其余依次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制造业的规模经济;然而短期影响程度由高到底依次却是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和参与国际分王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与长期恰好相反。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106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106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