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国产电影中审丑趣味流行现象研究
第一章审丑:一种新的电影美学趣味
"审丑"作为一种新的电影美学趣味现象,近年来在国产电影的创作与接受中广为流行,其背后必然指涉着我国当下文化精神的结构以及我国电影艺术的生产机制与消费机制等若干的相关问题。同时中国电影作为世界电影的一部分,"审丑"这一电影美学趣味的出现也必然反映着世界电影艺术美学体系的转向与擅变。倘若我们想全面了解当下这一较为流行的电影美学现象,首先我们就有必要承认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媒介、艺术的多重身份,尽力尝试从不同的维度视域来审视它所生成和发展的现实语境。
这种社会文化格局的裂变还导致了在电影艺术的接受活动中,创作中也由创作主体向受众群体的转移。这也是精英文化旁落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就意味着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与接受过程中,导演必须正视和尊重观众所属社会阶层的美学经验与美学期待。21世纪以来,整个社会文化包括电影文化都进入了一个商业文化的语境,都市普罗大众构成了目前我国电影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大多只是把电影当作一种"消费艺术",当做一种娱乐、消遣的玩意儿。"这也就决定了它的大众文化的本性,而不可能是供少数精英分子把玩的沙龙艺术。"接受者的审美品位与鉴赏素质将成为影响该时期电影美学风貌的重要驱动力。现阶段我国电影的主体话语权与接受权就牢牢掌握在大众阶层的手中,但由于该阶层的艺术欣赏水平相对于精英阶层而言,较为低下。他们的观影动机似乎更加纯粹,只是为了寻求荆激和娱乐,他们所期许的只是瞬间快感的获得。此时,电影银幕上性、暴力等强烈感官刺激符码的出现,仿佛能很好地满足大批观众的观影需求,能够极易地造成普罗大众的观影兴奋点,大众文化所固有的天然庸俗性与观众审丑趣味的过度刺激性仿佛是一脉相通的。
……
审丑趣味虽然是一种较新的电影现象,但它并不是从新世纪的国产电影中才开始出现的,从我国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电影文本中,我们就可以嗅到审丑趣味的气息,只是经过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这种审丑趣味在新世纪国产电影中开始全面流行,并且形成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审丑影像景观。
纵观我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转型之前的电影作品,它们虽没统一的主旨呈现与艺术风格,但在他们的电影文本中透露的审丑趣味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神圣性的审丑趣味。
无论是第五代导演为寻根或是为迎合西方人的眼光而采用的民族寓言叙事,还是第六代导演为生存或是彰显艺术个性而采用的青春巧语叙事,他们最终达到的目的是要通过影片对五的展示,来促使观众去反思。通过这些影片,导演是要向观众传达一定的价值观,展现一定的人性关怀。如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通过对封建礼教陋习的展示,目的是为了对其进行讽刺与反思;陈訊歌的《霸王别姬》通过程蝶衣与段小楼的崎形虐恋折射的是艺术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而类婢的《苏州河》更是通过一条被污染的苏州河的具体意象来彰显现代都市生活对人的情感的一种异化。总之,在这两代电影导演的电影文本中,对审丑趣味的呈现具有一种深刻的思想性。
这种非平衡的构图配之暗黄色的整体色调以及同景别、固定机位的拍摄,自然便把黄土地之冥顽、自足僵化的劣根性表现得琳漓尽致。田壮壮的《盗马贼》更是由于深奥的"信仰"母题以及晦涩的电影语言,很难走进观众的审美视野(如图1-3、1-4所示)。
……
第二章审丑趣味的影像实践
近年来国产电影中流行的审丑趣味在主题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对主体意义的消解,它基本告别了我国传统文艺的"寓言式"叙事策略,只是仅仅对某个社会现象或虚构事件进行展示,它们排斥任何说教的言论甚至是消解一切伟大的思想。它们带给受众的是一种道德的虚无感与对受众电影情感的伤害。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2009)虽保留了其采取宏大历史叙事和运用恣意饱满色彩的前期艺术风格,但在文本的叙事主题上,形而上的精神观照却发生了逃逸。该部影片改编自美国科恩兄弟的影片《血迷宫》,原作无论是从叙事還辑还是从艺术形式上都把残酷的原始人性、异化的金钱欲望巧妙地呈现在了电影画面中。
在多元话语甚器尘上的文化语境中,电影创作者以大众文化的美学趣味为主导开始关注作品的奇观叙事及其带来的眼球经济。当他们意识到观影大众的消费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为了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时,他们便主动间离电影文本中的文学、戏剧元素,追求一种简单的视觉美学。送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电影寓言式叙事的破产。如新世纪初的《英雄》、《无极》、《夜宴》都是过度注重营造视听层面的影像奇观,却忽略了文本思想。
……
第二节"审丑"观照下的人物塑造
当中国电影步入"后文革"时代,我国观众在第置代导演的寓言式文本中就已接触到"木根"、"袁四爷"等诸多带有明显"审丑"倾向的银幕人物形象。当时的影像知识分子主要是试图借用这批丑陋的人物个体折射古老中国及其知识分子所遭遇的历史伤痕,具有浓重的象征性意义,其实属文化学意义上的"异者";而上世纪90年代末当我国社会面临经济、文化转巧么时,生逢其时的第六代导演则更是把一批生活在社会灰色地域中的人物形象纷纷搬上了电影锻幕,小偷、妓女、特殊性取向者等诸多狂会边缘者的惨淡人生出现在了电影的银色世界中,并且承担起文本叙事上的主要行动元。送实质上是第六代导演集体文化突围的一种叙事策略,他们试图通过塑造暧昧的社会角色借以彰显他们的反叛姿态与话语权利。第六代导演看中的是运批边缘人物社会学上的指涉性意义。因此,第五、六代电影创作者文本中审丑式人物的塑造均属于精英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及其身份的象征阐释与演泽,是符合电影艺术内部发展规律的。近年来在国产电影的人物刻画方面,我们可清晰地察觉到有这样一种美学趋向:普遍大众逐渐取代传统的知识分子、英雄人物、都市中产阶层等,已然成为电影文本的行动主体,故事的主人公也由注重个体向塑造群体倾斜。然而,当这一世俗群像显影在电影银幕上时,他们早己不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关于现实的人的群体,而是经过电影创作者精也选择、人为设置出来的美学群体。现实社会中的人一旦被摄入进电影创作领域,他就开始了深刻的质变过程,逐步演变成了电影化的人物形象。他的基本特点是"叙事性和抒情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伴随我国传统审美文化和神圣的审美乌托邦的溃败,电影创作者在电影文本中塑造世俗群像时,为顺应艺术潮流,配合其叙事情境,有意识地对其进行了复魅的加工。其中顾长卫的电影在这方面最为典型。顾长卫在其首部作品《孔雀》(2005)中就塑造了一个复魅的弱智哥哥的形象。
……
第一节暧昧的身份话语建构………………………………44
第二节国人现代精神症候的影射………………………………49
第四章审丑趣昧影响下国产电影生态的美学危机及重建…………58
第一节审丑趣味影响下国产电影生态的美学危机…………58
第二节审丑趣味下的国产电影美学生态重建……………………62
……
第四章审丑趣昧影响下国产电影生态的美学危机及重建
新世纪以来,"审丑"趣味现象在国产电影中频繁出现。它在拓宽观众美学观念、丰富观众观影体验的同財,其弊端也日渐凸显。国产电影原有的严肃性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弱化趋势;在审丑电影文本的浸染下,观众的审美品位也出现了下滑的迹象;在国产电影的国际传播中,由于审丑趣味的过度膨化,国产电影的艺术意味也消失殆尽,其现状和发展前景确实不容乐观。
随着审丑趣味由神圣性向世俗性的魄变,"审丑"这一美学观念本身所含有的反叛力量也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只是一种对意义消解的停滞以及对观众生理欲望的刺激。在暴露平民之丑和社会之陋时,电影创作者仅仅考虑的是如何极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窥视癖与猎奇欲,对电影文本思想内容的建构却呈现出一种零投入的创作姿态,这便大大削弱了电影文本中关于丑的现象的批判,使得国产电影泛娱乐化问题严重凸显。如陈可辛执导的《亲爱的》本应该是通过聚焦拐卖儿童的社会丑恶来揭露其对人性的扭曲,让观众明白这种亲情交易的残忍与辛酸,但显然陈可辛导演只是把创作重也放在了李红琴这个复魅化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甚至期许着以一种假象的存在虚无主义来遮蔽、缝合这一社会罪恶带给人性上的伤害与摧残。贾栓柯的《天注定》则自觉把对"审丑"观照的运用渗透到了影片的内部纹理里。影片以怪异、直观的画面表现了杀人者与被杀者,自然光效及快速蒙太奇的剪切加剧了影片苍白、恐怖的氛围,突出了平民暴力的不确定性与威胁性,但贾棒柯却蔓然而止,他在消解了社会秩序与人性的合理性存在后,却未曾建构任何新的价值理念与生存哲学,贾棒柯甚至对三儿的病态施虐行为给予了隐形的赞歌,当三儿乘坐大己车离开的时候,车载移动电视上播放的是杜琪峰的《放逐》元电影段落,显然在贾也中,三儿这个亡命之徒身上已具备了港式落难英雄的气息。
……
结论
总之,审丑趣味在我国电影中虽然出现了神圣性向世俗性转变的迹象,但其仍属于一个尚未建构完成的美学趣味,很多与之相关的问题也尚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其究竟只是我国电影创作者在探索商业化道路上有意为么的一种影像复制品还是国人文化自觉的一种集体展现(这一问题是判定和研究国产电影中审丑趣味实质的重要子命题以审丑趣味自身具有怎样的美学意义与其存在的观众心理基础又是什么?笔者虽已有些思考,但由于能力有限及资料不足等原因,本文都未能论及。文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也仍存有某些细漏。如审丑趣味对国产电影的影响、国产电影应该如何提炼及转化审丑趣味这些问题的论述上,笔者只是在理论上作了粗陋的表述,在其精神内涵的论述上笔者更是未能把握好文本细读与超文本想象二者兼之的有效性原则,这使得笔者对其精神内涵的解读可能单薄,笔者还需积累虚无主义哲学方面的知识来加以扩充。最终借用我国美学大家李泽厚的几句话来表达笔者对审丑趣味得升华后的美好期许与其应有的价值评判。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35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5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