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台湾地区小学品格教育探究

发布时间:2016-04-29 09:04


第 2 章 台湾地区品格教育的历史渊源及存在的问题


2.1 荷兰殖民时期西方宗教文化的强制推行

在台湾被荷兰殖民以前,台湾居民以原住民为主,还有少数从大陆到台湾经商的汉人。在殖民期间,受荷兰统治的台湾居民大概占据全岛人数的三分之一。荷兰在侵略的同时把自己的奴隶制度和宗教制度也带到了台湾,在荷兰人眼中,只有基督徒才能收到神的眷顾,其他人都是异教徒。他们自身觉得受到神眷顾的基督徒比异教徒优越,这样的思想造成当时的台湾社会变成一个不平等的社会,它包括阶级不平等、男女不平等、宗教不平等。在荷兰盘踞台湾地区的 38 年之间,荷兰人屠杀了不愿归顺荷兰的人民,强迫汉人和原住民为其劳动,对他们进行最残酷的经济、政治、文化殖民。尽管有部分台湾人也成为了基督徒,但是还是会受到歧视和种种限制。

台湾地区小学品格教育探究


2.2 儒家思想促进台湾地区小学品格教育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的孔子,孔子首创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重视教育,主张培养君子。他认为德育比法制重要,这是他最突出的教育思想。孔子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得到民心的具体措施。主张“仁、义、礼、智、信”,,尤其注重“仁”的教育,这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教育思想的重心。孔子教育学生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哪怕一食一饭之间,颠沛流离之所,也不能丢弃君子“仁”的品德。儒家的基本原则是以德治国,认为用道德引导而不是用刑罚来约束,可以通过教化来发扬善行,因此教育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非常突出的位置。儒家思想对台湾教育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也是相对根深蒂固的。

第 3 章 当前台湾地区小学品格教育的特色.................16

3.1 台湾地区小学品格教育内容的特色................................16
第 4 章 台湾地区小学品格教育对大陆小学品格教育的启示 .........25
4.1 遵循品格教育的教学原则...............................25
结 论........................37

第4章 台湾地区小学品格教育对大陆小学品格教育的启示


4.1 遵循品格教育的教学原则

重视受教育者的品格需求。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正在得到有效改变,但教师依然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教育过程的中心位置,往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品格需求,这种被动的接受形式,也极大地削弱了受教育者的品格自觉意识和品格践行能力。因此,结合台湾小学品格教育的特点,在我国小学品格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对受教育者的品格需求予以积极回应,尽量运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方式方法来营造平等、融洽、轻松的教育氛围,积极搭建品格教育的实践平台,促进其良好品性的自觉生成。教师要自觉将自己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中去,以学生的心理去理解他们在良好品格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看展教育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

4.2 细化品格教育的教学方法

校本课程其实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来确定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呼的,结合自身发展状况的,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状况而开发的课程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校本课程主要分为2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再加工、再创造,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该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2〕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


结 论


教育的无数事实充分证明:最有效的和最有成果的教育是依靠受教育者自身力量进行的自我教育。通过对台湾地区小学的品格教育探究与思考,我们要充分借鉴其优缺点,并结合大陆地区小学品德教育的具体情况,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态度,并激发他们出自内心的希望自己的道德得以发展的愿望,而且必须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从点点滴滴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品格,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5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0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