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组织间信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研究:网络外部智力资本获取的中介视角_房茂涛

发布时间:2016-08-31 07:01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自熊彼特在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以来,技术创新对宏观经济及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与重视。技术创新是指一项技术或产品从新思想的产生,到研发、试制直至实现商业化的整个过程(Freeman,1982;许庆瑞,2000),在现代经济中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和主要途径。 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及其对技术创新认识的不断深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模式也在不断演变。早期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单一技术、产品或项目;此后,技术及其创新过程的复杂性日益提高,技术与市场的耦合更加凸显、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加速来临,使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技术与产品更新周期缩短、研发成本上升、技术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加深,新形势下企业已无法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和能力,转而更加注重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企业独立创新变得更为困难、对外部资源的整合需求明显增加,于是在各个领域具备不同资源和能力优势的企业或组织通过相互联合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成为顺应时代的明智选择,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已经发展到以系统集成化、组合化、开放化为特征的网络式创新阶段——网络模式(Rothwell,1994;许庆瑞、刘景江、赵晓庆,2002;张伟峰、杨选留,2006;吴晓波,2009;陈劲、吴波,2012),创新的场所正从企业转向网络(Powell et al.,1996)。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综合上述研究背景,在网络化创新模式下,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主要以网络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为关注重点,但网络特征包含的要素较多,仍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其中组织间信任作为网络关系的核心要素,其作用机制值得深入分析和探讨;网络特征通过组织学习影响技术创新绩效,其中资源获取是组织学习的重要内容,智力资本管理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兴起让我们认识到应在组织学习中引入智力资本,探讨外部智力资本获取在网络特征和创新绩效间的作用;此外,动态能力领域的研究一般关注资源对能力的影响和能力对绩效的影响,动态能力的内涵则表明动态能力还会影响资源的获取与整合过程。基于此,本文认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并将它们作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网络化创新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等理论体系都将信任作为一种关键要素看待,但面对创新网络所包含的诸多要素,网络化创新领域很少有人细致地分析信任及其作用问题;其他理论领域虽然从来源、构成等方面对信任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但信任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结合不够紧密。在网络化创新环境下,组织之间的合作创新较为普遍,合作创新成果与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直接相关;同时我们又很容易将组织间的信任关系与它们的合作关系联系起来,那么进一步地,组织间信任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具体关系是怎样的呢?对此,有必要综合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在对组织间信任的内涵及构成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详细阐释组织间信任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内在机制。 
.........

2  文献综述 

2.1  技术创新与创新网络相关研究 
技术创新过程模式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及规律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为某一时期大量企业在创新的动力、创新的实施过程、创新的组织形式、创新速度与灵活性等方面所具有的稳定的特征。自创新理论产生起,学者们就开始观察并探讨技术创新的上述特征。 技术创新理论的兴起缘于人们对宏观经济领域的关注,20 世纪上半叶,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熊彼特是创新理论的先驱者,他较早即提出创新这一概念(Schumpeter,1912),后又在《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等著作中多次对其进行论述(Schumpeter,1939,1942),他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是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的结果,这种新组合具体包括五种情形:开发新的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拓展新的市场、发现新的原料来源、建立新的组织形式;创新活动主要由企业家完成,技术发明产生之后,,只有实现商业化才能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当企业家意识到这些发明具有潜在利益时,就会引入它们并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进而使企业获得高额利润,并通过“创造性破坏”淘汰旧产业、推动新产业的发展;但企业家及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在时间上并非均匀分布,创新的周期性引起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突破了西方传统经济学围绕资本、劳动等要素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束缚,引导人们从技术创新视角审视经济发展的动因;同时,他关于创新具备多种组合模式、创新过程在宏观时间轴上具有周期性等观点,为进一步从更微观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奠定了基础。 
..........

2.2  组织间信任与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信任具有宽泛而深刻的内涵,相关文献对信任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心理学和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由来已久,社会学领域的信任一般泛指人们对社会上其他人或外部世界可信性的评价(Newton,2001),这是一种抽象的信任,普特南(1993)和福山(1995)将其视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Rothstein 和 Kumlin(2005)则从制度视角对其进行解释,他们都认为这种普遍的信任(或社会信任)是宏观的社会资本的主要构成要素。心理学领域主要关注人际信任,Rotter(1967)给出了人际信任的经典定义:某一个体对其他个体的言词、承诺、口头或书面观点所持有的值得信赖的期望。 在组织管理领域,信任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个体间的信任,二是组织间的信任。个体间的信任也被称为人际信任,其含义与心理学的信任较为相似,Morgan 和 Hunt(1994)认为这种信任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可靠性和正直性所保有充分的信心;Mcallister(1995)、Chua(2008)等也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信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言词、行为和决定具有信心并愿意据此行动的心理状态。Nahapiet 和 Ghoshal(1998)从社会资本视角论述了个体间的信任,即个体对他人会从本人立场出发采取有意识的行为的信念。 从交易视角看,信任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也存在于组织之间(Hosmer,1995)。Ring  和  Van de Ven(1992)对组织间信任进行了简明的解释,即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善意所拥有的信心。Zaheer 等(1998)认为组织间信任是一个组织对其他组织能够履行责任、行为的可预见性及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可能性时仍进行公平谈判的预期,这一观点得到 Gulati  和 Sytch(2007)的认可。Zaheer 等(1998)还进一步对个体信任和组织信任进行了区分,指出人际信任可以发生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也可以发生在跨边界的不同组织代理人之间,如果一个组织的成员对外部组织的某一成员存在信任,那么这是跨边界的人际信任,如果一个组织的成员对外部的另一个组织存在信任,这才是组织间信任。 
...........

3   创新网络视角下的外部智力资本获取 ..........27 
3.1  企业技术创新对外部智力资本的需求 ........ 27 
3.2  创新网络环境下企业获取外部智力资本的条件 ........ 30 
3.3  创新网络中企业获取外部智力资本的方式 ........ 35
4   创新网络中组织间信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 42 
4.1  创新网络中的组织间信任机制 .... 42
4.2  组织间信任与技术创新绩效 ........ 49 
4.3  组织间信任与外部智力资本获取 ........ 52
4.4  外部智力资本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 .... 56
4.5  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 .... 61 
4.6  组织间信任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 ........ 63 
5   组织间信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设计 ........ 66 
5.1  问卷设计过程 ........ 66 
5.2  变量测量 ........ 68
5.3  数据收集 ........ 76 
5.4  数据分析方法 ........ 77 

6  组织间信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以前一章介绍的研究方法为指导,本章首先通过小样本预测试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相关量表进行修正,然后对大范围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信度、效度分析,进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相关研究假设,验证并修正所提出的理论模型,深入剖析并明确组织间信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施加影响的机制及路径。 

6.1  探索性因子分析及量表确定 

上一章形成的相关变量测量量表尽管借鉴了大量已有研究的成果,并征询了专家的意见,在理论上具有良好的基础,但这些题项并非完全来自较为成熟的同一量表,而是通过参考多个学者的测量指标,并考虑其与本研究内容的相关性,权衡取舍之后所得。为确保这些测量量表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所研究的问题,避免大范围发放问卷时出现数据质量不佳的状况,本研究利用所形成的初始问卷进行了小范围的预测试,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测量指标的公共因子,探索变量的内部结构,并检验测量量表的维度划分设想与实测结果是否一致。预测试共发放问卷 85 份,回收 76 份,其中有效问卷 69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81%,有效样本数量满足探索性因子分析的需要。使用 SPSS 22.0 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以特征根大于 1 为标准,同时考虑到变量的各维度间(如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存在相关性,采用直接斜交法进行转轴处理,各变量的因子分析结果如下。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 8 个题项分别用 P1~P8 表示。首先利用样本数据对技术创新绩效做 KMO  与  Bartlett  检验,结果如表 6.1 所示,其中 KMO 值为 0.865,说明量表性质良好;Bartlett  的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 275.421(自由度 28),显著性概率值 p?0.001,拒绝虚无假设,因此相关题项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 

组织间信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研究:网络外部智力资本获取的中介视角_房茂涛

...........

结论 

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经历五代发展(Rothwell,1994),正变得日益系统集成化、组合化和开放化,企业对外部创新资源的需求和依赖日益增强,创新的场所正从企业向网络转移(Powell,1996)。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资本已取代资金、原料等物质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非常显著(Subramaniam  &  Youndt,2005)。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智力资本在组织间具有流动性,企业可以通过从外部引入的方式实现智力资本增值(laine,2012)。同时,创新网络中的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活动又受到网络成员间关系的影响(Owen-Smith  & Powell,2004),信任是网络关系维度的核心要素之一,信任如何影响企业从外部获取智力资本、进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现有研究对此问题尚没有深入探讨,本文针对该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本文对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属性进行了归纳,认为技术创新具有的知识基础性、综合化、动态性、风险性等特点决定企业仅依靠内部智力资本无法有效实现技术创新目标,因此企业需要获取外部智力资本以夯实其知识基础、促进资源多样化、增强创新灵活性并降低创新风险。另一方面,创新网络则具有知识内在性、成员异质性、开放合作性、灵活性、嵌入性等特征,其中知识内在性为企业获取外部资本提供了基础和平台,创新网络成员异质性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多样化智力资本,创新网络的开放合作性有利于组织间智力资本的流动共享,创新网络的灵活性有利于满足企业对外部智力资本的动态需求,创新网络的嵌入性可为企业获取外部智力资本提供稳定支持。总之,创新网络的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属性具有良好的契合性与匹配性,创新网络为企业获取外部智力资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一步地,本文探讨了创新网络中外部智力资本的存在形式,并从现有智力资本的监测与评价、外部智力资本的搜寻与识别、外部智力资本的引入与获得、内外部智力资本的整合与应用、外部智力资本获取的效果评估五个方面提出外部智力资本获取的方法途径。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06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106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b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