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研究——以南昌市为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自从 1998 年国家取消大学生分配制度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此诞生,而高校扩招加剧了这一问题。
据新华网消息,2015 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 749 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人创业;十八大报告更是进一步指出,要鼓励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就业,以创业拉动就业;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两次提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去年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仅为 1%,创业比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实现自身金钱财富的积累,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不少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案例也促使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提高对创业的关注和热情。2014 年教育部提倡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上海等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大学生创业,河南等省也启动了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基金;很多大型企业与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帮助大学生创业,由此可见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创业已成为焦点话题。
创业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对创业倾向的研究多集中在外部环境上,从创业者心理状态上进行实证研究的不多,心理资本作为积极的心理状态,从 2005年首次被定义以来,相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经证实自我效能、韧性等与大学生创业倾向有关系,但是对心理资本和大学生创业倾向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很少。
纵观近年来的创业成功者,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外无不与自身不同于常人的心理特征有关,那么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我国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到底怎样?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程度如何?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现有理论研究,拟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以政府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机制,希望能找到提升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关键因素,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1.2.2 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微观数据的分析,研究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分析政府政策和社会文化环境在心理资本与创业倾向之间的调节作用,为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提供建议及决策依据。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通过对大学生样本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实证研究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并探讨政府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调节作用,为丰富和完善创业理论做出一定的贡献。
本文采用的是实证分析,图 1-1 是论文的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创业相关理论
(1)创业和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创业作为一个研究范畴起始于 18 世纪,由 Richard Cantillon 首次运用,并在之后得到快速发展,创业的相关研究比较开放,学术界各抒己见。国外学者基于不同视角给出了概念,例如 Timmons(1999)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存在于各种组织形式中,创业者须具有缜密的实施方法和高度平衡的领导艺术;Ronstadt(1984)将创业定义为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同时创业者也承担着诸如资产价值、时间承诺等风险,对于国外创业的研究,林强(2001)将其大致总结为八个观点(表 2-1)。
国内学者也对创业进行了定义,杨俊(2005)认为创业就是创业者创办新企业的增值过程,林篙和姜彦福(2012)在概念中增加了开拓新业务这一内容。蒋雁(2008)与黄四枚(2009)把创业定义为伴有风险性和创新性的价值增值过程。
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创业是识别和抓住商业机会,通过具体的组织形式,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以创造潜在价值的过程(郁义鸿等,2000[10];宋克勤,2002;陈震红等,2004)。也有学者认为创业不仅限于创办新企业,还包括已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开创新业务,创造各种资源的新组合(张健等,2003)。刘志(2013)从以下三方面定义创业:狭义的概念仅指创办新企业的过程;广义的概念则上升到开创人类事业,也包括重振辉煌的企业;而两者兼顾的创业定义认为,创业是利用机会和资源的价值增值过程,具有创新性、风险性、复杂性、社会性和收益性。
........................
2.2 文献综述
2.2.1 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1) 个人特征因素
Cooper(1981)认为经历和教育是促成个体创办公司的先决条件,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和类型会对个体创业动机产生影响。Roberts(1991)认为,工科毕业生比其他学科毕业生的创业倾向更高,也更愿意进行创业活动。叶映华(2009)、Scott& Twomey(1988)发现,家人创办过企业的大学生的创业倾向明显高于其他大学生。与以上相反的是,Brermer(1991)和冉晓丽(2012)认为父母的创业活动对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作用并不大。
蒋雁(2008)研究证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学历、实习经历和管理知识等会影响其创业倾向。向春和雷家骕(2011)通过研究发现,城镇学生的创业倾向强于来自农村的学生。陈劲(2007)认为理工科学生的创业倾向比经管类的更强,,并且发现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倾向于创业,男性的创业倾向要强于女性,陈美君(2009)认同性别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倾向这一观点。黄四枚(2009)通过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倾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西凤茹(2012)认为创业教育对创业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吕晓帆(2014)在其毕业论文中说明男性比女性、经管专业比非经管专业、本科生比研究生的创业倾向更强。
总结上述观点,性别、专业和生源地等因素都会对创业倾向产生影响。
(2)心理特质因素
Mueller, S. L. & Thomas,A.S.(2000)通过对不同国家的 1790 个学生调研,发现内控和创新性正向影响学生创业倾向;Carlandetal(1995)指出,创业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成就需求、创新性和风险承担性等方面。Collins & Moore(1964)认为创业者表现出一种高风险的倾向,而 Low & Macmillan(1984)和 Ray(1994)发现创业者在风险倾向上并无实质性的差异。
...........................
3 研究假设和量表设计....................12
3.1 研究假设.........................12
3.1.1 研究变量的界定........................12
3.1.2 提出假设.......................12
4 信度和效度检验....................19
4.1 信度检验....................19
4.1.1 被解释变量信度分析.................19
4.1.2 解释变量信度分析......................19
4.1.3 调节变量信度分析.........................20
5 实证分析.................24
5.1 相关性分析..........................24
5.2 单因素方差分析..................24
5.3 回归分析............................25
5.4 调节效应分析..........................27
5 实证分析
5.1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为了描述变量间线性关系的程度,表 5-1 为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创业倾向的相关性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创业倾向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540(p<0.001),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也都与创业倾向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变量的系数是 0.471(p<0.001),乐观变量的系数是 0.346(p<0.001),希望变量的系数为 0.237(p<0.001),韧性变量的系数是 0.194(p=0.002)。值得注意的是总体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创业倾向的相关系数要大于单个维度的相关系数,这表明总体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要比各维度心理资本的影响要大的多。这可能是因为: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是相互促进的,这就使得心理资本这一高阶构念的效用大于各维度的单一作用。Luthans(2011)认为心理资本对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单个维度的影响程度,本文印证了这个结论。
.......................
6 政策建议及展望
6.1 政策建议
在创业这个充满着无数难题的坎坷道路上,大学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拥有对创业成功的乐观心态,锲而不舍,不管面对多大的挑战,也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大学生的创业不仅跟自身的心理资本有关,也离不开所处的环境。适宜的创业扶持政策能够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热情,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创业打造平台,社会舆论及亲友的鼓励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动力支持。
第一,大学生要开发自身的心理资本。可以通过对榜样人物创业事迹的了解来形成大学生的自我效能,聆听相关创业讲座,主动学习,注意观察他人成功失败经历来增强自我效能;互相激励,学会合理归因,增强心理承担能力,可以组建社团,一起分享成功经历,通过彼此勉励,包容过去,展望未来,乐观地应对困境;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树立创业成功的希望,正确地认识和面对挫折,在挫折中进步和成长,并迈向成功。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竞赛和创业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关注创业政策和动态,增进对政府创业政策的了解;主动参与创业类活动,积累创业经验,为创业打下基础。
第二,学校开展更多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自我发展以及与创业相关的公共课程,协助大学生提升心理资本,营造和谐、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心理咨询中心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等形式传播相关知识;提升大学生面对逆境的韧性,鼓励其寻找解决方案以获得成功。积极组织创业相关的讲座,激发大学生创业兴趣;建立职业规划档案,加强技能的培养,开展多种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水平,对有创业倾向的学生增强其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效能,对学生创业要给及支持和激励;开展创业教育课程,邀请创业成功者前来指导,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创业;举行创业比赛,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培养其创业倾向。宣传学生创业典型,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尝试的创业氛围,鼓励创造和创新,效仿周围成功的创业榜样,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
第三,政府部门要完善和落实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改进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保障大学生创业的顺利开展;同时注意对相关创业政策进行宣传,加强社会和个人对创业政策的了解,与高校合作建立创业基地,带领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各级政府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横幅等载体,及时向学生传播各项政策,真正把政府关于加快大学生创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发挥优惠政策的最大效用。
第四,社会组织要提高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度,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创业创新,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典型的宣传,为大学生创业者树立榜样;其次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给学生灌输创业理念,可以组织大型创业活动,并设立相关的奖励,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设立实习点,鼓励大学生前来进行实践;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打造创业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模拟机会。家人要适时的进行鼓励,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6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