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竹枝词研究
第一章 岭南竹枝词的发展简史
岭南竹枝词相较于四川、江浙一带竹枝词的发展,前期发展相对滞后,到清代时发展迅速,作家作品数量居于全国前列。岭南竹枝词于宋元及明中期时期形成,明万历至清顺治时期得到发展,清康熙至乾隆时期走向成熟,繁荣于嘉庆至清末,1894 年中日战争爆发至建国前为发展后期。
第一节 形成期
论文把宋元及明中期划分为岭南竹枝词的形成期。在这一段时期中,岭南竹枝词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随后才得以基本形成。前者主要是宋元时期,后者主要是在明代前期和中期。把这段时期定为岭南竹枝词的形成期,其划分的依据主要有:首先,诗人数量少,据《广东竹枝词》统计,自宋至明万历前,有名姓可考的岭南竹枝词诗人共有 52 位,宋代 16 位,元代 5 位,明初至万历前共有 31 位;其次,在《广东竹枝词》中收录宋元明时期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少,但以竹枝词、竹枝命名的作品只有 75 首,其它作品类似于风土诗歌,而严格意义上来说,宋元时期描写风景、风俗而名称别标的作品不能算是竹枝词,现在学界把它们归类于竹枝词是依据泛化后的竹枝词标准而言的,但竹枝词概念泛化是从明朝后期开始,这与竹枝词在宋元时期专指专称是不同的;最后,没有形成岭南竹枝词艺术个性。
一、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岭南竹枝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方信儒开创了广东文人竹枝词的先河,其作品《南海百咏》一百首,是这个时期数量最多的;二是以入粤的客籍诗人为主,如杨万里、方信儒、朱熹等人;三是诗歌内容单一,诗人们主要抓住岭南的地方风景风物进行描写,鲜少涉及到其它题材内容的书写,如杨万里《过瘦牛岭》、《十里梅——自彭田铺至汤田道旁梅花十余里》、《越王台——三月晦日游》 ,朱熹《飞泉岭》,周敦颐《罗浮山》,李昂英《桃园洞》等;描写的地域范围窄,集中在广州、韶关、清远、梅州、罗浮山等地方。
方信儒(1177-1222),字孚若,兴化军(今福建仙游县)人。宋宁宗时为番禺县尉,后曾任肇庆通判,又知韶州,在岭南做官多年。《南海百咏》一景一诗,以百首组诗的形式展现了岭南地区的风情,几乎囊括了当时的重要景点,同时每首诗后面皆有注文,这对于后人认识和了解景点所蕴含的人文意义有辅助作用。如:“凤去台空岁月更,百年陈迹扫榛荆。清时已庆三登瑞,盍向朝阳更一鸣?”注文:“台在增城。熙宁七年(1074 年)有凤凰飞集于法性寺,羽毛五色,光彩陆离,高六尺,长九尺,百鸟随之食,顷从西北去。观者如堵,遂建台其上。”(《凤凰台》P16)诗中注文点明了凤凰台的地点、建台时间、缘由等,我们通过注文可以了解到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凤凰台所蕴含的的神话传奇色彩。
...................
第二节 成熟期
以明万历至清乾隆为岭南竹枝词的成熟期,此时期岭南竹枝词逐渐走向成熟并最终定型下来。以此划分的依据是:首先,从诗人作品数量来看,诗人上百位,各种体格的作品约 1000 多首,且形成了一批重要的代表作家,如李调元、王士祯、杭世骏、彭孙遹、何梦瑶等,他们的作品成为后人追慕和摹写的典范;其次,从题材内容来看,这个时期的内容与岭南风物完美融合,贴近生活和群众,基本囊括了岭南竹枝词的所有表现内涵,偏向于描写民间男女爱情,另一方面讽刺时政、反映现实之作增加,扩大竹枝词批判现实的表现力度,如:“舍得花边百块钱,买来葵扇过春天。槟榔今日无人吃,待客都兴鸦片烟。”(乾隆时期学垄锡瑞士《广州竹枝词》P87),直至清末岭南竹枝词的题材内容都延续着此时期的表现范畴;再次,从艺术形式来看,岭南竹枝词形成清丽婉约的艺术风格,诗歌语言与岭南方言充分融合,呈现朴实简练之风,借鉴学习岭南歌谣的痕迹加深,诗歌韵味悠长。
这个时期也可分为明万历至清顺治、清康熙至乾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发展因岭南本土诗人的推动而逐渐形成岭南竹枝词的地方特色,后期的发展使岭南竹枝词在语言、体式、修辞等方面得以成熟并定型。
一、明万历至清顺治时期
此时期岭南竹枝词的主要特点是:一是作者以岭南本土诗人为主,多数在明朝时参与科举并中举,表现出眷恋明王朝的思想情绪,进入清朝后或是隐归或是暗中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如屈大均、大汕和尚、陈子壮等人;二是在面对外族入侵、明清易代、战乱连连的社会环境,岭南竹枝词讽喻时政、针砭时弊的作品增加,承担起表现国变时艰、兴亡之感的功能,作品的纪实性加强,如“淮北抛荒已渐多,争干争雨奈时何。东庄秫薯西庄麦,愁向南人说稻禾。”(陈子壮《竹枝词》P28),而表现风土风俗及悠闲生活的作品,又充满一股清新之气;三是岭南三大家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北田五子之一的何绛等岭南诗歌名家参与竹枝词创作,增强了竹枝词的艺术质量,比兴手法、谐音双关、重叠回环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已开始成熟。
屈大均(1630-1696)曾削发为僧,后还俗,密谋抗清,有《广州竹枝词》、《西樵湖棹歌》、《自清远上三峡口号》、《雷阳曲》等竹枝词作品,其《广州竹枝词》描写广州十三行的盛况、广州人的人文心理等,如“好笋是人家里竹,好藕是人家里莲。好崽是人家女婿,鸳鸯各自一双绵。(崽,音宰,粤人谓子曰崽。)”(P81)诗歌中引用粤方言、民歌的暗喻等手法把“别人的东西总比自己的好”的心理描写得浅显生动。屈大均的竹枝词创作对于促动岭南竹枝词岭南特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他的作品善于抓住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刻画岭南民众的心理和民俗意识,在艺术手法上借鉴岭南歌谣的形式,写得生动形象。
...............
第二章 岭南竹枝词的内涵
岭南竹枝词数量庞大,诗歌内容极为丰富,歌唱名胜古迹、吟咏男女情感、描写商品经济的发展、展示岭南传说与民俗、记录鸦片战争的发生等等,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节 讴歌山水,审美关照
山水诗,是以自然山水为审美对象,以自然山水为其题材,写山写水,写出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不是只写一花一草、一木一石的;同时它既要写出自然景观,又要表现与自然山水有关的人文景观,即表现出来的不是单纯的自然山水,而是‘诗人化’了的自然风光。
山水景物的描写在《诗经》、《楚辞》时代已出现,却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是比兴的媒介而存在的,没有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山水方兹。”老庄提倡“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相融的境界,有利于人们从审美角度审视山川景物,而魏晋时期的玄学借山水体玄,玄学诗则常常寓玄理与山水之中,孕育了山水诗的发展。在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谢灵运和谢眺起着重要的作用。
岭南地区由于处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植物四季常青,花开四季,水系发达,河流纵横交错,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轻帆短棹泛鹅湖,珠海烟波入画图。十里楼台千顷月,几曾歌舞让姑苏?”(王秉炘《羊城竹枝词》P125)的感叹。诗人畅游于自然山水之中,沉醉于柳岸花丛,在体物中融入作者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呈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
岭南竹枝词中的山水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山水景物的描写与行旅结合起来,表达行旅的艰辛;二是对山水景物进行客观的描写,对其进行审美感观;三是借山水来抒怀,情景相融。
自刘禹锡、白居易等人进行文人竹枝词创作之初,就借竹枝词渲染行旅之苦,如“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涸裹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刘禹锡《竹枝词》)。诗人通过刻画险恶的山形水势,或是落败的自然景物,渲染自己在行旅中的孤独寂寥、奔波劳苦,此时山水诗中的自然景物处于诗人情感的陪衬地位。这使此类山水诗显得词凄调苦,充满悲伤之感。岭南竹枝词中此类诗歌多是感叹自广州而上清远、韶关,或自韶关而下清远、广州路途险恶、行旅艰辛。自广州至韶关,需经过清远。清远至韶关有三峡:中宿、大庙、浈阳,大庙介于另两峡之间,“凡自韶阳而下先浈阳,自广州而上先中宿”这三峡间危峦峻鏬,滩多石险,给往返于清远、广州、韶州的诗人带来了无数的磨难。在清远、韶州、英德等地竹枝词有较多诗篇是描写这三峡的险阻、路途的难行、行旅的寂寥。屈大均《自清远上三峡口号》二首:“生竹青青竹挽强,牵过七十二峰长。峡口滩高忧挽断,三朝不得上浈阳。”;“滩高峡小是浈阳,三峡无如此峡长。一路天梯攀不尽,鹧鸪还与断肝肠。”(P311)叙述船夫考虑到浈阳险峻难行,用生竹制作成了坚固的纤绳,但险滩难通、三天时间仍不能到达浈阳。“万安城下水粼粼,十八滩头扼要津。试问古今来往客,能无惶恐有何人。”(袁树《惶恐滩晚泊》P314)对于险滩阻路,古来的来往客人,都心生畏惧。
................
第二节 描绘田园,乡土情怀
山水诗与田园诗都会描写到山水景物,但山水诗偏向于诗人对山水的主观感受,田园诗是通过对山水的描写来凸显农村的生活、人物。
岭南竹枝词中的田园诗内容丰富,描写田园风光,展现乡村生活场景,刻画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怜悯生活于黑暗社会背景下的劳苦农民,同时在表现乡村生活、景象、思想时,诗人努力发掘其中的趣味,并加以艺术的表现,形成景趣、情趣与意趣,使日常生活诗化,让人读着轻松愉快而心生遐想。
诗人选取乡村常见的风景、人物、农舍、家畜等,以展示美好的田园风光。“二月风轻桑叶低,麦花初合豆花齐。人家屋角莺啼滑,一树绯桃在水西。”(宋湘《杂咏》P355)春光明媚的二月,微风吹拂桑叶,麦花、豆花争奇斗艳。嘤嘤啼叫的黄莺、灿烂的桃花,构成一副恬静幽美的田园风光图。“竹环左右三间屋,窗下一人开卷读。柴门临水面青山,花放红棉春酒熟。”(李景云《妙湾竹枝词》P210)竹林环绕的屋子,开门见水又面山,入眼的是火红的木棉花,入鼻闻到的是酒香。
田园诗选取花农、渔民、荔农、农民的日常生活情景表现平凡的乡村生活,在轻描淡写中勾勒出他们的生活状态,充满宁静之感和清新自然之气息,渔舟晚唱、日落而归、闲话桑麻,剔除掉生活的艰辛,本就是一幅幅亮丽的农家欢乐图。 “侵晨挑菜出芳村,绿叶黄花白雪根。可怪一双黄蛱蝶,担头追逐入西门。”(邓凤枢《羊城竹枝词》P126)诗歌描写菜农清晨挑菜入城,新鲜嫩绿的青菜、黄艳艳的菜花、雪白的菜根,让黄蛱蝶一路追随。诗歌中描写细致、情趣横生。“瓜朋蒜友百千家,晚景烟浓晚市哗。最爱泮塘秋意好,夕阳开遍水梅花。”(胡鹤《羊城竹枝词》P112)诗人用瓜朋蒜友来形容菜农的关系,既体现出他们的身份,又表现出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妾耕低地望晴和,郎种高田爱雨多。绿酒三杯肴一叶,同来祝融祝宜禾。”(冯雨田《佛山竹枝词》P225)表现夫妻齐心协力,共同劳作,由于所耕种地的高低位置不同,而对于天气的态度有所不同,但双双都祈求祝融保佑能有好的收成。
岭南竹枝词中的田园诗塑造了各种平常而又典型的乡村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田园生活和农事劳作中,突出人物身上的乡村特征,展现他们的朴实、勤劳、厚重、清淳、天真等,使人物具有动态的美,具有典型的乡村特征和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勤苦尤亏健妇人,终年担子不离身。半肩犹把婴儿抱,何处偷闲惜艳春。”(章国绿《宁阳竹枝词》P264)诗歌攫取了妇女劳作的一个场景,妇女边挑担边怀抱婴儿,需要终年劳作,不能稍微清闲下来以感受美好的春光,表现勤劳的农家妇女形象。“带犊青牛卧水陂,黄沙渡口草离离。牧童三五河边欲,拍浪扬波作水嬉。”(张芝田《梅州竹枝词》)描写了天真可爱的牧童。“疍娘摇艇兼摇儿,背负小郎牙牙啼。大儿稍长颇解事,同娘摇向沙尾面。”(胡曦《珠江杂咏》P196)诗人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刻画了疍娘的辛勤,小孩的懂事。
..................
第三章 岭南竹枝词的艺术特色.............37
第一节 岭南竹枝词的总体风格..............37
第二节 岭南竹枝词的艺术特色...................39
第四章 岭南竹枝词与岭南歌谣的互动关系................44
第一节 岭南文人竹枝词与岭南民间竹枝词的比较..................44
第四章 岭南竹枝词与岭南歌谣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岭南文人竹枝词与岭南民间竹枝词的比较
一、岭南民间竹枝词的界定
竹枝词在后期的发展中,文人创作、民间口头传唱、文人创作而入乐演唱三种方式并存,在岭南文人竹枝词中也记载了民间演唱竹枝词的情形,如“ 三水西南舟已迟,不知郎去定回岐。声声山鹧行不得,日日江头歌竹枝。”、“荷叶田田柳色新,三船五船多女儿。与郎暗约花间去,不唱竹枝知是谁?”、“黄牛白马上艰辛,崖下盘涡泡里身。齐唱竹枝牵百丈,烧钱浇酒赛江神。”等。人们唱竹枝词抒发男女的情感,并用以祭祀吟唱。
岭南歌谣中没有以竹枝、竹枝歌命名的一类歌谣,诗人所听到的“竹枝”可能是流行于岭南地区类似竹枝体的民歌。陈乃刚和叶春生两位前辈在自己的著作中都提及了岭南民间竹枝词,陈在《岭南文化》中认为:“岭南民间竹枝词具有‘里巷之歌谣’、‘发自然之天籁’,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调的特点,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兼具梅县山歌之乡松口和汕尾渔歌的韵致。”他例举的作品 “芊子割人两面刀,过藩老公等于冇。冇钱又话唔得转,有钱又爱讨藩婆。”、“送郎送到城门头,嘱咐亻厓 郎买枕头。买枕爱买鸳鸯枕,莫买短枕各一头。”这是用客家话而唱的两首梅州山歌。叶在《岭南俗文学简史》提及民间竹枝词时,亦引用了第二首山歌为例,并在分析潮汕、梅州、兴宁等粤东地区竹枝词时,亦引用了当地的其它歌谣。钟山、潘超、孙忠铨于 2010 年出版的《广东竹枝词》把屈大均《广东新语?粤歌》中收录的民歌收录进去。
竹枝歌的发源地在巴楚一带,为巴人所作,受到楚歌的影响,“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词九章。”至唐代时,流行于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岭南与楚地的文化交流密切,屈大均认为岭南歌谣的形成受到了楚地歌谣的影响,“说者谓粤歌始自榜人之女,其原辞不可解,以楚说译之,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则绝类《离骚》也。粤固楚之南裔,岂屈宋流风多洽于妇人女子与?”③岭南歌谣与竹枝歌皆受到楚地民歌的影响,关系密切,两者在情调、韵律、平仄方面都十分相似。唐宋时期的竹枝歌目前已不可考,但土家族是巴人之后裔。
................
结语
论文以岭南竹枝词为研究对象,在论文的第一章对它的发展过程分为形成期、定型期、繁荣期、新变期,对它在每个时期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并对每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这一章中我试图理清每个时期的具体时间段,但由于诗人数量多、作品丰富、时间跨度大、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不确定等原因,对我目前的能力来说,,要把每个时间段准确地划分出来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我以诗人科举中举时间与主要活动时间为依据的基础上,把宋至清道光之间的诗人与作品数量做了一个纵向发展顺序的梳理统计,但这个统计表还存在着很多缺陷故没附录在论文后面。在梳理的过程中,我对岭南竹枝词的发展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论文把宋至明万历时期化分为形成期,时间跨度很大,一种文体在一个地方的形成发展一般不需如此长的时间,但考虑到宋至明整个时期,以竹枝、竹枝歌、竹枝词命名的作品只有 75 首(据《广东竹枝词》的统计),且万历前的作品多是行旅、祝寿、赠答、风景之作,艺术特色平淡。这些作品只是促使了竹枝词在岭南的形成发展,并没有岭南特色,故把宋至明万历这段时间定为形成期。论文把万历后的诗人归入定型期,主要是这个时期很多诗人跨越明清两代,很难具体确定作品的创作年代,而明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时期,岭南竹枝词的整体发展趋势是一致的,都向着岭南本土特色发展,题材内容、艺术特色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后来诗人学习的典范,故把万历至清乾隆这个时间段划分在一起。
岭南竹枝词数量多、内容丰富、蕴含着较高的史料与文化价值。本论文立足于文学角度对它的发展史、内容分类、艺术特色及其与岭南歌谣的关系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论文第四章,以广东两大山歌之乡梅州和阳江的歌谣为例,比较岭南歌谣与岭南竹枝词的异同,并探讨两者在审美、艺术、语言等方面的互相影响,分析岭南民众在审美方面的转变。由于本人学识简陋、智力愚钝,区区几万字的文章,尚不能把上述问题论述清晰透彻,妄论挖掘出岭南竹枝词蕴藏的宝贵价值,这与论文写作之初衷存在较大出入,心生愧疚。至于竹枝词对于岭南其它诗歌类型的影响、岭南竹枝词的演唱特点、岭南竹枝词中蕴含的独特民俗的文化意义等问题待自己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再加以完善补充。
论文虽把研究时间段截止到民国时期,但竹枝词在当代仍有不少人以网络为交流平台参与作品创作。在“中华诗词论坛”、“中华信息文化网”和“诗文天下论坛”都曾开设过竹枝词专版。潮汕地区的李绍雄、杨方笙、陈文惠等人积极参与创作。1992 年,岭海诗社选编《潮州竹枝词》,本书共选录潮汕竹枝词 300 余首,反映了潮汕地区的风土人情及改革开放的变化。从中可知一些文人学者依旧喜欢用竹枝词来反映现实社会,竹枝词的生命活力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6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