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防御机制与内隐自尊水平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11 14:55

1 前 言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体育竞技运动也发展得越来越快,不管是业余比赛还是专业运动员竞争都越来越激烈。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对比赛成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代大学生运动员之间不仅仅是运动员本身的天分、身体素质、战术水平的比拼,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训练效率的高低。如果他们在训练甚至是在比赛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低自尊水平、负面情绪或是训练心境不好,都会影响他们的训练效果与比赛成绩。自尊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尤其是运动界的重点关注。另外,在新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在经济生活越来越丰裕的同时,他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开始关注在各个方面碰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在校的大学生运动员而言,他们除了要面对运动成绩以外,还要考虑学业以及以后的就业等问题,这就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不管是在训练中还是在比赛时,运动员如果要取得好的成绩,除了技术上的训练之外,更要加强他们心理健康方面的有效指导。由于运动员在这过程中,他们的身心都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他们调节这种紧张情绪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发挥,一旦过于紧张,或是不良负性事件的影响再加上低自尊水平,就有可能导致运动员动作失常,活动效果明显降低,这就会影响到原有成绩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运动员使用什么样的防御机制、自尊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与训练效果。在以往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与体育界的学者更多重视的是外显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没有很好地把内隐自尊纳入到研究中来,因此很有必要引入内隐自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另外,运动员在使用不同的防御机制时,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训练效果与比赛成绩,从这个角度而言,把防御机制对运动员的影响进行研究,也显得很有必要。中西方的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研究者眼里,它与个体的人格有着紧密联系。自尊理论的地位也非常重要,有研究者投入了很大精力去探索高自尊个体的差异性。就防御机制而言,它是自我减少内心焦虑、减少冲突的重要方法,自尊水平的高低与防御机制的使用是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通过关注他们的自尊与防御机制对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对于更好地了解他们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如何更快地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也能提供实践与理论支撑。

......


1.2 研究目的
当个体在遭受挫折与困难时,如果运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就有可能减轻他们精神上的压力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心理状态,同时这种防御机制的运用还能很好地帮助个体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会让他们拥有更强的意志来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本研究以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40)、自尊量表(SES)以及心理健康量表(SCL-90)对运动员的防御方式、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同时,运用 IAT 测验对运动员的内隐自尊水平进行测量。对这些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运用了 t 检验、相关分析、F 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从而更好地了解防御机制与内隐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不同防御方式对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内隐自尊水平的高低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更好地了解个体的内部心理机制打下基础。
从理论上讲,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对防御机制与外显自尊的研究已经广泛开展,研究比较充分。随着内隐自尊概念的提出,对内隐自尊的研究有所增加,但就防御机制与内隐自尊关系的研究不多,尤其是防御机制以及内隐自尊在体育方面的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涉及。通过防御机制与内隐自尊的关系研究,它们对运动员的影响的研究,以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交互关系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尊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从实践来看,自尊对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水平都有影响,人们在很多方面都要对自尊加以测量。在研究中,笔者以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的内隐自尊以及防御机制的测量,从而了解防御机制与内隐自尊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的预测、运动水平的发挥情况,给学校以及相关部门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给体育界提供有效的研究资料,同时也给运动员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工作的更好开展带来有意义的帮助。

......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防御机制
在现代精神动力学中,很多学者们都在对心理防御机制进行研究,研究氛围十分浓厚。1894 年,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防御机制的概念。在研究初期,弗洛伊德把压抑与防御机制等同起来,在他的研究中,他指出焦虑与压抑有关,当个体在焦虑时,就会出现压抑内心的这些想法,心理防御机制是要通过个体在回忆现实经验或重现时达到阻止他们对痛苦情感的体验。随后,弗洛伊德又停止了一段时间对防御机制的研究,到了 1926 年,弗洛伊德又重新开始了对防御机制的研究。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抑制、症状与焦虑》中提出了个体保护功能假说,他认为每个个体不管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这些个体在进行言语活动或行为动作时,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防御机制的一个或以上的具有明显特征性的组成部分。1936 年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亲的研究基础上,对防御机制的概念进行了扩充。她指出,当个体出现过度的冲动行为、焦虑或不快时,防御机制的运用就是用来调节或压抑处于现实性之间的一种有效方法与手段,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个体内心的痛苦,达到一种内在的心理平衡并让个体的外在表现达到符合外界现实的具体要求。
2.1.1 防御机制的定义
弗洛伊德在他的《自我和本我》文章中提出了人格的三元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他把防御机制归属于自我。他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功能。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是个体在遇到焦虑等不好情绪时无意识地对这些情绪进行的一种自我控制,它是“自我解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冲突中所采用的全部策略”。弗洛伊德的有关防御机制的概念里,核心是对本我的压抑,即防御机制通过篡改现实或曲解本意来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从而达到更好的维持身心健康水平,维护自尊的目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防御机制概念提出是划时代的,但他对防御机制的论述还是比较简单,没有成一个系统,后人在他的研究基础上作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与完善。1937 年,安娜·弗洛伊德(A.Freud)对防御机制的定义在其父亲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系统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与继承。她认为,心理防御机制是指自我在避免焦虑与各种不愉快时一种方法与手段,它是对个体产生的冲动行为、本能欲望以及各种不良想法的控制。安娜·弗洛伊德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指出,无论是正常的还是患有神经症的个体,他们的某些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着心理防御机制的一个或多个特征性组成部分。①她还详细地对各种防御机制进行介绍与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安娜·弗洛伊德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有关防御机制的概念。

她首次提出了不同防御机制的产生与相应心理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她的防御机制的观点从对本能与冲动的关注转为对自我调节、自我适应与整合,相比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而言有更大的内涵,很多从事心理学研究者们都比较认同与接受安娜·弗洛伊德的有关防御机制的观点,她在这方面研究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从精神分析领域、病理学领域进一步扩展到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学、对个体人性的理解,甚至还扩展到个体的成长等各个方面,意义深远。

......


2.2 自尊
自尊(self-esteem)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是人格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个体的个性与心理倾向有很大影响。从研究进程来看,心理学的研究者们对自尊的研究一直非常感兴趣。詹姆斯 W·James(1890)最早提出了自尊的概念,从此以后,很多心理学学者们投入到了自尊的研究领域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2.2.1 自尊的内涵
虽然,有很多研究者都对自尊进行了研究,但对自尊的定义却还是没有统一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W·James 最早对自尊进行了界定,他认为,自尊就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感觉,具体而言它就是实际取得的成绩与个体潜在能力的比值,即自尊水平=成功/抱负。随后,弗洛伊德(Freud)从本我的角度,马斯洛从控制感的角度,而有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自尊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对自尊的概念的确定都存在较大的分歧。R.E.Bill & E.L.Melesn(1951)认为,自尊是由一种差距决定,这种差距就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随后,Cooper Smith(1967)也对自尊的定义进行了界定,他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行为的评价,他把这种自尊表述为“防御性高自尊”,这种提法是表明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以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是相信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有能力的和成功的。后来,Steffen Hafen(1983)则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知觉的总和。另外,H.Marsh(1989,1990)和 J.D.Brown(1998)等都对自尊进行定义。
我国学者也在自尊的界定上有不同的观点:朱智贤(1989)指出④,自尊是个体需要与社会评价的一种反映。随后,顾明远(1990)也对自尊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自尊是在以个体自我意向对自我社会价值的理解的基础上,对个体受到尊重的程度与重要性作出的评价⑤。后来,荆其诚(1991)也对自尊进行了定义上的研究,同时,也做出了自己的定义,他认为,自尊是个体进行自我感觉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能够胜任愉快情绪并值得受尊重的自我概念。1995 年,林崇德也对自尊进行了研究,他指出⑥,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一种与自我进行与自尊的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黄希庭(1998)指出自尊就是自我价值感⑦。还有其他有关学者也对自尊做了界定,蔡建红(2001)指出,自尊是指基于自我评价而产生的对自我价值感的一种综合体验。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前期的研究重视“认知”,而后期的研究则更多的是重视情感体验。
2.2.2 自尊在体育方面的相关研究

自尊在体育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也有不少研究者对自尊在体育方面的作用也作了一些探讨,他们认为自尊与生活适应能力相关,同时也与健康行为的选择关系密切。2002 年,Biddleand Mutrie 对运动与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自尊的提高可以通过更多的运动来获得。对于那些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个体,他们的自尊水平相对要更高一些。这种锻炼时间越长,自尊水平就越高,这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此同时,自尊水平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间接影响。

......


3 研究假设与方法..........................................23
3.1 研究假设...............................................23
3.2 研究方法..............................................23
3.2.1 研究对象...........................................23
4 研究结果与分析..........................................28
4.1 被试基本条件统计分析 ................................28
4.1.1 内隐自尊效应分析 .................................28
4.1.2 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关系 .........................29
5 研究结论与展望.......................................35
5.1 研究结论............................................35

5.2 研究展望............................................37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被试基本条件统计分析
4.1.1 内隐自尊效应分析

通过对内隐自尊的相容与不相容分类的判断反应时,同时把这些反应时进行对数转换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 2。

防御机制与内隐自尊水平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表 2 反映的是不同运动员在相容词组与不相容词组时的反应时与标准差,在实验中,把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转化,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极值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得到相容对数组与不相容对数组。
通过 t 检验,得出相容组与不相容组的差异见表 3。
从表 3 可以看出,检验内隐自尊的存在我们用配对样本的 t 检验,得到t=9.68,P=.00。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当相容组-不相容组转化为对数组反应时差异显著,从而表明运动员更趋向于把自我与积极属性词联系起来,并且反应时间相对要短。反之,当运动员把自我与消极属性词进行联系时,反应时间更长,当在对他人与消极词相联系时,反应时更短,他们在把他人与积极词连接时反应时要偏长,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运动员们愿意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内隐自尊是存在的。同时,通过单因素分析,内隐自尊在年龄、性别以及不同训练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一点表明,内隐自尊是普遍存在且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的。
从上述结果还可以看出,运动员对自己更倾向于积极的态度,而对他人却倾向于消极态度。这种情况的形成,从某种程度来说和个体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有研究表明(蔡华俭,2002),个体从童年起,就有一种对积极反馈的明显偏好,这种偏好是天生的,而且这种倾向不会因为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它是一直存在的。到青春期,由于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混乱,对自我倾向发生了影响,这个期间个体的自我积极评价会减弱,但由于早期形成的自我积极倾向已经因为多次练习已然自动化,内化到了个体的自我认知图式中,长大以后它会不自觉地、无意识地、通过内隐的方式表现出来。
4.1.2 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关系

通过对运动员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不存在显著性相关(r=0.17,p=0.24),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相关系数 r=0.17 低于 Greenwald 等(2000)提出的 r=0.28,这点表明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区分效度,这就预示着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有着不同的自尊结构。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1)内隐自尊是存在的,但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关不显著,因此,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属于两种不同的自尊结构。正因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相结独立的,更应该提高运动员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一致性。在本研究中,我们知道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水平是否一致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可以针对他们这一类的问题或心理障碍,比如抑郁、焦虑、情绪困扰等去提高他们对自我的肯定程度,有意识地增加他们的外显自尊水平。同时,促使他们对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的评价能够达到一个和谐统一的高度,对自我进行客观、正确的把握。在对运动员进行理想自我与客观自我的关系上,要让他们在充分认识客观自我的基础上去确定一个既高于理想自我又能经过努力实现的现实自我,发展一个内外和谐的自我,提高个体的心理能量。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学生运动员们培养积极的又能达到的自尊,从而达到缓解不良情绪、纠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良行为的目的。
(2)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影响,高外显高内隐自尊、高外显低内隐自尊的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低外显低内隐自尊、低外显高内隐自尊的运动员。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外显自尊相关显著,而与内隐自尊相关不显著。就此而言,很必要努力提高运动员的自尊水平。积极的自尊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运动员进入大学之后,运动员们的主要生活与学习场所都在学校,老师、教练与同伴是除了父母之外的重要影响因素,老师与教练应该给予学生关心、支持、鼓励、温暖等有利于运动员自尊的发展。同时,对于运动员而言,需要与队友、同学搞好关系,,满意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自尊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他们发展的重要阶段,当他们在遇到压力与挫折时,需要找到能信任的人,比如父母、朋友等的情感支持,这样才能较好地渡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从这个角度而言,不管是父母还是教练,都应该给这些运动员们一个开放的姿态,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特别是父母的赞扬与鼓励,对他们自我评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教育环节上,除了学习、运动成绩是影响运动员的内隐自尊的重要因素,还可依据他们的发展特点来进行心理教育。另外,社会化因素也对他们的内隐自尊发生较大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可以考虑结合学校的发展特点,除了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到学习成绩、运动成绩对他们的影响,还要正确地认识社会对他们的需要,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适时加以心理沟通与鼓励,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注意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加自己的抗压能力,提高自尊水平。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3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