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反腐模式:案例与阐释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腐败问题从未停止过探索。腐败问题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政治毒瘤,轻则挥霍社会财富、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重则瓦解人民信任、激化社会矛盾、动摇执政合法性。正如阿克顿爵士所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观之当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人民享受丰硕物质成果的同时,却也让权力的胃口更加贪变,其牵涉领域广,触及程度深,将腐败的毒液渗透到于社会各个角落。自习近平上台以来,截至2013年3月的中纪委会议,两月中已有六次涉及反腐倡廉的谈话,表明了新一届领导班子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
让权力不再绝对,“将权力关进笼子里”,也是人民对反腐最深切的期望。网络反腐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要求下应运而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新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它让人民具备了政治参与的技术手段,也为反腐行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过去的一到两年中,“郭美美弦富”、“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雷政富视频门”、“局长微博约开房”等网络反腐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广大网民的纵情围观中彰显民间反腐的强大力量。据《人民论坛》杂志问卷调査中心2013年的调查显示,“微博恐惧”己成官员普遍心态,九成多的官员畏惧微博反腐的强大杀伤力。微博作为如今最流行的自媒体,已经取代论坛和网站成为民间反腐最前沿的阵地。
一方面,网络反腐如火如荼,目睹贪官落马,广大网民纷纷拍手称快,舆论监督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官员人人自危,误伤事件时有发生,网络在成为监督神器的同时,如果走向极端,也可能演变为民众暴力,将网络反腐制度化的诉求也时常见诸报端。近来关于网络反腐的思考成为民间、学术界以及官方的共同热点。那么,网络反腐宄竟是如何层层展开的,其过程及特点如何?网络反腐中多个行动主体又是如何进行策略选择的,其深层动力来源于何处?网络反腐其结果如何,应有怎样的发展趋势?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典型案例,选取其中若干进行详细梳理分析,试图从案例层面入手,辅之以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分析,来探知网络反腐的发展路线。
..........
1.2研究综述
1.2.1国内研究综述
笔者以“网络反腐”为主题,在知网进行检索,截至2013年3月,共检索到期刊论文331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26篇,最早的学术探讨起于2005年熊富标的《论网络反腐》,在该文中,作者从权力与腐败的相互关系入手,通过对腐败现象及网络功能的分析,论证了网络反腐的必要性,提出了网络反腐的基本途径。
网络反腐成为热点则是在2008年之后,周久耕事件点燃了民间网络反腐的热情,以株洲模式为典型的政府行动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学术探讨如火如荼地展开,如:王东杰、徐轶良《网络:反腐败的新宠儿》,陈安庆《株洲市委书记的网络反腐之路》,牛敏《被人肉搜索拉下马的房管局长》,袁峰《官民互动助推网络反腐“糊蝶效应”》等;学术界开始系统探讨网络反腐的基本含义,产生背景,特点,并开始进行利弊分析,提出完善对策,如:吴玉英《网络反腐:缘起、困境及对策》,《网络反腐的现状及发展探析》,黄木《论网络反腐及其发力路径》,严州夫《“最廉价的监督”之四大优势》,王美兰、赵仁艳《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09年,最早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现,曹明香《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民主研究》从传播学视角切入,以多种学术理论为指导,探讨了网络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网络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网络舆论监督和网络反腐等四个方面的现状、问题与不足。
2010年以后,民间网络反腐势头更加凶猛,政府对网络反腐的关注上升到政策层面,支持或规范网络反腐的措施频频出现。学界开始回顾已有研宄,并针对网络反腐的热潮开始越来越多地理性反思,如:张勇、郑曙村《网络反腐败研究综述》,齐宜光、宋捷《关于网络反腐的思考》,严圣明《网络反腐:发展历程、利弊及对策分析》,胡志远、汪启和《论民间网络反腐及其疏导》,尚建宝《网络反腐热的冷思考》,郑又贤《网络反腐的主要难点透视》;关于网络反腐的专业研究愈发深入,法律、经济、伦理等的多学科视角开始出现,如:李斌《网络反腐的政治学分析》,顾闻《网络反腐法制化问题研宄》,孔令兵《法治视野下的网络反腐》,李妞、赵俊燕《网络反腐的经济学分析》,毛爵兰《网络反腐的伦理思考》等。
现阶段,一方面,学界对网络反腐的研宄角度越来越细化,如李斌、张轶炳《论网络反腐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刘力锐《论网络反腐的类型、效度及优化一一以温州论坛的反腐实践为例》,悦敏《影响网络反腐的障碍分析》,江勇《论我国网络反腐的动因探析》,《我国公众反腐的渠道变革与创新:基于政治营销的视角》,李雪《对网络反腐的几点思考一一以司法机关为视野》,体现了学术界对网络反腐多角度的专业化探讨;另一方面,学界研究已从网络反腐的现象探讨上升到宏观背景下的整体分析,将之置于微博时代的新背景或公民社会、政府治理、政治民主的广阔视阈内进行探究,如石勇《微博:一种新的“社会权力”在成长》,卢永春《微平台一一网络反腐利刃》,郑永年《网络时代的中国政治变革》,尹世民、汪子彬《公民社会视域下网络反腐制度化路径分析》,伏创宇《网络反腐与公共治理》、李雅兴、张洁《有序民主事业下网络反腐初探》,体现了网络反腐主题对时代背景与普世价值的关照。
............
第二章方兴未艾的网络反腐:趋势扫描与类型故事
2.1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和网络反腐
中国的互联网是近20多年才流行的事物。1994年,互联网进驻我国,并开始在中国盛行。近十年来,互联网规模飞速发展,普及率逐年提高。
最初,互联网作为一项技术工具而存在,它为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然而,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长为一个公众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虚拟平台,伴随公民参政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增强,网络显示出其政治参与的独特作用。根据社科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査报告》,对公众来说,互联网己经成为重要的民意表达方式,人们在互联网上通过多样化途径进行政治参与,推动舆论的形成。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政治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调查从五个方面对政治作用进行区分,由此得出下表。由表中内容可知,人们大多比较认可网络的政治用途。网络在中国已经成为政府和民众直接沟通的桥梁,为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技术支持。
近十年来,改革给中国带来经济腾飞的机遇,但也加剧了贫富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民众对官员腐败的容忍度也不断降低。2008年,周久耕因“天价烟”被网民拉下马,堪称民间反腐的经典案例。2009年,周森锋史上最年轻市长”的标签激发了网民的搜索热情,并追根溯源至论文抄袭。进入微博时代,杨达才因一个微笑被眼尖的网民发现,通过自媒体的传播扩散,让全身是宝的“表哥”浮出水面。
.............
2.2周森锋事件:反腐导向的人肉搜索狂欢
2009年6月21日,通过无记名投票,湖北省宜城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任市长,时任副市长周森锋以全票当选。时年29岁的周森锋,因“最年轻市长”头衔一度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网民和媒体追逐的对象,广大网民发动强大的人肉搜索引擎,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精神,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舆论攻势,将周森锋推进“背景门”、“妻子门”、“打伞门”、“香烟门”、“抄袭门”等重重门中,试图找出这位年轻官员选拔任命中的腐败痕迹。
1.、标题夺人眼球,新闻引发关注
2009年6月21日下午,湖北省宜城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周森锋经过无记名投票,全票当选市长。宜城新闻等当地媒体发布了这一消息。楚天都市报网站的文章称“周森锋可能是目前全国最年轻的县市长”。
6月21日晚21:16荆楚网以全国最年轻市长”为题转载报道。在转载时,“可能”两字在标题中被有意无意的删除了。
6月21日晚21:27,新浪网转载了荆楚网的报道。之后,网易新闻、腾讯新闻也纷纷出现了“最年轻市长”相关标题。经各大门户网站报道后,“最年轻市长”成为一个夺人眼球的议题。这也是周森锋事件的第一个舆论议题,虽然当天夜里,这一议题并未引起太大关注。
6月22日凌晨0:41,新浪博客出现第一篇关于周森锋的文章。而天10后的7月2日,新浪博客上有关周森锋的文章已达到1000篇。
6月22日凌晨2:45,新浪网转载《新京报》报道,并开始了一项民为“你如何看待29岁清华毕业生当选湖北宜城新市长”的相关民意调查。
...............
第三章网络反腐的典型形态:群众斗争与虚拟战场........25
3.1网络反腐的含义...........25
3.2过程:发展周期与主体行动.........25
第四章网络反腐的发生机制:微观行动及宏观环境.........35
4.1微观行动:民众斗争与政府反应..........35
第五章网络反腐的效应分析:个案替示与边界模糊......54
第五章网络反腐的效应分析:个案瞀示与边界模糊
5.1网络反腐的正能量
一、从结果上说,网络反腐使贪腐者下马,一定程度上肃清了官员队伍。网络反腐体现了互联网时代民众对权力的制约能力,对官员形成了道德威慑,让官员在恐惧网络反腐的同时约束自身行为。网络反腐大体使作为整体的“人民”出场,他们不再停留于表达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而是通过自身努力真正参与到实际的反腐行动中。网络反腐动用了民间社会的力量,改变了官方机构内部反腐单打独斗的局面,为官方机构反腐提供了反腐信息和线索,提高了反腐的效率,降低了反腐的成本。正如前文所说,网络反腐具有快速高效、广阔交互、安全低成本、透明公开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网络反腐的优势,这些优势使网络反腐充分动员了群众参与,充分形塑了网络舆论,为反腐注入了正能量。
二、从过程上说,网络反腐广泛发动和整合了各种力量,协调了基于共识的共意行动。网络反腐了集合了草根网民、新闻媒体、意见人士和专业人士、官方机构的共同行动。它是权利意识觉醒的草根网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的有力探索,在揭露腐败信息、执着探索真相、组织共同行动、形塑网络舆论方面显示了巨大潜力和优秀能力;它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对舆论的传播、扩大、整合功能以及深入挖掘事实、理性客观报道的职业精神;它动用了意见人士和专业精英的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新意见阶层的起改变了网络空间的话语结构和权力结构,专业人士的介入则更能显现民间的智慧;它最终落实于官方机构的制度反腐,在客观上触动了将事件转入司法程序的开关,而在主观上,网络反腐的官方行动有时是官方机构主动借用民间力量,有时是官僚体制内部阴谋团的落井下石,但无论怎样,网络反腐中官方力量的作用不可小颇,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反腐的最终走向。
.........
第六章结语
网络反腐如火如荼,不应只在一时。而要能持续产生正能量,弱化负效应,从其未来走向来看,需要强化如下策略。
一、理性回归。对于网民来说,应尽量规避在集体行动中的非理性和情绪化因素,规范人肉搜索的法律约束,在民主的实践中提升参与的素质,理性参与,合理表达,为网络反腐提供理性平和的舆论元素。媒体应秉持公正的价客观值,加强新闻报道的理性整合,强化正确的舆论引导。意见领袖和专业精英同时应利用好自身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让理性平和的反思和真实可靠的信息突显优势。政府应理性回应舆论诉求,变堵为疏,直面民众质疑。
二、制度对接。网络反腐只是体制外对体制内反腐的补充,要持续产生威力,不应停留于运动式的激情,而应与体制内的渠道对接,将其制度化和规范化,发挥网络那反腐的举报和曝光作用,为反腐提供线索和信息,让网络反腐发挥常态效用。网络反腐体现了制度内政治表达和监督渠道的堵塞,而要加强制度监督,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让制度反腐更加公开透明,同时,将民间力量整合到体制内的制度反腐中,提升制度反腐的效能。
三、社会问责和权力约束。而从根本上来说,要消除转型期的社会阵痛,消除官民隔阂,重新提升政府公信力,需要强化社会问责,并且从根本上约束权力。一方面,由于目前能够有效问责的制度化沟通渠道很不完善,面对民间舆论监督,政府应当理性引导,良性沟通。另一方面,权力天然有腐败的倾向,应真正从制度上对权力形成制衡,让权力对社会负责。权力约束的共识应当在全社会得以凝聚,解决权力约束的体制缺陷需要改革合力。规避权力的腐败困局,是网络反腐最终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36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6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