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分析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从工业革命发展至今,充分证明一个国家要想顺利、全面的推进现代化,必须在在工业化进程中,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如今,我国的城镇化和信息化、工业化等同时进行已成为现代化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城镇化不仅为现代工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空间,也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融合效用。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及工业化的建设发挥着巨大贡献。因此增加城市人口,提升工业及信息产业劳动力比重,减少农村农业劳动力比重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农民工在向城镇转移过程中,不能彻底融入城镇生活,成为真正的城镇市民,同时容易出现虚假的城镇化现象。
基于对当前城镇化实际的准确判断,早在 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应实事求是,按照实际的情况,分步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对于一些在城镇居住时间比较长且有着较稳定的工作的农民工,采取合理的措施将其逐渐转为城镇居民。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在强化城镇化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做好相关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口市民化工作。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快速的提升人口城镇化,其中的重点就是农民工户籍问题的解决。可见,中央政府和很多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以农民工市民化为主要内容的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积极意义,必须要全面地分析出人口城镇化自身蕴含的经济效益,具体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将该项工作作为将来城镇化的努力方向也将会不断的成为是将来城镇化的关键途径和指明灯。
同将土地作为推进城镇化核心内容所不同的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就是将人作是为城镇化内容的主体。而人口素质始终是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农民工的素质对于我国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城镇化质量以及制定转轨时期的城乡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到 2013 年底,中国的农民工数量已超过 2.70 亿,其中有 1.67 亿是在外务工的。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有农民工 2.74 亿,与 2013 相比增加了约 501 万人,同比增长 1.9%,其中外出农民工 1.68 亿人。总量上呈增长趋势,增幅略有降低,且区域性分布也出现了新的改变,中西部农民工增加数略高于东部沿海。江西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成员又是农业大省,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技能对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研究江西省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对市民化的影响,不仅对江西省市民化的实施有价值,还能为其他地区以及提高全国整体的城镇化水平有着借鉴意义。
......................
1.2 研究意义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对于江西省农民工的人资能力对市民化意愿影响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江西省农民工的现状,具体地分析在市民化阶段中存在的阻碍,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措施。农民工市民化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重大举措,但是在追求市民化数量的同时对于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的研究则保证了其市民化的质量。
1.2.1 理论意义
(1)扩充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运用范畴。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以及其他相关的方面所需能力制定具体详细的人力资源能力指标,更能够掌握和熟悉当前的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现状,将理论具体化。
(2)丰富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人力资源能力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到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各方面对其迁移意愿的作用,从而为劳动力转移理论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1.2.2 实践意义
(1)研究江西省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结构及其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有助于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江西省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人力资源问题,目前越来越受到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等不同方面的持续关注和重视,对江西省经验的总结有助于为解决全国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和提高江西省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参考。
(2)“新三农问题”中关于“农民进城务工、土地流转及土地的非农使用”,是改革城乡关系的重点,只有减少农民、增加市民,才可以从根源上优化配置城乡资源,才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3)可以提高内需,有效的改变产业结构。农民工在城镇定居,其相应的消费观的改变,必将提高其吃穿住行等必需消费,同时其在城镇的就业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可以推进城镇化健康进步。
......................
2 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人力资源的价值随着企业所需人才量的增大而逐渐开始占据重要地位。农村劳动力是我国人力资源中的最为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们能力的严重缺失却显而易见的,研究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是有效处理农民自身问题和实现城镇化的关键工作。
2.1.1 人力资源能力研究
2.1.1.1 人力资源内涵研究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他于 1954 年所著的《管理实践》中介绍和分析了人力资源的相关概念界定,另外还提出其实人力资源具有自身的独特属性,具体来看就是协调,整合以及判断思考等独特的能力,由于其自身的独特属性,因此应该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下大力进行运用和发展,并且最终为组织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上世纪 60 年代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逐渐清晰,其主张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生产经验等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自此人力资源的相关概述逐步应用开来,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加大对于人力资源的分析和研讨。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同的专家和学者自身对于人力资源的概述都保留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韩庆祥(2004)觉得人力资源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能够创造出一定的经济利润,并有助于推进经济的全面发展的有着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这种资源是作为生产要素存在的。商红日(2006)的观点是,人力资源指既定时期内能投入到生产和服务活动的人力总和。从研究视角分析,可把此类定义分成两个大类。一是基于能力层面来诠释其内在含义,赞同此观点的人数较多。如潘晓云(2012)认为: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是在一定领域内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内容。王晓春(2008)的观点是,人力资源实际上是社会、组织及个人所具备的的内在于人身上的、可开发和利用的体力及智力之和。其主要是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经验、品行、态度以及身体健康等内在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二是是基于人的层面来探讨,杨卫平(2008)的观点是,人力资源实际上是人体具有的生产能力,其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质和量体现的资源,对社会经济具有发展性作用,同时是企业生产、经营等一切人为活动中最具活跃性、最具主观性和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吴昌珍(2005)认为人力资源是由以知识的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构成。
2.1.1.2 人力资源能力内涵研究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步对人资能力开展大量的研究。自 2000 年 APEC 非正式会议上首次阐述了人力资源能力构建这一全新定义的 10 余年以来,不乏对于人力资源能力的研究。但是有关人力资源能力的具体概述,人们在认识和理解层面仍未规范统一。陈劭峰等(2002)的观点是,人力资源能力是体能、技能和智能这三项的有机结合,体能是一种简单、初级的能力,包括基本能力、机体能力;技能是包括训练、技巧及重复等方面的能力的中级技能;而智能涵盖了不同方面的内容,譬如学习以及创新等不同方面的高级能力。商红日(2006)的观点是,人作为一项资源的能力实质上是具体的生产力,囊括了学习、实践等其他相类似的综合能力。周文斌(2007)选取温州和西安作为案例进行研究,认为人力资源能力存在地区方面的差异性,提出差异性思维、行为方式如实践行为习惯、实践中学习、自我挫折的管理能力这三个人力资源能力要素对个体创业及区域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
........................
2.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1 农民工
农民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基本上算是我国二元体制下非常独特的存在,其通常情况下,受到了来自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在 2006 年出台的国务院公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对于农民工进行的定义,归纳总结为农民工属于在当前大发展环境下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逐渐开始变强的劳动力。农民工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流动性较强,但他们仍为农业户口,且家庭、社会关系基本上在农村。该公报还强调大量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建设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大大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简而言之,农民工是仍为农村户籍,但是进行一些不属于农业性质工作的工人。因此,本文界定的农民工为以下两种:一是户籍属江西省农村但是在城镇务工的农民,二是户籍为外省农村但是将会在江西省定居的农民。
2.2.1.2 市民化意愿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是农民工比较城乡利弊之后所形成的一种主观判断。现有文献对于衡量市民化意愿有着非常多的标准。如获得市民户口意愿、留城工作意愿、定居城市意愿等,本文对市民化意愿的界定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指标,分别是成为市民的意愿、留城意愿、认为农民工是否是市民。
2.2.1.3 人力资源能力
在夏芳(2009)对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研究中,将他们的人力资源能力分成谋生就业能力、尊严生活能力、融入城市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本文借鉴夏芳(2009)提出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人力资源能力框架,将人力资源能力四维度界定如下:谋生就业能力指的是内在于主体的能力,用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语言能力、培训情况这 4个指标来测量;尊严生活能力指的是在城市生活所处的水平,用月生活支出、月通讯费、每顿饭价格和穿着情况这 4 个指标来测量;融入城市能力主要表现为在城市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用对同事了解程度、与城市居民交往程度、城市生活习惯的适应度和社区活动参与情况这 4 个指标来体现;自我发展能力主要是指农民工未来在城市发展的潜能,用自学能力、工作技能、收入增加、工作成就感和职业规划这 5 个指标来体现。
.........................
3 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实证分析 ................. 13
3.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13
3.1.1 数据来源 ............... 13
3.1.2 分析方法 ............................ 13
4 政策启示 ............................... 25
4.1 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软实力 ................... 25
4.2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 25
4.3 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保障农民工进城平等待遇 ....................... 26
4.4 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加强就业政策扶持 ................ 26
5 主要结论与未来展望 .......................... 28
5.1 主要结论 ..................... 28
5.2 不足之处 ............................ 28
5.3 未来展望 ................. 28
4 政策启示
由上述实证结果可得农民工人力资源各能力尤其是谋生就业能力、融入城市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对于市民化意愿乃至市民化进程的影响是显著的。故针对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源各能力的路径提出建议。本文中农民工的谋生就业能力为内在于农民工本身的能力,提升该能力则要从教育和培训两个角度出发,教育以及培训的投入则受到农村经济以及相关政策的影响。融入城市能力则展示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适应情况,其受到户籍制度的一系列制度约束。自我发展能力则主要体现了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情况并影响其未来在城市的发展,该能力受到城市中工作的单位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影响。据此,可以确定出提升各项能力相对应的措施。
4.1 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软实力
从上文研究内容可看出人力资源相对于其它外在式设备、机械以及科技产品而言,是作为特殊的生产资源存在的,其具有较大程度的未开发智力和能力,蕴藏着巨大的经济资源并能够提供未来收入,因此通过后天的努力是可以得到改善的。虽然农民工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不同,但是通过在工作中的培训以及自己的继续深造求学可以明显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主要途径有:主动参与社会或者单位组织的技能培训,充分运用和挖掘自身的技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通过职业院校的培训,获取更高的学历,提升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软实力,为立足于城市打下基础。
5 主要结论与未来展望
5.1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江西省农民工市民化课题的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
江西省农民工主要以制造业居多并且大部分为生产工人,农民工是青年人为主,男性略多于女性,已婚的占了多数,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及以上的占大多数,总体文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人力资源各能力以及市民化意愿处于中等水平。谋生就业能力、融入城市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市民化意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尊严生活能力对市民化意愿的直接影响不明显,而是通过作用于自我发展能力对市民化意愿起到间接促进作用。因此,农民工人力资源各能力尤其是谋生就业能力、融入城市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对于市民化意愿乃至市民化进程的影响是显著的。故本文针对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主要包括谋生就业能力(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语言能力、培训情况)、融入城市能力(对同事了解程度、和城市居民交往程度、城市生活习惯适应情况、社区活动参与情况)、自我发展能力(自学能力增强、工作技能提升、收入增加、工作有成就感、职业规划)的路径提出建议,认为农民工自身应该加强学习,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完善改革相关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