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与蒙古国经贸合作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合作的不断优化升级,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由沿海地区开放向沿边地区开放发生转移。沿边开放已成为一抹新的亮点,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看沿海,后三十年看沿边”已成为经济理论界一个普遍共识。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东南西毗邻八省区,北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达 4200 多公里。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积极响应“向北开放”战略,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交流合作频繁。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把内蒙古明确定位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并提出大力实施沿边开发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2012 年,依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国家第一次明确了沿边开放的大格局定位:内蒙古,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2013 年,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也明确提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是内蒙古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国家实施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战略、进—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2014 年,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关于 2014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意见》提出,统筹多边和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内陆沿边开放,积极推动自贸区建设。
在内蒙古 4221 公里的边界线上,中蒙边界线 3103 公里,内蒙古对蒙古国开放的有 10 个口岸: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二连浩特公路口岸、策克公路口岸、甘其毛都公路口岸、珠恩嘎达布其公路口岸、阿日哈沙特公路口岸、满都拉公路口岸、额布都格水运口岸、阿尔山公路口岸、巴格毛都公路口岸;一个对蒙国际航空口岸:呼和浩特航空口岸。内蒙古与蒙古国在地缘、民俗、语言、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条件都为内蒙古与蒙古国的经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内蒙古与蒙古国经贸关系开展顺利,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但是,两者具体的经贸现状如何,贸易空间有多大,影响经贸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抓住沿边开发这机遇加强双方经贸合作,这是本文要展开研究的问题。
.......................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关于沿边开放效应的研究
国外对沿边开放的研究,一开始主要集中在边界效应上。早期的经济地理学对于边界和沿边区位的描述集中在国家边界对贸易的屏蔽作用。如传统区位理论学家 August Losch(1944)认为边界的存在使得生产者远离中心地区,会导致运输成本增加,阻碍了贸易的发展。之后 Losch(1944)、Ciersch(1949,1950)和 Heigl(1978)通过建立区域模型,得出边界地区由于边界的存在,不利于商品的流通,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结论。在测度上 Brocker(1984)通过建立区际贸易重力模型,对欧共体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出边界在开展贸易上存在明显的贸易壁垒效应。
Minghi(1983)提出应从更广泛的视角对边界效应和次区域经济合作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应借鉴综合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Mccallum(1995)第一个提出了“边境效应”(border effect)的说法,他利用引力模型对 1988-1990年加拿大国内贸易量及美加的跨境贸易量进行了分析,发现美加两国之间存在较大的边界屏蔽效应;其后,Wei(1996)利用引力模型估计了 OECD 国家的边界效应,Nitsch (2000)同样用引力模型测算了欧盟国家的边界效应,结论是国内区际贸易量远大于国际贸易量,仍然有很大的屏蔽效应。
随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边界效应产生更多的是中介效应。Paul R. Krugman (1991)提出边界地区能够在一体化过程中聚集生产要素,影响贸易成本,从而在边界地区形成经济增长点。基于这样的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国外的很多研究开始把重点放在沿边地区如何对经济产生积聚效应,在沿边地区一体化合作中如何转化。如 Elizondo 和 Krugman(1996)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益边境地区发展,它使得国内市场的向心力下降,而边境地区要素的吸引能力加强。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边界效应理论
2.1.1 边界的概念
边界是指将不同政治实体及其所属地域划分开来所产生的分界线。依据边界两侧政治实体层次的不同,边界被分为国界、省界和县界等。瑞特(Ratti)认为边界是有主权的国家能够行使主权的界限,它具有法律、控制和财政功能。
边界分割了两个经济系统,拉长了经济行为体交流合作的空间与时间距离,使跨边界生产要素、商品、服务和资本自由流通遭受限制,阻挡了不同政治实体间的经济联系,给资源配置和市场利用效率带来了一定影响,使跨边界经济合作困难重重。安德森和多德(Anderson and Dowd)认为,边界在以下两个方面产效用:一方面,跨边界经济交往常常涉及国家主权安全问题,本国政府对边境地区的控制一般强于国内其他地区。经济关联上来说,跨边界地区在历史上常常与国内其他经济中心保持着更加密切的经济联系,从而使跨边界地区的经济行为展现出较多的内向性(inward-looking);另一方面,受“经济人”趋利性的驱使,跨边界经济交往成为边境地区经济体寻求的方向,以此达到经济行为空间的进一步拓展,此时边境地区行为体由表现出一定的外向性(outward-looking)。
在《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研究:一个边界效应和分析框架》一文中,我国学者李铁立和姜怀宇基于安德森等人对边界经济行为的分析,将边界在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总结为以下两点:一是边界是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分界线,也是国家外贸政策的集中体现,如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双方海关规定的不尽相同、语言、文化的差异等,不同程度上制约了跨边界生产要素、资本、商品等的自由流动,阻挡了不同政治实体间的经济联系,弱化了资源配置和市场利用的效率。二是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体多为边境两侧较小的地理空间。当前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边界被赋予新的使命,它不仅是经济地域的界线,也是国家间开展经济联系的接触面。边界给经济合作创造更多可能,是边界两侧开展区域经合作的天然优势。
......................
2.2 国际分工与协作理论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伴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与进步,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也在得到同步的发展与完善,并不断指导国际贸易的发展。
2.2.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1776 年,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性质与原因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一种新的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或地区之间可以利用在生产某种产品上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并用以交换其他产品,这样可以使得劳动生产率和物质财富大大增加。绝对优势理论以绝对优势为分工原则,把有利的自然禀赋与后天的有利条件作为国际分工的基础。
2.2.2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1817 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之一大卫.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阐述了比较成本理论,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和分工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因此各经济体都集中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有利和有效的国际分工方式。内蒙古和蒙古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发展差距,产品的比较优势会有所不同,因此,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法则,内蒙古与蒙古国可以开展互为高效的的国际分工,从而更好地开展双方贸易合作。
2.2.3 要素禀赋理论
随着国际贸易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其学生俄林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提出要素禀赋理论(简称 H-O 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不是形成比较优势的唯一要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因自身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可以产生生产要素供给的差异,这种差异会造成产品在生产成本的价差,进而比较优势也就发生了。因此,内蒙古在与蒙古国开展贸易中,可以凭借优势生产要素,通过生产和出口该产品而获得“比较利益”。此后,新要素学说的产生极大地扩充了要素范围,对国际分工和协作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中,内蒙古与蒙古国开展贸易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国际分工与协作理论。对比蒙古国,内蒙古工业水平较高,食品、纺织品等生活类日用品的制造与出口具有较强的优势,虽然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内地产业的支持,但相较于蒙古国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存在的;蒙古国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于中国的不断升级的加工业来说,正是急之所需。内蒙古与蒙古国各显所长、各取所需,积极培育经营自己的成本优势产业,对于本地区不具备成本优势且相对短缺其他商品可由进口实现替代。在国际分工理论的指导下,终将实现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
第三章 内蒙古沿边开放历程回顾........................... 15
3.1 萌芽阶段(1983 年以前)............... 15
3.2 恢复时期(1983 年-1991 年) ................ 16
3.3 起步发展时期(1992 年-1999 年) .................. 16
3.4 快速发展时期(2000 年至今).......... 16
第四章 内蒙古与蒙古国经贸合作的环境及条件分析.............. 19
4.1 国际环境......................... 19
4.1.1 国际形势的推动................. 19
4.1.2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趋势加强.......... 19
4.1.3 中国与蒙古国政治经贸关系不断深化................... 19
第五章 内蒙古与蒙古国经贸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5
5.1 内蒙古与蒙古国经贸合作现状........................ 25
5.1.1 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25
5.1.2 投资合作发展现状................. 29
第七章 内蒙古与蒙古国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1 模型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在上世纪 60 代最早被 Tinbergen 和 Poyhonen 同时提出。其基本思想源于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该定律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认为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两者之间的经济总量成正比、 与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其基本形式为:
对两国(地区)双边贸易流量与潜力的测算,一般采用的是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该模型是基于原有引力模型进而引入更多的解释变量以提高其解释力与可信度。被引入解释变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内生变量,如人口、FDI 流入量、关税税率、实际汇率、通货膨胀等等;二是虚拟变量,如是否加入 WTO、是否是 APEC 成员国等等; Garmen(1999)、Wall(1999) & Tamirisa(1999) 在扩展引力模型中加入了“经济一体化、贸易管制、贸易保护度”等变量。陈硕颖等(2008)在中韩贸易潜力研究上加入了“贸易开放度”变量。徐建飞等(2011)扩展引力模型引入“口岸便利化”变量研究新疆口岸通关便利化建设。李豫新,郭颖慧(2013)在研究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边境贸易流量的影响时扩展贸易引力模型,引入“TWIFI 边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值”变量。
....................
第八章 内蒙古与蒙古国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沿边开放的战略,致力于把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新形势下,中蒙两国的政治关系和经济环境也为内蒙古与蒙古国的经贸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中蒙正处于有史以来双边关系最友好的时期。如何把握好当前的大好时机,进一步深化内蒙古与蒙古国经贸合作,巩固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双方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为密切两国经济交往,提高内蒙古与蒙古国经济合作水平,提出对策如下:
8.1 内蒙古与蒙古国双方应共同采取的对策建议
8.1.1 加强国家层面的交往,建立双边交往长效机制
内蒙古与蒙古国文化、语言相通,且有着同祖同根的民族历史渊源,它架起了两国交往的桥梁。因此,两国高层应加强交流,增进友谊,营造出一种你来我往的睦邻友好氛围。同时,双方应以平等互利为原则,早日达成共识,建立双赢的经贸合作机制。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应加快建立领导人交流的长效机制,开展定期互访探讨双边经济合作计划。通过领导人接触交流的长效机制,全面及时的对话合作框架,将彼此间存在的一些分歧与争议得到快速妥善解决,顺利达成共识和协议。通过平等互利、协商合作、友好探讨,进一步开拓双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做好双边合作的战略和部署,为双方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导。
8.1.2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贸结构
蒙古国应该大力引进学习国外的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建立一支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通过对本国产品的深、精、细加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高附加值。加快发展矿产资源加工、农畜产品加工等及工业,以改善当前仅靠初级产品出口的贸易结构。也要培育新型优势产业(如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从而更好的与国际接轨,积极学习其他国家经贸发展的成功发展模式,开发出一条具备蒙古国特色的新型发展道路,从而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内蒙古应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本区商品在蒙古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完善双方贸易商品的结构,并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实现贸易结构由单一商品贸易向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等多元化的贸易方向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4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4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