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美术教育中“美的意义”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种,它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一种是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里,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均采用的是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并以其作为“美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2011 年新修订的美术教育大纲,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美育的核心目标,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原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 2001 年(实验稿)>)删减了过重的和不合时宜的美术技法部分,《新课标》除了保留原课程标准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更强调了以美术作为学科中心的主导作用,还提出让学生学会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新要求,使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人格的完善、身心的和谐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兼顾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这次课改自 2004 年开始正式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先后对各省级教育厅、国家级实验区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 11 家美术教材的主编、编者、出版社编辑等近 12万人进行了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的调研,深入了解美术课程标准(2001 版实验稿)的实验情况。征求对美术课标修订稿的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与此同时,向相关的89 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尤其是对“欣赏·评述”和“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突出美术的学科特点。并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将对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到议程上来,说明了我国现行的美术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以“美的教育”为主导的,而非单纯技法上的传授。即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不要求掌握过多的美术技法知识,而是让他们通过在美术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除了掌握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美术的角度来理解事物的哲学思维和掌握立体空间的想象力、以及培养一种热爱生活、发现美的情感。这就需要一线教师要站在全面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明确教材与实际教学的关系,不断发现新问题、改进问题来完善教学,方才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因此,对《新课标》中关于“美的意义”的内化和应用是本文亟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由于现当代科技的发达,信息量庞大,良莠不齐。而中学生又处于青春期初期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没有自己完整的价值评判体系,因此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信息模糊了双眼,不能真正辨“美”“丑”。除此之外,当下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和信息时代下人们过分追求功利化的学习目的也弱化了学生们的审美素养。所以,对于“美”的教育迫在眉睫。那么,什么是美的?为什么美?如何界定美?在艺术教育中如何体现美呢?本文提出“美的意义”,目的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学会自主分析艺术,理解艺术。同时,在进行知识的学习、吸收、内化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敏锐的视觉思维思考能力,发挥艺术教育的功用,完善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以及树立更好的生活态度。第三,由于对“美”的概念界定一直是比较宽泛的命题,因此美的意义固然要从一个具体的点来出发,绝非泛泛来谈,所以笔者将美的概念范围界定于《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对“美”所要理解和掌握的范围之内,再由此引申出“意义”的层面进行诠释和解读,并有针对性的落实到真实生活和实际教学中去。在探讨大纲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同时,也调查选取了浙江省温州市的一个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普通初级中学作为样本,将九年级美术教育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调查与实践,在论证美术教育中“美”的意义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构想。
.......
第二章 选题的国内外背景及文献综述
2.1、选题背景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英文单词“Art education”直译成中文是“艺术教育”,实际在过去的“艺术教育”中绝大部分内容是指美的教育。因此诗歌、音乐、建筑、绘画、雕塑等均可以称为“美术”,意为“美的艺术”。然而在近代,由于学科的分裂,逐渐将美术教育的称谓保留到“Art education”,意指美术教育,主要以绘画或者说类似美学的教育为主。那么西方的“Art education”概况如何呢?这里将单独介绍一下西方的美术教育,尤其是关于“美”的教育。西方最早的艺术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以神话、逻辑和艺术为特征的全面教育曾被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后人奉为理想。希腊人尤其热衷于游戏。于是,在公元前 776 年希腊人确定每四年为自己召开一次奥运会。其中,运动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奥林匹克的五项最基本的运动,即赛跑、跳远、标枪、铁饼和搏斗,这是对原始时期与死亡抗争的纪念。在竞技过程中,希腊人不用任何物体来遮掩自己的身体,目的就是为通过竞技来展现人体本身的美。另一类是艺术和辩论比赛,在希腊这个文质彬彬的国家里,人民特别热爱荣誉和尊严,如果某人在辩论和绘画或者演唱中脱颖而出,就意味着获得极高的荣誉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于是便出现了诸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一代著名的雄辩家,毕德哥拉斯、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等美学哲学家,以及音乐、建筑、雕塑家。除了游戏,希腊人也热爱荷马史诗,热爱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和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并把音乐、建筑、绘画、雕塑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希腊人在雄辩中学习了知识,在思辨中发现了哲学,并从此理解了“美”,发展了“美的教育”,先哲们奠定的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更加说明古希腊是西方研究“美”的源头。[2]
........
2.2 国外与“美的教育”相关研究——以美国、德国为例
综上所述以及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与美术教育发展呈正相关变量的两个主要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艺术的接受程度。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民对艺术的接受程度越高,社会宽容度越好,美术教育发展的越好、理论越先进。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和德国的美术教育,而且,在这两个国家里,人们对于“美的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研究的也较为系统、细致和完善。下面以美德为例,简要阐述下两国对与“美的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本章节的前半部分,笔者简要介绍过 DBAE 教学模式,这里有关其背景及相同内容不再重复,重点分析 DBAEA 教学模式的四大板块:即艺术创作、美术史、美术批评、美学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的英文名称是“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缩略形式为DBAE,直译成中文是“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以学科为基础”主要分为两层含义:其中一是将艺术教育定位于人文学科领域中,把它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予以设置和讲授;二则表示这种艺术教育的基础是由四门人文学科整合而成,具体涉及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艺术种类不同,所呈现的艺术门类和文化族群也不同。[8]在这个学科群内,每个单独的学科与其他三者总是相辅相成,处于互补性的有机整合中,构成学科的交叉关系。其中,艺术创作是把有意义的体验、观察、认识和情趣有机的整合在学生的创造过程中。艺术史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搞清人类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在获得相关的艺术知识和鉴别能力的同时,有助于了解和欣赏艺术在人类事务中的延续性和复杂性,培养历史感和强化历史意识。艺术批评的重点不在于对艺术美和欣赏活动进行理论化的阐述或概括,而在于凸显艺术批评和艺术教育的认知和社会职能,这样有助于学生欣赏和理解视觉艺术所创造和反映的社会价值观,鼓励学生拓宽文化视野,从而审视艺术的表现方式并深化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
第三章 对“美的意义”的解读........13
3.1 概念的界定...... 13
3.1.1 何谓“美”........ 13
3.1.2 美感...... 19
3.2 从“美的意义”的角度来看《新课标》.......21
3.3 小结....31
第四章 在理想与现实中徜徉——从《新课标》回望“美的意义”....33
4.1 淡化单一学科为本位的审美教育是当下之所趋.........33
4.2 普通知识越多,快乐越多..........35
4.3“休闲”的价值...... 36
4.4 多元智能理论下对新课标构建的影响..........37
4.5 美的意义在新课标中的徜徉......38
4.6 小结.....40
第五章 对浙江省温州市某初级中学九年级美术课程...... 41
5.1 选取九年级作为案例调查的原因.....41
5.2 教材与教科书......... 41
5.3 被试学校周边以及学校的环境.........44
5.4 调查问卷....495.5 教学研究调查案例........ 52
5.6 总结和分析出现的问题.......56
第六章 从教学形式的角度对“美的意义”的研究的补充
2011 版《新课标》在第四部分表述了美术课程的实施建议,除了教学建议以外还有教材编写的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本章就这两个建议进行简单的扩展,从教学形式的角度对“美的意义”的研究作简短的补充。
6.1 校本课程研发
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使用的教材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教育部以及各教研部门编写的教科书,另一部分则是教师通过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着力编写的适合校情的校本课程,尤其是对与边远地区,很多课程并不适合当地学生的学习,所以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也是不错的课程资源。在调查期间,笔者也发现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学生的社团兴趣小组相结合,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形式。因为校本课程不占用过多的资源,实施方便易行,而且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将学生的生活、学习融汇到一起,很好的起到美化生活和审美教育的意义,在很多学校校本课程都有开设,而且收效甚广。以下附图两张,是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在上校本社团课制作丝网花艺的过程。
..........
结论
文章通过结合《九年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修订版)》并以实际调查的方式 论述了“美的意义”,目的之一也希望通过自己对“美的意义”的这种教学方法论的探究,可以给广大教师、及中学美术教育工作者以一些或多或少的启发,文中主要从国外美术教育、国内美术教育的现状,对课标的研读以及实际的调查来论证美的意义,对美的意义做了详细的解读。美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将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美术教育三者结合起来的综合教育。纵览全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国外美术教育对美的研究相对比较全面,但国外美术教育虽好,却不能直接拿来照搬,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加以改编才能用。
二、无论中外,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都是处于二元上升的状态,即在一个阶段或时期内注重对技术和学科的关注,到下一个时期注重审美欣赏的品味提升,,再下一个阶段在前一基础上又体现了对技术和学科的培养,再向下又开始在前一段的基础上体现审美欣赏的能力提升,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进步。但不论怎样上升,美术教育都体现了对于学科的关注和对于审美品位的提升,而且越来越倾向于综合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愈来愈普遍,因此,对“美”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三、课标的制定越来越倾向于建议性,综合性,表述更为精致,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体现了一定的高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师,美术教育的目的绝不是培养一个“专业画师”,而是培养一个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学会生活的、积极乐观看问题的、生命中充满了美的意义的完整的人,因此教师不仅需要足够的耐心,还要有宽容的仁爱之心,并积极研究课程与教材,带领学生探索问题并和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才体现大纲的精神。
四、发现美的方式有很多种,同样,美术教育授课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不在局限于单一的“说教”的教学形式,是很多学生的愿望,也是很多老师想要追求的教学状态,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种美好的愿望会一步步实现。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