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家具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
1 绪论
1.1研究缘起
“高品质城市空间塑造”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急功近利的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似乎“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城市空间的拥堵、街道场所的无序、城市形象的平庸等等一系列城市病症的涌现,已为城市人的现在与未来埋下了隐患。作为中国艺术设计的学人,经历了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大背景下的诸多空间营造实践,也产生了一些具体的思考。20 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的城市化逐渐起势,可以说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件大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曾断言 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对于城市人而言,城市体量与级数的不断增加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基本需求,相反,很多时候它正使人在城市空间中原本应有的感受和需求被磨灭。台湾知名作家龙应台女士数年前回到北京曾经失望地表示:“新的建筑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毫无个性、特色和美感,这些古迹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也属于我。我有种被剥夺的感觉。好像趁我不在的时候,有人把它毁掉了①”。这些都提醒着城市设计的后来者,在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需要更为慎重地处理空间问题,不断探索科学可行的设计方法。由艺术设计学科来主导街道空间美化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选项,但当艺术设计遭遇街道美学营造困局,习惯于通过形态法则应对现实问题,往往又显得捉襟见肘。从艺术设计的视角,我们首要的任务是从视觉角度完成“装饰”,这是学科的本分,然而很多实践的结果却显示,这些城市设计工程在完成形式美的同时,对于解决城市人的基本空间需求问题缺少有效的应对方法,这就直接导致了艺术设计主导的街道营造活动有时并不能很好的把控处理人与城市的和谐关系。
.......
1.2研究现状
城市街道美学的营造研究主要立足艺术设计,根据中国相关实践进行的综合研究。同时对于它的研究也跨越了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建筑规划学等其他学科。因此在研究背景的叙述中,下面将从国内外的文献比对、研究历史及问题的现状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概述。(图 1.1.2)在对国外文献的量化比较分析中,笔者以汤森路透的 Web of Science 文献数据库为主要搜索源,搜索近年来入选 A&HCI、SCI、SSCI 的有关街道美学与城市家具的主要文献。为了全面的数据采集,这里选择了从“街道空间”与“城市家具”两个主题进行渐进式的检索。第一个检索主题是“街道”,在该主题的2400多篇文章中,共有200篇提及“美学”(aesthetic),而以“街道”、“美学”(street aesthetics)为共同主题的共有117篇,近半数研究来自于美国(33.3%)和英国(18.8%),中国只占其中4.2%。在学科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公共环境职业健康学(PUBLIC ENVIRONMENTALOCCUPATIONAL HEALT)、环境生态(ENVIRONMENTAL STUDIES)、城市学与交通运输学等学科之间,而在这些文献中关于艺术学领域的研究不十分丰富,其中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文章例如探讨高品质街道景观与公众审美问题(Julier G①,2005;Dwyer C & Jackson P,2000),还有许多文章阐述了街道种植植物与美学关系(TodorovaA,2004、Sander Heather,2010);在与本文更为密切的研究中,得到最高引用率的是从街道邻里空间角度论述步行可达性的研究(Cerin.E②,2007)。以及关于字体与城市空间中的图形符号相结合的研究(Huerta R③,2010);从城市学角度研究街道视觉元素与人的审美回应的关系(Zhang H & Lin S④,2010)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外国在探讨街道美学方面的研究角度十分丰富,尤其集中在城市学、环境学、社会学等;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学者对于街道空间中公众健康关注明显较多。同时,在焦点和角度的选择上也颇具微观和现实性。而与本课题相关的街道空间美学与城市家具相结合的研究并不突出。
........
2 街道之“事”:人的户外行为
2.1相关学科研究
空间是以人为中心才富有意义①,以人的户外行为为圭臬的街道形象塑造就要从关于人的研究成果中找到突破口。街道的主要功能就是交通,对人户外行为方式、出行特征的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是属于社会学研究范畴,但基于人表现出的越来越丰富的需求,这也同样离不开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支持。本文的研究中很重要的对象是与街道密切相关的人,包括这些人的交通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与街道客观环境(包括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空间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些研究探索可以归纳街道中人的行为规律、模式以及一些影响因素,简而言之即为街道中的“事”,为下一步应用到城市街道空间的再营造,提供从规划、设计一直到实施、管理上的重要依据与参考。基于人的行为研究,曾经在 20 世纪中期对城市的营建产生过影响,诸如欧美的心理学家、现代设计的包豪斯研究的视知觉及人体工程学、美国的邻里单元研究等这些相关学者的研究带有一定的自发性而又分散的研究,引发了对现代建筑的批评思潮,但很快又失去了回音。从这里足以证明,要对今天的城市街道进行美学重构,在现代城市空间中建立形式美学与人的和谐关系离不开再次揭开这些研究的面纱。
.....
2.2个体行为的产生
研究街道空间与人的关系,可以从人的角度分析出一些基本的原则,有一些因素是不变的,这些不变的因素为深入研究街道空间的设计提供了便利。例如,人的户外基本生理要求和基本机能。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人门所使用的鞋的尺寸基本没有变化、睡眠使用的床的尺度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现代机械科技发达的时代背景,它“增加我们的经验和刺激我们的感觉”②并不能普遍改变人的生理机能与结构。需求是人在空间中活动的主要内因,各种户外需求在空间中交织生成了一张复杂的行为轨迹和行为关系网络。在探讨街道中人的行为,从理解人的心理需求是主要的突破口;同时除了内部的需求,也不能忽视一些外部的因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Maslow)曾经提出一个“需要层次”理论(Hierachy of Human NeedsTheory )经过美国美国行为学家麦格雷戈的丰富,广为流传。这一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与行为动机,进而发挥人的潜能方面最为重要理论。这个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六个方面,重要性如同金字塔形一样依次递增: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ecurity needs)、从属的需求(affiliation needs)、尊重的需求(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的需求(actualization needs),越是在此形状底部的需求越是属于基本需求。
.......
3 街道之“空间”:城市中的街道.......52
3.1 城市的“形”与“象”.........52
3.1.1 城市 “形”之设计..... 52
3.1.2 城市“象”之设计....... 54
3.2 街道的界定........55
3.3 街道的形态与分类..........58
3.4 街道的社会性....64
3.5 小结......67
4 街道之“物”:城市家具.....68
4.1 街道中的“物”.......68
4.2 “物”的分类编码法......72
4.3 “物”的整合理念..........78
4.4 “物”的整合方法..........81
4.5 小结......85
5 街道美学营造系统规划的方法.........86
5.1 宏观定位阶段:面状路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86
5.2 中观规划阶段:线性街道与城市家具的组构........92
5.3 微观设计阶段:点状场所与城市家具的设计........99
5.4 小结....111
3.3街道的形态与分类
3.3.1 街道的基本形态
街道的形态是三维立体的空间形态。探讨街道的形态,离不开建筑的形态,两者的关系如同一幅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多义图像,有正负两种图案形态同时呈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街道的形态变化主要取决于围合建筑的形态,同时宏观来看,街道与街道在平面上交织的道路网也是它基本形态,也是许多对街道的研究都是从其平面上的形态表现作为开端。越是较为发达的城市,它的道路之间的连接程度越高,它的街道道路形态变化越丰富,在城市中的比重也在越高,从下面这个各城市道路面积率的对比②,可以看到交通环境已成为大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部分。(如表 3.3.1)在规划与行政管理上,街道形状也被认为是有有各种用地线边界构成。它的形成过程可以通过地块——街区——街道三个区域边界构成(图 3.3.1)。首先建筑所占据的场所称为地块,地块的画出的征地划线范围内树立起了街道边的一个个建筑体,其次,地块与地块之上的建筑体围合而成了街区的空间,在建筑以为的这些空间中又含有代征绿地区域以及代征道路用地区域。当最后形成街道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建筑与街道之间除了硬地和绿化带,道路基本被人行道、车行线划分。
.........
结论
道格拉斯归纳了城镇中街道网络有几种基本的表现形式,这些路网变化形式在现今的城市建设中还会随着自然地形、建筑排列、居民的特殊需要等因素产生更为复杂的变化。但从类型学角度看,这些变化都离不开总结的几种形式,即使是中国元朝的典型北京胡同也能看到这样的结构②。事实上我国最早在周朝就有关于路网的规制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③”,即王城规划中的建筑及道路网均为方格网,城市道路有经纬交叉,城的四周有环涂围绕,野涂是连接王城与诸侯国的城际道路,经涂、野涂均有明确的设计标准。④中国现今许多城市依然可以看见“九经九纬”的路网痕迹。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许多街道的路网处于某种意识形态的需要而被非常有规律的排布成非常规形态,例如法国巴黎的辐射式路网等,虽然形态特殊,,但由于不具有现代街道空间普遍代表性,这里将不再展开累述。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