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企业序贯出口的动态战略及其二元边际分析——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

发布时间:2016-04-29 13:04

第1章导言


1.1本文的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贸易进出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是实现了中国对外出曰的飞跃。据统计,2000年至今中国外贸出口除2001年和2009年外,均保持超过10%的增速,2004年甚至达到35.39%的増长率。中国经济尽管经历了2001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2008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次贷危机的影响,进出口贸易经历了一些起伏,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及时调整和企业积极走出去的战略,至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58212.30亿元人民币,出曰额增至137154.1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同时,中国出口产品涵盖包括机械和设备制造业在内的20个口类,出口市场也渐趋多元化,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相应地,作为微观主体的中国出口企业在近些年亦是呈现迅猛增加之势,在制造业巧业尤为明蟲,送些企业逐渐成为中国出口增长的支柱性为量,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继续打破各种贸易壁垒,鼓励企业开拓新市场,提高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便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反观学术研究成果,针对企业出口战略的前期研究主要基于静态战略,或者强调提高生产率、降低沉没成本的低成本进入战略,或者重点研究降低出口阻力,延续路径依赖的高市场熟悉度战略。而最新研究则开始关注于出口的时序性和出口经验的学习,动态化的视角去理解企业出口决策的行为,而众多学者也开始注意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即有的新出口企业会在出口的初期就迅速退出其新进入的市场,而如果确认了该市场的盈利性,又会在很短时间内迅速増加出口或者扩展新市场,形成所谓的"序贯出口"现象,并以包括阿根廷、智利等国的实际出口数据对该现象进行了验证和分析。

..................


1.2相关概念界定

1.2.1企业动态出口战略

关于企业动态出口战略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向:一是融合过去对于企业静态出口战略的研究,但将重点置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考虑企业在长期出口过程中的经验学习和出口的时序性;二是从企业自身出发,研究企业在长期中的产品出口和市场开拓的决策制定和规模扩张。

本文中的动态出口战略结合了上述两个方向,即研究企业在长期的出口实践中,由于经验学习等因素而引致的企业在产品出口和市场进入退出方面的动态的变化的决策。

1.2.2序贯出口

正如Eaton.(2007)研究哥伦化亚每年出口企业进入新市场的情况时所发现的,企业进入新市场时往往先行向周边国家出口小数量的产品进行经验了解,然后大多数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退出该市场,剩余存活下来的企业则会或者进一步拓展该市场,或者开辟新市场,形成所谓的"序贯出口"现象。为了解释序贯出口现象,近年来的最新文献对动态学习战略做出了进一步的修正与发展。Nguyen(2012)改进了企业异质性模型,其核也概念是一个企业的国外需求是不确定的,但是这种需求在不同市场之间是相关的。企业对新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只有通过进入该市场的出口实践才能确定,而出口者一旦观测到进入新市场无利可图,就会迅速退出该市场,送也是为什么刚刚进行出日贸易的新企业在出口的最初几年总是伴随着高退出率的原因。A化omozefa.(2012)对阿根廷出口企业的研究亦发现,若假设个体出口者的收益率在最初是不确定的,但与时间和市场的扩展呈正相关关系,那么新进入企业的盈利率有可能随着其出口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增长而扩张,导致这堅企业往往忽略高风险性的巨大进入成本而执意进入新市场。Eatone(2011)采用哥伦比亚企业贸易数据也同样发现,企业会在某个潜在新市场先行投入资源来寻找潜在的购买者,一旦首个购买者能够帮助他们确信产品在新市场的吸引力,他们就会根据出口利涧调整出口策略,当国内企业依托自我经验或者竞争对手经验接收到有利可图的信号后,出口数量就会激増,反之则会减少。

企业序贯出口的动态战略及其二元边际分析——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

........................


第2章国内外文献综述


2.1企业出口战略的研究演变

2.1.1企业的静态出口视角

在进入新市场的战略方面,前期文献重点强调了两种静态视角;低进入成本视角和高市场熟悉度视角(Fafchamps,2007)。

低进入成本视角从企业异质性出发,认为企业生产率不同将导致不同的出口沉没成本,从而影响一个企业是否进入新市场的出日决策(Melitz,2003)。究其原因,正如许多文献测算所发现的,企业进入新市场时沉没成本是非常巨大的。例如,Das(2007)对哥伦比亚皮革品、针织面料以及基本化学品和MoralesWa/.oil)对智利化学品的沉没成本测算,均证明了沉没性进入成本之巨大。在这种情形下,企业生产率越島,越有助于降低进入新市场的沉没成本。对此,Sheard(2012)通过对瑞典出口企业的研究,发现生产率商的出口企业通常会更快速地进入新市场,而且要比低生产率的企业更早进入大市场、更晚进入小市场。可以说,以生产率为标志的企业异质性对其开辟新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Redding,2011)。

对比前期文献强调的两种新市场进入视角,可以发现尽管两种静态视角各有侧重,但是二者均反映了出口经验的获得,其中前者强调如何降低进入成本的普遍性经验,而后者强调如何针对未来新市场进行开发的特定性经验。与前期文献相比,近期文献围绕出口经验进行了更好的融合、传承与发展,强调开拓新市场必须以出口经验(包括竞争对手的间接经验与企业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产生一定的出口路径依赖,但是也有助于企业动态学习思维模式的建立与出口战略的动态调整。

.......................


2.2企业出口化略的影响因素

初期的国际贸易动因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宏观层面。自亚当斯密开始,优胜劣汰的机制就已被引入国际贸易研究当中,此阶段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行业间的比较。随后,Krugman( 1979)等人开始关注国际贸易对企业自身生产率提高的影响上,认为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是企业进行出口的诱因,从而将优势劣汰机制的研究衍伸到行业内贸易之中。然而他们的研究仍然是将企业作为同质的个体进行分析,忽略了企业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异质性对出日战略影响的新新贸易理论逐渐占据主流。

2.2.1企业异质性因素

所谓贸易引力模型,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引伸而来,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双边贸易量与两国的经济总量之间是成正比的,而与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是成反比的。经济总量、收入水平和空间距离这些影响贸易量的因素将最终对企业的出口决策产生影响。该模型最初由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提出。随后,包括Linnemann(1966)在内的研究者们进一步从分析方法上拓展了贸易引力模型,加入了人口数量和贸易协议两个变量,并通过统计发现两国人口数量与双边贸易额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进入70年代后,研究者们主要是从模型改进和变量扩展两个维度对贸易引为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Anderson(1976)结合了国际贸易的实践,改变了过去该类研究所推崇的主流经济学关于每个国家单一化生产某种产品的假设,认为经济体利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进口商品的比例是不同的,换言之,各个国家的需求偏好是不同的,收入替代弹性之和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不能再使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作为分析的基础,而是要运用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来进行分析:收入水平不再单一决定贸易量,支出份额作为影响贸易量的因素被加入到模型中。与Anderson的角度不同,Casetti(1972)等人的研巧则是集中在増加变量的层面,人均收入、双边汇率、共同语言、共同宗教信仰等变量被研究者们反复论证,进一步丰富了贸易引力模型。

.....................


第3章中国工业企业出口的典型化事实..........19

3.1出口地区分布............19

3.2出口产业分布..............22

3.3出口企业的省份分布.............23

3.4出口企业时序类型分布.............24

第4章企业序贯出口的动态战略选择模型..........26

4.1模型的基本假定..............26

4.2逆向推导下不同进入方式的预期利润............27

4.2.1企业决定不进入a和P两个市场.............27

4.2.2企业采用同时方式进入.............27

第5章基于二元边际角度的企业序贵出口的实证检验...........32

5.1数据来源与描述..........32

5.1.1数据来源..........32

5.1.2样本描述...........32

5.1.3变量定义与描述..........33


第5章基于二元边际角度的企业序黄出口的实证检验


5.1数据来源与描述

5.1.1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2000-2006中国海关数据库,整合了2000-2006年间中国%00家工业企业(含采矿业,制造业,电为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项下的41种GB小类)对204个国家或地区的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出口数据,企业来自于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

本文的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分为自变量、控制变量和固定效应三种。其中,被解释变量、自变量和各项固定效应均由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数据整理得到;控制变量中企业异质性的变量如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管理经验(由出口时间-建立年份计算得到)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控制变量中的引力变量如共同边界、共同语言、共同法律体系和是否化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变量都来自CEPII数据库,控制变量中的经济与制度变量如GDP和人均GDP数据来自于WordBankGroup。

...................


第6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6.1基本结论

本文将中国工业企业出口的实践与企业微观层面的贸易理论相结合,先通过数理模型的方式分析序贯出口的机理,又运用实证检验的方式论证了序贯出口、首次出口对中国工业企业在集约和扩展边际上的出口战略决策上的影响,通过上文关于中国情形的研究、数理模型的分析化及实证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主要的结论:

6.1.1工业企业各角度分析的结论

中国工业企业出口的出口目的地、行业、省份类型的分布差异较大,会影响企业出日初期的集约和扩展边际的动态战略决策,导致企业成为不同时序类型的出口者。

根据对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中各个角度的分析,可知工业出口企业出口目的地分布不均,对传统市场如欧盟、美国、东盟和日韩的出口量较大,对其他金砖四国的出曰呈现快速増加的趋势,对发展中国家出曰不足;不同目的地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吸引力不同导致企业首次出口的策略性和目的性的不同,需求层面的不确定性也随之产生差异,从而影响了企业在后续年份动态的集约和扩展边际的扩张。

类似地,中国工业企业所属行业不同、省份不同,也会使企业出口策略产生差异,影响其市场的进入退出化及出口价值量的扩张。企业所属行业不同则出口产品种类、单位贸易成本和单位出口成本都不尽相同,供给层面就存在不同的不确定性,也将会影响企业的预期利涧进而影响企业动态的出口战略决策;企业所属省份不同,影响企业出曰的贸易引力变量(如经济发展水平等)就会对企业出口决策产生相异的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何我国工业企业出口者的时序类型有的是持续保持出口,而有的间或进入退出甚至是只有单年的出口。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6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5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