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中学语文古诗词主题教学探索

发布时间:2016-03-23 08:56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主题教学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学校教育展开了一场教学改革运动,产生了以主题教学为代表的一系列新课程教学模式。主题教学这一概念的英文表达包括“thematic instruction”、“theme study”、“the project method”、“unit teaching”、“theme-bases instruction”等。虽然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都有一定的主题教学的思想。总结来看,主题教学是以跨学科、多角度的理论导向和研究方式走上学术研究舞台的,它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的界限,寻找不同学科间的联系点,融合各学科的内容,从而搭建起丰富广泛的知识学习平台。主题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主题化、问题化、开放性和整合性的特点。主题教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少,但具体到语文学科,成果并不多。在我国语文教育界,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主题教学理论。窦式的主题教学理论与传统的主题式教学理论并不完全相同,它侧重以主题为纲,把分散的教材知识整合串联起来,由个及类,形成立体的语文教学效果。主题的选择参考了西方统整课程理论和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但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生命活动和情感体验的关照。窦桂梅有许多成功的主题教学实践案例,如课文《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晏子使楚》等等。然而在古诗词教学方面,窦桂梅也承认:“对于我国古代诗词的积累,以前我只注重积累的量,并没有过多考虑怎样才更有效。如果利用大主题来建构,如按照四季、地域、风俗等分别组合成‘山水’‘离别’‘节日’等主题系列诗歌,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并学会对比与区分。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的诗词精品,被统整之后,获得的一定是广阔丰富的资源。”①通过分析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笔者发现古诗词的主题恰巧可以和学生的生活主题相切合。本研究参考和借鉴了主题教学,尤其是窦式主题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中国古代诗歌主题学为依据,力求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主题教学理论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范围,通过探索古诗词主题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为主题教学理论在语文学科中的发展和完善寻找合适的路径。  
.........

1.2  相关研究现状
主题教学是以一种跨学科开放式的姿态登上学术舞台的。美国学者哈纳(L.A.Hanna)于 1955 年对主题教学的含义首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界定。他认为主题教学“是聚集于对某一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的理解而展开的有目的的学习体验,其中这种课题被视为是一个横断各学科且基于儿童个体社会需求的意义整体”。①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主题教学的理论研究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甘伯格(R.Camberg)和欧雷姆(J.Altheim)等人从“学生中心”和“整合课程”的视角出发,尝试对主题教学进行新的概念定位。他们认为“主题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通过广泛的主题探究而非拘囿于某一学科领域来运作的教学模式”。② 此后,主题教学的思想与理论逐步传入我国。我国有学者也逐渐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尝试对主题教学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些学者从跨学科多角度的视角出发,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建构性,将主题教学视为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合。如赵中建在《主题教学:合科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一文中指出主题教学是核心知识课程实施教学中的主要模式,是合科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③李祖祥在《主题教学:内涵、策略与实践反思》一文中提出,“主题教学是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跨学科领域的主题探究与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建构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④肖平的硕士论文《基于主题教学的教学设计应用研究》①和王丹的硕士论文《小学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式研究》②把教学活动放在主题式的教学背景之下,以活动为中心,探求主题教学的教学设计建构,应用了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这类文章还包括辽宁师范大学毕惠丽的硕士论文《课程整合中的主题学习模式探究》③,南京师范大学李红艳的硕士论文《信息时代中小学主题学习设计研究》④,东北师范大学倪丹的硕士论文《信息技术主题学习实践研究》⑤等。 
....

第 2 章  主题教学概述 

2.1 主题教学的内涵  
主题教学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学校教育展开了一场教学改革运动,产生了以主题教学为代表的一系列新课程教学模式。主题教学这一概念的英文表达包括“thematic instruction”、“theme study”、“the project method”、“unit teaching”、“theme-bases instruction”等。虽然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都含有一定的主题教学的思想。主题教学是以跨学科、多角度的理论导向和研究方式走上学术研究舞台的,它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的界限,寻找不同学科间的联系点,融合各学科的内容,从而搭建起丰富广泛的知识学习平台。主题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丰富性、联系性、生动性、发展性和探究性的特点。 美国学者哈纳(L.A.Hanna)于 1955 年对主题教学的含义首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界定。他认为主题教学“是聚集于对某一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的理解而展开的有目的的学习体验,其中这种课题被视为是一个横断各学科且基于儿童个体社会需求的意义整体”。①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主题教学的理论研究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甘伯格(R.Camberg)和欧雷姆(J.Altheim)等人从“学生中心”和“整合课程”的视角出发,尝试对主题教学进行新的概念定位。他们认为:“主题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通过广泛的主题探究而非拘囿于某一学科领域来运作的教学模式。”
.....

2.2 主题教学的特点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主题教学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发展性和探究性的特点。王荣生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分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②前三者均是语文科学习的工具性指引类知识。“定篇”提供给学生经典作品中丰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指引学生通过学习规律以及一般性的阅读来分析和研究作品。“例文”将“定篇”的理性功能感性化了,侧重教给学生形象生动的关于诗文以及诗文读写的相关知识。“样本”帮助学生学习阅读过程中的读写方法。“定篇”、“例文”和“样本”更多地关注作品形式。“用件”指课文“说了什么”,即课文传达出的主要内容。主题教学弱化了“定篇”的作用,通过提供与已定主题相关的多篇“例文”,融会贯通,形散而神聚,取得主题教学效果最优化。 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执教“朋友与友谊”这一主题时,选择了《记住的和忘记的》、《管鲍之交》、《胖子和瘦子》和《皮斯阿斯和达蒙》》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朋友”这一主题。四篇文章内容迥异,乍一看没有任何联系,教师通过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灵活进行角度的切换使得这堂课的教学取得了突出的效果,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一致好评。
.......

第 3 章 古诗词主题概说..........14 
3.1 古诗词中的爱情主题与别离主题....14
3.2 古诗词中的惜时主题与生死主题....16 
3.2.1 惜时主题......16 
3.2.2 生死主题......17 
3.3 古诗词中的从军主题与忧患主题....17
3.4 古诗词中的出处主题与怀古主题....19
第 4 章 中学人教版语文课本古诗词篇目分析与主题分类 ..........22 
4.1 古诗词主题教学的定位......22 
4.2 中学人教版语文课本古诗词篇目分析..........23 
4.2.1 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分析.......23 
4.2.2 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分析.......24 
4.3 中学人教版语文课本古诗词的主题分类......24
第 5 章 古诗词主题教学的理论探索.......28 
5.1 古诗词主题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28 
5.2 古诗词主题教学的理论框架.....30 

第 6 章  古诗词主题教学实践探索——以别离主题为例 

篇目选择依据:古诗词主题并非是独立存在,互不干扰的。不同的主题之间存在联系和交叉。《赠吴均》与《送柳吴兴竹亭集》写的是好友间的赠别,《赠妇诗(其一)》与《答秦嘉诗》描述的是夫妇间别离的相思,也是爱情主题的一部分。《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与《送魏大从军》是送别诗,内容与从军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三组结合起来教学,可以获得不同诗歌主题间的参照,获得更深刻的离别体验。 设计思路:第一组重在了解别离诗词意象,第二组重在体会相思之情,第三组重在体验积极昂扬的离别心态。总体而言,六首诗旨在展现不同情境下的别离情愫和相思之情,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感知和体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梳理《赠吴均》与《送柳吴兴竹亭集》两诗中的相同意象与不同意象。 
2、用自己的话叙述《赠妇诗(其一)》与《答秦嘉诗》两诗中如何进行动作描写。 
3、体会《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与《送魏大从军》两首诗与其他四首诗的不同感情基调。

4、寻找《赠吴均》、《送柳吴兴竹亭集》与《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和《送魏大从军》中的相同和不同意象,比较它们的异同。 

中学语文古诗词主题教学探索

........

结语

我国古诗词主题分类明晰。在浩瀚如烟的诗歌海洋中,,有“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般凄凉的离别愁绪,也有“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般大胆的爱情告白,更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般赤诚的爱国情思。我国古诗词可以分为别离、出处、爱情、惜时、从军、忧患、怀古、生死等主题,古诗词主题学研究成果丰硕。 主题教学,顾名思义,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教学活动。主题教学发端于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在 80 年代逐步走向完善。主题教学主张构建相关知识间的连接点,发散扩充,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体验生动的学习过程。主题教学的综合性强,学生自主活动项目多,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在古诗词主题分类明确,主题教学研究较为成熟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将两者相结合,以主题教学的一般方式和方法,探索中学古诗词主题教学的过程与模式。本研究参考了主题教学和古诗词教学的相关教学实录,尝试将主题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来,两者之间的纽带即是古诗词主题分类的研究成果。 但由于笔者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有限以及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在诸多方面的研究与论述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观点仍旧需要深入探讨。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第一,古诗词主题在分类上的重合使得教学无法穷尽全部教材选录内容。第二,主题教学理念与建构模式的融合度不够。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f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