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
第一章 引 言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新生阶段的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龄儿童由幼儿阶段的学前教育过渡到儿童阶段的小学教育架起了一座桥梁,并为小学新生健全的学习心理、积极学习行为的形成提供后天学习的教育环境。然而,在每一个转折期,都会涉及到一个适应的问题。研究小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既是丰富和发展小学教育关于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需要,又是关注儿童学习、成长,提升当前小学新生学校教育效能的实践需要,同时也是笔者的研究兴趣之所在。研究小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是丰富和发展小学教育关于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需要。首先,本研究能为小学新生健全完满学习心理的塑造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小学新生课堂内外的学习与生活提供行为指导,以促使他们在学校学习、社会人际交往以及和谐亲子关系的形成等领域方面和谐健康发展成长。其次,弄清窒碍小学新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相关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对儿童个体学习心理、学习风格的调适、人格特质的形成以及儿童个体社会化的规律,包括对同侪的人际关系适应、亲子关系认知、自我角色适应等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表征、找寻出症候,并揭示出小学新生适应性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试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关于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理论。开展本研究也是指导当前小学新生实践教学的现实需要。一般而言,几个极为关键的转折点,如从家庭步入学校、从高中迈入大学、从学校走向社会等,是适龄入学儿童一生中所必须经历的。不同的学习阶段意味着受教育者个体往往要不断调节自己的学习心理、并调整自我的学习行为以适应不同的外在学习环境,调整自我在家庭中的行为角色认知,转换自我的社会观念。因此,进行小学新生的适应性研究也是现实中的小学新生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
......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在对国内外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相关文献分析后,以沈阳市皇姑区 300 名小学新生为调查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实地课堂观察,同时围绕小学新生若干适应性问题与相关教师、家长、小学新生进行访谈,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试找出小学新生在家庭、社会尤其是学校学习生活的适应性障碍症候、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干预策略,对小学新生出现的若干适应性问题进行矫正与防治。
.......
第二章 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阐释
一、相关概念界定
小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到小学新生、幼小衔接、适应性等基本概念。为此需要理清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廓清本研究的论域,以期为本研究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小学新生即由刚接受完幼儿阶段的学习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并非所有的小学新生都接收了正规系统的学前幼儿教育。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区域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地域广袤的农村地区相当大部分的小学新生并未接收系统完整的学前幼儿教育,然而在正式成为小学新生前他们大多进入小学,接受了一年的学前班教育。严格意义上来讲,学前班教育还是属于学前教育范畴,并不能纳入到小学教育范畴。本研究所指的小学新生泛指一切刚入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显然,小学新生进入小学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于其正处于幼小衔接阶段教育的关键拐点。国内目前并没有公认的“幼小衔接”的概念定义,国外对“衔接”这一概念的研究大多将其作为一个动态性、系统性的概念进行描述性定义,研究者们认为衔接应兼有学习场所的转换以及学习角色的转换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据此,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其定义为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两个不同教学阶段的过渡改变,也包含从幼儿到小学生这两个社会角色的变换,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根据幼儿园和小学不同阶段的特点,充分尊重幼儿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规律以及儿童毕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处理好幼儿园与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对接工作。毋庸置疑,小学新生的幼小衔接过渡教育,为小学新生实现从学前阶段的幼儿学习转换到小学阶段的儿童学习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在这一缓冲地带,儿童可以实现由于外在环境出现巨大变化的心理、行为调适问题的解决。一般而言,小学新生对这一变化的适应能力越强,他的学习生活能力也就越强,两者呈现一种显著的正相关。
........
二、理论基础
学校适应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对小学生适应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不仅有助于发现和帮助适应存在问题的学生,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也有助于帮助学校、教师和家长为帮助学生发展提供更好的策略方法。本研究认为,小学生适应性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到的理论有许多,但经过归纳,可以将其归类为: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关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相关理论等。对小学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这要涉及的理论有:发展阶段理论、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理论。小学生适应性问题是不是个假命题?心理学界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相关理论已经做出了回答。做好应对小学生的适应性问题的工作,不仅具有其必要性,更有其重要的实践价值。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是指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因年龄特征的变化而产生的规律。②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体的认知能力可以认为是个体认知系统循环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个体的认知系统的功能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之中不断的发展。存在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首先,个体发展认知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由于个体认知发展中体现出是阶段性,所以不同阶段的个体存在的认知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表示,儿童心理具有连续和阶段性发展的共同特点,其中各个阶段表现出其阶段性的特点。这些阶段通常都可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个体中所表现出来,并基本上以稳定的年龄为阶段标志。小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正是小学新生个体心理发展阶段性的重要体现。问题的解决必须从这个规律出发。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指出:教育儿童需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儿童已经发展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有可能发展到的水平。介于该两种因素之间的距离称之为“最新发展区”。该理论的提出对学生的发展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小学生学习适应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来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课程。基于此,教师和家长要利用最近发展区的相关理论来消解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后的不适应问题,最主要的做法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做一些专门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生活的活动。但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
第三章 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现状调查及分析......18
一、对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内容的调查.........18
(一)研究目的 ......18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18
(三)研究过程 ......19
(四)研究结果 ......22
二、对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现状的调查.........22
三、对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旳分析..........29
第四章 应对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策略分析......33
一、家长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做好孩子的引导人..........33
二、学校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34
三、教师要转变观念,科学应对......36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36
(二)改变教育教学方法....36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36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37
四、幼儿园要主动做好入学衔接工作.....37
五、小学新生要主动树立“小大人”意识...........37
第四章 应对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策略分析
一、家长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做好孩子的引导人
家庭是学校之外,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无疑是巨大的。由于家长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偏差而造成的小学生适应性困难十分普遍。基于此,家长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大对孩子入学适应问题的重视程度。家长要摒弃 “孩子只要成绩,不需要做其他”“学习成绩不好,一定是孩子不努力”“唯棍棒才能出成绩”等错误的观念。要认识到自己的不恰当教育方式、交流方式和不当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要以积极、向上、科学的言行举止做榜样,激发正能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校观、师生观、生生观和自主观。要尊重、维护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不要随意议论、褒贬学校、老师和同学。要“以身说法”告诉孩子学校生活的快乐,老师和同学的友好。要认真倾听孩子对新环境的看法,然后给予适当地指导。无数事实证明,家长的“心理按摩”对学生尽早适应学校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学生进入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家长缺乏对孩子基本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也是小学新生容易出现适应困难的重要因素。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早期培养,尤其是自主生活能力的培养。从小事做起,凡是能自己做的和该自己做的都要自己做,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自己的孩子提前适应学校的生活,做好“预备教育”。例如,可以制定一张与学校同步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在家里就可以慢慢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要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建立时间观念。做事要专注认真,不能三心二意。要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家庭学习空间,购买合适的图书,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其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
结 语
小学新生的适应问题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对该问题的忽视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小学新生阶段的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龄儿童由幼儿阶段的学前教育过渡到儿童阶段的小学教育架起了一座桥梁,并为小学新生健全学习心理、积极学习行为的形成提供后天学习的教育环境。然而,在每一个转折期,都会涉及到一个适应的问题。研究小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既是丰富和发展小学教育关于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需要,又是关注儿童学习、成长,提升当前小学新生学校教育效能的实践需要,意义重大。笔者追求真实地反映沈阳市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现实情况,所以选用了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这两种方法就需要收集大量真实客观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要进驻到小学新生课堂,,这对笔者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但经过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也许会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和帮助。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小学新生的不适应问题,并采用相应的应对策略,这样才会对改善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起到实际的效果,这也正是本人进行此项研究的动力,但由于本人能力有限,问卷的编制和数据的处理工作有很大不足,论文的理论深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改进,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就小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