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速递物流信息系统研究及生产作业子系统实现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ICT既在通信的过程中担当承载者的角色,也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促进推动的作用。ICT作为一种低成本的信息传递媒介,它的存在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开拓,从而也能更高效地完成信息与思想的相互交换,在当今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ICT在当今社会作为一个信息发展的独立产业,对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增长担当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且,ICT通过作用于社会的传统行业,促使社会_行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当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行业的生产方式的影响愈加明显。ICT作用于传统行业并且对传统行业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ICT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中国邮政集团也开始意识到了可以引进ICT来改变和提高邮政速递的生产作业效率,提高其经济效益,开始四处探索和引入各种有效措施来推动和建设邮政产品,从而使现在的邮政业务更加现代化,自动化和信息化,逐渐达到发达国家的邮政业务收益水平。目前,中国邮政速递在国内范围有很多个生产作业点,但是大部分都是靠手工来操作邮政速递业务。上述这种情况将导致中国邮政速递每年的生产作业成本费用非常高,然而生产作业的工作效率却非常低下,同时因为不可维护性,无法扩大邮政的业务范围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收入。南京速递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将颠覆中国邮政速递落后的,低效的,不可维护的业务生产模式,取代该现状的将会是一个综合的,集合了各项业务需求的邮政业务的综合平台。这一措施最大幅度地改变了邮政业务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其行业竞争力,促使中国邮政速递在最短时间内转型到现代速递物流生产管理方式,使ICT在邮政速递业务模块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对邮政集团和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邮政行业ICT的应用促使本行业的服务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和飞跃,实现了当今社会行业服务多元化的要求。
..........
1.2课题任务
南京速递物流信息系统的建成是中国邮政速递企业发展邮件的速递业务、加强针对客户的服务水平、提高速递邮件内部的处理效率、完善邮政速递内部管理而建设的动态实时和集中应用的一个信息化平台的成功代表。该系统以邮政速递综合网各个邮政生产业务系统为依托,通过合理使用多种多样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同时也整合了现代的分拣设备与传输设备,提高了邮政速递邮件的自动化程度与分拣效率,并且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南京集散中心速递邮件生产作业处理子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作业模式下的速递邮件规模化,自动化的分拣与封发;同时也实现了与之有关的生产管理,统计分析功能;也实现了对自动化分拣,传输等关键设备的集中监控;也实现了与邮政集团内部相关的业务系统的相互连接,为南京集散中心提供了 一个高效稳定和功能完善的邮件处理中心信息系统。其中,生产作业子系统:生产作业子系统是由终端和PDA两部分组成的。终端主要是为了满足邮政速递物流的分拣开拆人员对邮件业务处理,以及对大型速递邮件的自动化,信息化的处理,如分拣方式选择、投递区选择、邮件封发后的交运,每天作业完成以后的班次结算操作等,还有对整个生产运行作业系统进行实时数据监控,假如出现生产故障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准确高效的完成生产作业,提高经济效益。PDA是以用户的便捷使用为原则,主要满足南京现场工作人员收件后对邮件的生产作业业务操作,将根据具体邮件的条码来决定开拆和封发方式。
.......
第二章系统业务分析及设计
2.1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软件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是对于业务的需求分析,只有全方位的掌握客户所提出的业务需求,并根据业务需求制作相对应的开发流程和步骤,这样在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才不会违背客户的意愿,否则,偏离了客户所期望的结果就会导致软件开发的失败。目前,中国邮政速递在国内范围内有很多个生产作业点,但是大部分都是靠手工来操作邮政速递业务。上述这种情况将导致中国邮政速递每年的生产作业成本费用非常高,然而生产作业的工作效率却非常低下,同时无法推广更多的邮政速递业务用来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南京速递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将彻底改变中国邮政速递通信落后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取代该现状的将会是一个现代化的衔接国内各地的邮政速递的综合网络。这将最大限度的提高本行业生产力水平,促使中国邮政速递服务最短时间内适应通信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使信息化通信与实物传递相结合,从而实现邮政速递行业的信息化、电子化,最大范围的提高和改善中国邮政速递服务水平,满足当今社会对邮政速递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提高速递行业的国内市场竞争能力,为邮政未来提供多层次的速递业务发展创造机遇。生产作业子系统作为邮政速递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现将极大的降低速递邮件生产作业的工作复杂度,同时提高了物流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并减少了之前手工操作易出错并且效率低下的情况,实现了邮件分拣,开拆和封发环节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为客户所要求的掌握邮件整个处理过程的业务信息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其中,生产作业子系统:生产作业子系统分成终端和PDA两个部分。终端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邮政速递物流的工作人员进行接收邮件作业,包括对大型速递邮件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处理,如分拣方式选择、投递区选择、邮件封发后的交运,每天作业完成以后的班次结算操作等,还有对整个生产运行作业系统进行实时数据监控,假如出现生产故障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准确高效的完成生产作业,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对后台的业务量和工作量统计等管理功能。
........
2.2系统总体分析
南京速递物流信息系统是中国邮政为了促进邮政速递的邮件业务(包括函件、小包、包裹、EMS等)的发展、提高邮件内部开拆,分拣和封发旳生产作业处理效率、规范邮件信息自动化管理而建设的一个集中应用的,实时动态旳邮件信息化处理平台。系统建成后:1)实现邮件的内部集中自动化分拣、开拆以及封发等处理环节,实现邮件生产过程规范化,信息化,自动化;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实现邮件业务处理全过程信息共享,提高邮政速递整个邮件生产处理过程的工作效率。2)为客户查询邮件作业信息提供业务基础数据;可以为邮政集团内部其他系统提供方便的邮件、总包及路单的信息查询,提升邮政集团的工作效率,树立邮政集团产品的良好服务口碑。3)为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提供报表服务,为邮政速递以后的业务发展道路决策提供依据。
........
第三章物流信息系统及生产作业子系统架构设计......15
3.1建立信息系统的总体原则......15
3.2系统总体网络结构......15
3.3生产作业子系统软件结构......16
第四章物流信息系统的生产作业子系统实现......20
4.1系统简介......20
4.2系统开发环境......20
4.3系统接口设计......21
4.3.1接口设计原则......21
4.3.2系统接口设计......22
4.4数据库设计及实现......22
第五章生产作业子系统的重要流程和关键技术实现......57
5.1生产作业基础数据上传更新......57
5.2基础数据同步......59
5.3提高查询管理系统的效率......60
5.4数据库的选取......60
5.5系统生产库和查询数据库的数据同步......61
第五章生产作业子系统的重要流程和关键技术实现
5.1生产作业基础数据上传更新
邮政速递作业在邮件分拣封发过程中要进行站点与中心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来更新邮件处理信息,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效率,确保全国中心的数据与站点数据更新的及时准确性,从提高数据库存储效率的方面考虑,制定了以下方案:生产作业过程中,全国中心数据库与站点数据库数据的交换要以总包或路单为一个处理单元,如果总包的内件信息发生变化,或者路单的邮袋信息发生变化时,站点数据库当时只会修改相对应总包或路单的上传标志的字段暂时不会取消总包上传服务的调用,待生产作业后再统一进行更改过后的总包或者路单的重新上传。如果要删除整个总包或路单,应先查看该总包或者路单是否已经长传全国中心数据库,加入还没完全上传成功则不调用总包或路单的删除服务装置可以直接进行删除,如已经成功上传全国数据中心数据库则要调用总包或路单的删除服务进行总包或者路单的删除,相反如果上成功则站点数据库数据不会被清除。
..........
总结
当前,南京速递物流信息系统经过前期上线试运行之后,在南京正式投入运行。系统投入运行以后,生产运行情况基本良好,实现了邮政速递邮件生产作业与其他速递各节的综合信息化和自动化,实现了数据流的无缝对接,融合了整个速递物流邮件系统从接收、开拆、分拣、封发以及业务查询的整个环节。本课题主要是对邮政的物流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实现其中的生产作业子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中国邮政速递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背景、提出本论文的课题任务和研究意义和建设我国自动化,信息化的先进物流信息系统的迫切性;2.论述了系统业务的需求、系统的总体功能分析和要求,并根据分析理论设计了系统的功能结构与业务流程,3.论述了建立信息系统的总体原则,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网络结构,重点介绍了生产作业子系统的软件结构。4.介绍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接口的设计与原则,重点介绍了生产作业子系统空侧交运和平衡合拢两个生产模块。5.介绍了业务基础数据的上传更新和同步服务,以及数据库的选取,生产数据库和查询数据库的数据转换服务等。南京速递信息系统的顺利开发和设计离不幵这些关键的业务流程,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最后总结了本课题的研宄过程和研究成果,同时也根据目前的研宄成果对后续的研究分析工作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37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