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城市群职能分工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发布时间:2016-04-28 16:06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城市群作为特定地域空间上的城市集聚体,其区别于单体城市的根本特征在于城市体系网络内强烈的交互作用。城市群内部充分利用各城市的资源禀赋差异,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有效分工。目前珠三角也出现了群内分工由产业分工向职能分工(区域价值链分工)的迹象,并且珠三角城市群内外部分工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逐步形成了内外分工交错复杂的生产网络。他们之间的内部分工水平和各自参与的对外分工的相互作用机制直接影响其发展速度及国际竞争力。

基于上述经济现象,本研究以城市群分工理论的分析框架为基础,从企业区位选择、劳动力区位选择、地方政府政策目标和对外开放因素等几方面因素多角度考察城市群职能专业化的机制。运用职能专业化测算指数对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职能专业化水平进行测算,并结合珠三角实际进行相关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研究珠三角城市群内部职能专业化的程度及发展趋势,珠三角城市群内部职能专业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方向和大小如何,城市群内部职能专业化可能产生的城市间的利益与冲突是,从而提出可行的协调发展机制和建议。

随着近年来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生产片段化成本的降低促使城市从产业专业化迅速转向职能专业化,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或同一价值链条的不同环节开始分布在不同的城市,城市群内部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分化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与国家之间相比,城市群内部的劳动力等要素流动更自由,并且具有更少的贸易壁垒。因此,城市间职能分工一般更为顺畅和清晰。美国、德国和中国等国家的经验研究表明,城市之间由产业分工转向职能分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本论文在对城市群分工理论及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参考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城市职能专业化的测度方法,制定专门针对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管理职能专业化和研发职能专业化的测度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内部不同层次城市的专业化模式与水平进行测算与比较。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厘清珠三角城市群内部专业化模式与水平的变动规律与趋势,重点分析、比较珠三角城市群内部不同层级城市的职能专业化水平,全面呈现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分工的现状、特征及演进脉络。在职能专业化水平测度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空间计量分析技术,选取合适的经济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职能分工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甄别珠三角城市群职能分工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数据统计、资料整理和案例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讨论。接着,构建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进一步分析珠三角城市群内部职能专业化分工发展过程中,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对中心城市和次级城市(外围城市)带来的社会福利影响,系统讨论珠三角城市群职能专业化分工对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综合考虑珠三角城市群职能分工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协调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从不同城市职能定位、利益冲突协调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等提出促进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分工合理化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城市职能专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2)珠三角城市群内部职能专业化发展水平如何?发展趋势怎样?

(3)珠三角城市群内部职能专业化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如何?

(4)城市群内部职能专业化可能产生的城市间的利益与冲突是什么?

(5)制约和影响珠三角城市群职能专业化深入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是什么?

(6)政府在区域布局调整中分别应如何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

本文的研究结构如图 1-1 所示。

城市群职能分工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


2  文献回顾


2.1  国际贸易理论与城市分工

分工和专业化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在世界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国际分工体系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而在该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分工形态,则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分工形态。回顾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国际分工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国际分工主流形态。最早出现的国际分工主流形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发生在作为工业品生产者的欧洲国家和作为农矿产品生产者的亚非拉国家之间的产业间垂直分工;第三次工业革命至20 世纪 70 年代,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内部展开的产业内水平分工逐步取代传统的产业间垂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流形态;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亦即全球价值链分工又遽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流形态。随着全球价值链环节在全球范围内的分解细化,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不再局限于产业间、产品间,而是越来越多地走向生产网络内部,产品内不同价值链环节的分工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

国际贸易理论与区位理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一个“多边市场理论”,其他多边市场理论,可以从价格差异理论和地租理论中看到。然而,尤其重要的是,国际贸易理论是接近于区位理论的。区位理论比国际贸易理论更广泛,贸易理论的一大部分可以看作是区位理论的一部分。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随着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各国(地区)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针对不同世界经济发展时期所形成的不同国际分工体系,学者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分工思想予以分析和研究,因此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国际分工理论。关于国际分工研究的开始是以 1776 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的出版为标志。在此以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公元前380 年曾论述过分工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威廉·配第在 17 世纪也论述了分工对生产力进步的作用。国际分工理论经过了古典阶段、新古典阶段、新贸易理论阶段和现代国际分工理论阶段的演变和发展。其中古典、新古典理论主要解释产业间垂直分工现象,新贸易理论主要探讨产业内分工现象,现代国际分工理论主要分析新形势下出现的基于价值链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情况。

......................


2.2  空间经济理论与城市分工

空间经济理论起源于德国传统的古典区位理论,从宏观上来看,空间经济学重点研究资源的空间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从微观上来看,空间经济主要研究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中心-外围”模式的区域模型、城市体系模型和国际模型是空间经济学中三种基本的理论模型。在新古典区位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等空间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下,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内部分工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指出城市间的功能定位、城市的层级结构、城市的产业专业化和城市的职能专业化等都是城市群内部分工演进的结果。下面着重阐述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有关城市分工的研究及其关联性。

2.2.1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研究

经济活动集聚的向心力(聚集力)和驱使经济活动分散的离心力(离散力)是影响空间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的重要作用力。影响集聚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关联效应、市场规模、知识溢出和其他外部经济。而离散力主要来自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土地租金/运输成本、拥挤和其他外部不经济。新经济地理学重点围绕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或离散问题展开研究。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最早发展地理学上的“中心-外围理论”从宏观角度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核心区与外围区共同形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然而,传统区位理论的缺陷缺乏经济学微观研究基础。Krugman(1991)在《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中运用 D-S 模型(Dixit & Stiglitz Model)构建了核心-边缘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从微观角度奠定了空间经济学基础。该理论有时也被称为“中心-外围理论”。该模型以规模经济的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路径依赖为核心概念,把空间维度纳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分析城市体系结构形成的过程,从此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随着核心区的集聚规模不断扩大,租金和工资成本不断上升,为了降低企业过度集中带来的竞争和利用核心外围区价格较为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区域的空间组织会出现新的结构变化。在外围区会有多个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崛起,即在核心之外出现新的核心或准核心。在集聚和扩散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层次较低的产业及职能逐步向核心区域以外的周边区域转移,从而促进区域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形成了联系紧密、层级分明、分工明确的城市分工体系,共同构成一个发展均衡的多中心结构,提升了区域经济整体的竞争力。

.....................


3  城市群职能专业化形成机制理论分析……………(35)

3.1  影响企业职能区位选择的因素……………(35)

3.2  影响劳动者区位选择的因素………………(38)

3.3  对外开放对城市职能专业化的影响……………………(39)

4  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概况………………………(45)

4.1 珠三角城市群整体发展概况与特点………………(45)

4.2 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转型…………………(51)

4.3 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与具体措施…………………(55)

5 珠三角城市群内部职能专业化程度的测算……………………(58)

5.1 职能专业化的测算方法及数据来源……………………(58)

5.2 珠三角城市群内部职能专业化水平测算及分析………………(59)


9 城市群职能专业化的利益与冲突


9.1    城市群职能专业化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模型求解

在城市职能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心城市里大型企业将生产制造环节向周边的次级城市转移时,转移企业和承接城市政府双方所处的谈判地位是不对等的。大型企业具有很强的信息分析能力,并且明确自身的转移项目对次级承接城市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因此在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并向承接政府提出优惠条件要求。城市群内同级的、经济实力相当的次级城市若都不考虑远期影响,在争取承接生产制造项目谈判时不断提高让步幅度,盲目竞争,承接城市政府在博弈关系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如果次级城市政府只考虑拉动 GDP 增长,提高短期经济效益,而不考虑环境损害、资源消耗和经济结构失衡等远期影响时,对转移企业的让步幅度将很大,转移企业时效性比较低,承接城市政府与转移企业之间无限次的、多回合的谈判。谈判中的不断让步加重次级城市地方财政压力,其中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向转移企业提供厂房、工业园区内部配套基础设施、地租减免、相关税收减免和财政专项补贴等。如果欠缺合理规划与引导,从长远来看,次级城市忽视远期影响和在博弈中不断提高优惠条件作出让利行动将使次级城市远期动态收益受损,经济结构将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并带来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对于中心城市而言,大型企业将附加值高的管理、研发和销售部门保留在本地,而将生产制造部门向外转移,减少了中心城市自然资源的消耗,使地方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此外,由于生产环节的外迁而减少了污染排放,中心城市也可获得远期环境收益。尽管次级城市将对转移企业征收所得税以填补付出的优惠条件的财政空缺,但地方政府将以其他名义返还给转移企业,以鼓励企业的发展。同时,转移企业是次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使用者,因而也是地方财政支出的受益者。

.......................


10  结论与建议


10.1 主要结论

珠三角城市群位于深化改革发展的前沿,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系统研究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职能分工模式,对珠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和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城市群分工的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和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从企业区位选择、劳动力区位选择、地方政府政策目标和对外开放因素等几方面因素角度考察城市群职能专业化的机制。经过实证研究、数据与资料整理分析、案例分析等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运用职能专业化测算指数对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 2003-2013 年的管理职能专业化水平、研发职能专业化水平和知识密集职能专业化水平进行测算,客观判断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专业化程度,并结合产业专业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管理职能专业化水平、研发职能专业化水平及知识密集型职能专业化水平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次级城市和外围城市的管理、研发和知识密集职能专业化水平则出现下降趋势。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职能分工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产业结构方面,从中心城市与次级、外围城市的基尼系数曲线由稳定趋于收敛可见,珠三角城市群整体产业专业化水平呈现出由稳定到逐渐下降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分工模式逐渐从产业专业化向职能专业化的方向转变。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产业转移政策实施以来,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第二,采用 2003—2013 年珠三角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分别对珠三角城市群内部 9 个城市、12 个城市和 15 个城市的职能专业化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商业用地价格、每千人教师数和进出口总额占 GDP 比重等指标对珠三角城市职能分工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商品房均价对珠三角城市间职能分工出现负向影响。

第三,对珠三角城市职能专业化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讨论。在企业内部职能组织区位选择的因素方面,从土地成本的角度分析,目前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次级城市和外围城市的土地价格水平呈梯度递减分布,有利于城市群内部职能专业化分工。中心城市的土地价格越高,对管理和研发等知识密集型职能具有更强的聚集力,与之相比,次级城市和外围城市的土地价格水平较低,有利于聚集土地密集型的生产制造职能,从而促进珠三角城市群整体职能专业化发展。个别外围城市的土地价格偏高会对城市职能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珠三角城市群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是城市群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内部各种交通便利,对管理和研发等知识密集型人才具有集聚效应。但是,中心城市内部交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同时,城市群内部各层级城市的交通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为了进一步推动珠三角城市群内中心城市、次级城市和外围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促进企业内部组织跨区域布局,城市群内部要不断强化整体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通信技术发展和应用水平越高的地区越有利于企业内部职能组织的跨区域分布。管理和研发等知识密集型职能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对于通信技术的应用要求相对于其他职能更高。因此,城市的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有利于其对管理和研发职能的聚集。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3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