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浅析加强红色资源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6-04-28 20:38

  [论文摘要]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的历史遗存、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也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载体,充分利用各地红色资源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作用。文章以杭州为例,提出将杭州红色资源整合转化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资源,进教材,充实教学内容;进课堂,丰富教学形式;进基地,强化实践环节。

  [论文关键词]红色资源 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合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实效性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红色资源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

  红色资源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通过新形式呈现并发展,具有资政育人价值的历史遗存的总称。红色资源载体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物质形态、信息形态的和精神形态三大类。物质形态,如革命旧址、遗迹、文物、雕塑、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历史陵园等;信息形态,如文字、数据、影像、歌曲、标语等;精神形态,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浙江精神等。红色资源内容丰富多彩,栩栩如生,感人肺腑,精神形态恰恰是红色资源的本质、灵魂和价值所在,有必要进行深度挖掘、系统整理、概括提炼,赋予其时代新气息,发挥其时代新作用。
  红色资源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展现了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坚强意志、必胜信心,凝聚和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国家尊严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坚定的信心和伟大抱负,其精神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红色资源必然是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
  根据红色资源载体多样性的特点,教师可以从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讲授与体验并重的原则出发,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并通过制成声情并茂的多媒体影像课件、展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珍贵文物、演示情景交融的感人细节、模拟激励奋进的历史片段等多种教学方法,将崇高的理想信念、积淀的先进文化、丰富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活灵活现地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把红色资源中鲜活的榜样人物、感人至深的红色史实、震撼人心的红色事件等红色资源转化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和教学载体,使历史转化为课程、史实转化为教材、现场转化为课堂,这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

  高职院校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促进国家经济升级、社会就业、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责任。重视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就是重视社会经济发展,重视社会和谐稳定。高职教育所施教的对象则是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知识结构、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亟待塑造和完善的学生群体,他们年龄在18~20岁,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高职院校生源较为复杂,有普高生也有三校生(中专、职校、技校毕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深奥的理论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简单枯燥的讲授难以引起学生的响应,但是高职生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显然是对高职教育、学校、教师的考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因材施教,结合社会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目前,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但教学效果普遍较差,这两门课也是多数院校学生逃课最严重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问题。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使用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教学理论性较强,教材内容枯燥,形式编排死板。这种单纯依托理论灌输的课程设计,过于严肃、沉重,不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呆板,教师努力做到晓之以理,却难以做到动之以情;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教学方法单调,学生总是待在教室里,而且往往还是合班课、大班课,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也根本不符合此类课程的学习规律,当然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精力。因此,如何利用红色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

  三、利用红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

  杭州是一座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更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早在“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杭州就是引领浙江省革命潮流的先锋,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不少都发生在杭州。新中国已是花甲,而当今的高职生却是“95后”年青一代,革命历史离他们渐行渐远,有必要利用身边的真实革命历史去吸引、感染、浇灌、震撼他们的心灵。因此,要挖掘杭州丰富的红色资源,重视红色资源的选取提炼,建立杭州红色资源库,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为政治理论课增添活力,从而提高育人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杭州红色资源的特殊功能,将杭州革命斗争、建设实践时期的典型案例和精神融入课程当中,使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教学内容更为充实,教学效果更为理想。从这个角度来说,杭州红色资源无疑是增强政治理论说服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杭州的红色资源极为丰富,如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杭州解放纪念碑、毛泽东读书处纪念亭、梅家坞周总理纪念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旧址、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草签地、志愿军塑像、杭州雷锋纪念馆等。那么如何选取、整合和利用红色资源,使之成为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进教材,精编特色辅助教材,充实教学内容。红色资源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恰当衔接,凡是被纳入课程中的红色资源必须适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以及接受能力,有利于满足高职学生的精神内涵需求,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例如,把当地学生熟悉的杭州解放纪念碑和武林广场音乐喷泉两处红色资源运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章节,讲讲粟裕大将兵进浙西,三战天目山,1949年5月3日解放杭州的历史事件等,学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帮助高职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分析中国革命斗争的基本道路与经验教训,掌握其丰富的革命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一来可以体现杭州特色教学资源,通俗性和理论性相结合,满足高职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要求;二来展现出红色资源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事例,理论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2.进课堂,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从教学方法上看,根据红色资源载体的多样性,既可以坚持和完善课堂讲授式教学,也可以将情景模拟、实物展示、现场体验、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语言文字、音乐影像、实物实景等作为教学媒介,突出教学对象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的优势,将“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引导他们亲身去感受、主动去思考,使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构建寓教于思、寓教于悟、寓教于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以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与之相互配合,取得更好的立体化教学教育效果。
  从教学形式上看,可以利用红色资源,合理设计教学情景,丰富教学形式,开展红色专题讨论、红色案例分析、红色讲堂开讲、红色影片赏析、红色理想畅谈等。例如,红色专题讨论,用PPT图文并茂展示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的一道特别风景——毛主席雕像,伟人高大,栩栩如生。全国各地为什么有那么多毛泽东雕像、塑像?回到理论,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展开专题讨论毛泽东伟大的一生,实事求是评价伟人的功与过。对于大学校园内的毛泽东雕像,请同学结合实际,思考当代高职生应向青年毛泽东学习什么?坚定理想信念,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向上,展望未来,规划人生。笔者相信,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生动活泼,教学形式灵活,学生畅所欲言,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一定会受到高职学生的欢迎。
  3.进现场,参观红色教学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固守在教室里,应该走出去,尤其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课堂听教师讲几十遍,不如去现场看一遍更有效果。身临其境,才能感悟深刻。如可以参观杭州雷锋纪念馆,直观生动地利用好红色资源,采用实物、照片、图表、模型、雕塑、全景画等形式,运用声、光、电等手段,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观看微电影《雷锋》,讲雷锋故事,培养高职生要有爱心有热情,引导高职学生学习雷锋做人做事,全面提高高职生道德素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和道德模范宣传常态化。
  红色资源教学基地应该在挖掘精神内涵上下功夫,教师在走出去之前一定要备好课,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只有主题准确,才能紧密联系实际,将课堂移到实践基地,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展示和诠释,给高职学生以知识的普及、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要杜绝那种“有组织的来,无纪律的看,没收获的走”“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形式,要精心组织,有意引导,做到既有知识性又能激发高职生的参观欲望,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参观的预期教学效果。
  各种各样的红色资源不会说话,永远不会自动成为红色教育资源,如何使“死的教材”变为“活的教材”,这要求教育者赋予其“生命”。这是对教育者的考验,教育者的素质、教育者的责任心是赋予红色资源“生命”的基本条件。任何一个人的工作都是全人格参与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用自己的全人格去培养学生的全人格,是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也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如杭州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等,要用教育者的责任心来浇灌,教育资源才有活力,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本文编号:35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5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3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