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测算

发布时间:2016-04-29 12:09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从实践角度来看,中国具有特殊的国情,建设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任重道远。2001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便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中国“十一五”规划同样重视这个问题,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见,“四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已日益得到重视。

从理论角度来看,“四化”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凸显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四化”协调发展的水平测算、如何科学构建“四化”指标体系、其发展变化有何特点等问题是城市经济学的热门问题。以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例,以往学者多使用城镇人口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在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限制下,测算出来的城镇化率偏低;部分学者开始使用非农人口比重作为城镇化率的衡量指标,但没考虑到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因素的作用,测算出来的城镇化率与真实水平存在偏颇;有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目进行土地城镇化建设,乱设开发区致使耕地面积日渐衰减,但农民及其家属却未能真正享有城镇保障制度,导致城镇化率统计虚高、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的情况,同时也造成大量失地农民和城市边缘人群。由此可见,对“四化”协调问题的学术研究,有助于丰富城市经济学理论、工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领域,对城市信息学、工业信息学等新兴经济研究学科的创立和发展都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现实中有关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次序存在较大的差异。从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一般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模式,但一些赶超型发达国家则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发展并举推进的模式。孰优孰劣,需要根据具体国情做出选择。发展中国家,尤以中国为代表,目前的共识是其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城镇化的发展,“四化”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非均衡性。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都在稳步推进,但各自的发展水平、发展进度有所差异,呈现“工业先行”、信息化发展迅速、城镇化缓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等特点,先行发展的工业化又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限制而陷入发展瓶颈。另一方面,中国各省市的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存在着发展参差不齐、协调程度不一的问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四化”发展均走在前列;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起步慢、开放程度低,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但能否断言东部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程度一定高于中部、西部地区?这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进行系统测算,方能分析比较其协调发展差距。

.......................


1.2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本文使用了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法、耦合度模型对“四化”发展水平、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首先,基于“四化”的相关理论,使用数据描述性统计对目前“四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其次,搜集、整理相关数据,构建科学合理的“四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城镇化率、工业化率、信息化率与农业现代化率。再次,借鉴物理学上的容量耦合概念,构建“四化”协调发展耦合模型,用于测算四者之间的协调度、发展度和综合协调发展度,并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挖掘“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框架如图 1-1 所示。

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测算

..........................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内涵及评价指标

2.1.1  城镇化

城镇化,国外一般称之为“城市化”,普遍认为其发展过程呈现不同阶段。Friedman(1966)将城市化进程划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两个阶段。部分学者(AU 等,2006)则关注城市化水平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关系。目前关于城镇化这一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参考何念如、吴煜(2007)在《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一书,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本文不作区分)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见表 2-1),国内对城镇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测算

简单来说,“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部分学者如姜爱林(2002)、简新华(2010)、周战强(2012)等,多使用单一指标作为其评价指标,即非农人口的比重。还有一些学者则提倡从多角度出发评价城镇化。陈明星(2009)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市化、社会城镇化四个角度建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刘静玉等(2012)则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资源三个角度来衡量城镇化。但非农人口比重仍是衡量城镇化的一个基本指标。

........................


2.2本章小结

侧重点。国外学者更侧重于理论模型的构建,关注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动力机制,强调后三者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部分学者如钱纳里的“多国发展模型”、阿尔温的“三阶段论”,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理论性,之后有很多学者都沿着这些方向进行相关探索。而国内学者更多关注中国特殊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部分学者(谢康、周先波等)开始关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质量及趋同;实证研究较多,且集中在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方面,对信息化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 

不足之处。第一,关于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研究很多,但鲜有把“四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研究;且现有成果多集中于文件解读,系统性、理论性较差,实证研究较少。第二,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指标选取体系,不同学者根据自己不同的研究角度,选取不同的指标,所以常常出现相同的样本而结论不一致的情况。尤其是在信息化率的指标选取上,由于中国信息化起步晚、数据记录不完善,导致该方面的数据获取较难,有些指标的数据根本无法获得,于是很多研究只能选取单一指标衡量信息化率,从而降低研究结果的可信度。第三,研究方法比较局限,除了文件解读、现状分析类的研究外,大多数文献仅仅进行简单的回归分析,其科学性亟待加强。

研究发展趋势。“四化”的互动机制及协调发展、“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如何科学测算“四化”的协调发展,都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将“四化”联系起来,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协调发展模型,测算“四化”发展指数及协调发展度,综合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力求对该领域的空白之处有所弥补,这也是本研究预期的边际贡献。

..........................


3  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分析 .............. 12

3.1  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 12

3.2  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 13

4  评价指标体系及协调发展耦合模型 ............... 19

4.1  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 19

4.2  指标体系设置 ................ 20

5  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测算............... 27

5.1  数据搜集与整理 .................. 27

5.2  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测算结果 ............. 29


5  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测算


5.1 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测算结果

根据因子分析法的分析原理,使用统计软件 SPSS13.0 分别对 “四化”的标准化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 1 的主成分,将主成分的贡献率代入对应公式中进行计算。其中,主成分的特征根和方差贡献率如表 5-3 所示。可见,城镇化的前两个因子、工业化的第一个因子、信息化的前两个因子、农业现代化的第一个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均超过 85%,表明按表 5-3 提取公共因子是较为科学的。表 5-4 表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有助于增强因子的解释性。

信息化发展指数保持了稳定增长,且呈现出“先快后缓”的发展特点。1999—2003 年间信息化指数增长迅速,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57.15%;2004 年突破0.50,之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从信息化的评价指标角度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蔓延,中国互联网覆盖率迅速提高,移动电话、电视、电脑等“奢侈品”逐渐走进普通百姓生活,加上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支出得到普遍提高,“信息消费比重”、“ 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人均邮电业务量”等指标得到加快提高,进而体现在信息化发展指数的提高上。

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在“四化”指数之中增长最为缓慢,平均增长速度仅为 6.22%,“农业现代化滞后”特征逐渐显著。1999—2005 年间农业现代化指数保持在 0.30—0.40 之间,期间伴随着缓慢增长和缓慢下降;2006 年突破 0.40 大关(0.43),开始保持缓慢上升态势,到 2012 年达到最高值 0.66。2003 年之前,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虽然增长缓慢,但一直位于“四化”之首,领先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指数;2007 年开始,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变成“四化”中的最低者,且该滞后趋势依然持续。2006 年之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的机器化和自动化程度还很低,农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发展,农村发展滞后于城镇发展。2006 年中国取消了农业税,延续千年的农业税成为历史,农民税费负担大大降低,单 2006 年便减轻农民税费负担 1200 多亿元;再加上近些年来政府陆续出台的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等相关政策,农业现代化得到一定的发展。

......................


6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四化”协调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趋势。工业化发展为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经济基础,城镇化发展引领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往均衡健康的方向前进,信息化发展为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则有助于解决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四者相辅相成,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本文首先基于相关理论,在分析中国“四化”现状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可比性、相对独立性、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包括 4 个一级指标、18 个二级指标和 42 个基础指标的“四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物理学上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构建“四化”协调发展的耦合度模型。其次,搜集、整理相关数据,计算 1999—2012 年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对四者之间的协调度、发展度和综合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进行纵向水平分析。再次,基于 2012 年“四化”的省际数据,测算出中国 31 省(市)“四化”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指数,通过协调发展模型衡量和判断不同区域“四化”协调发展情况,进行横向水平分析。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实证分析,主要有以下结论:

(1)从动态角度来看,1999—2012 年中国“四化”发展水平均保持了上升态势,但上升速度各有差异。其中,工业化发展指数增长表现最为明显,信息化发展指数呈现“先快后缓”的发展特点,城镇化发展指数稳定增长,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增长最为缓慢,“农业现代化滞后”特征渐趋明显。

(2)可将中国“四化”时序数列划分为失调衰退阶段(1999—2000)、过渡阶段(2001—2004)、协调发展阶段(2005—2012)三个阶段。失调衰退阶段呈现“工业化滞后”的特征,,发展度、协调发展度较低;过渡阶段工业化发展仍然滞后,城镇化、信息化发展进程开始加快;协调发展阶段有两大转变,一是由过渡阶段步入协调发展阶段,二是由“工业化滞后型”转变为“农业现代化滞后型”。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6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