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口头叙述中的庆阳剪纸民俗传承研究——以祁秀梅祖孙为例

发布时间:2016-04-28 11:05

第一章 庆阳剪纸民俗的文化语境及分布特征


庆阳剪纸在著名的传统民俗艺术“庆阳五绝”即剪纸、刺绣、道情、皮影和民歌中,占据首要地位。庆阳剪纸源远流长,遍布庆阳城乡各地,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内容复杂,在整体风格相似中又潜含着个体差异性,构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庆阳剪纸民俗。


第一节 庆阳剪纸的文化语境

以文化生存的环境来解释文化,展现文化与环境的互动性,将会对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的文化得到相对客观及准确的分析。在语言群体的风俗习惯、风俗环境中来研究文化,是文化语境理论的特点。庆阳剪纸的生发与传承,都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及悠久的人文历史密切相关。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陇东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泾河上游,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之所以有“盆地”之称,是因为它是陕甘宁三省区的交汇处,东倚子午岭,北靠羊圈山,西接六盘山,东、西、北三面隆起,中南部低缓。庆阳市地势南低北高,海拔在 885 米至 2089 米之间。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高原风貌雄浑独特。在庆阳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代代人生长繁衍,一代代人创造着人类珍贵的无形文化艺术财富。

西峰区是庆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腹地,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 1421 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形南北呈一扇形,以董志、彭原两乡镇为中心的董志塬,塬面完整,地势平坦,是全国最大的黄土高原区。平坦的地势早就这里的人们爽朗真诚、开朗豁达、与时俱进,连剪纸艺人对剪纸的情感述说都随着时代进步发生变化。不单单依靠“剪”,更多的是更快更精细的“刻”。西峰区的剪纸艺人几乎全部集中在市区的锦绣坊一条街,通过门面将自己的剪纸作品带向更多的地方,也将传统的庆阳剪纸带向了商业化的路途。

镇原县是传统庆阳剪纸活态形式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域。镇原县位于庆阳市西南部,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是陇东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境内山川塬兼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平均海拔 1500 米,最高点海拔 1767 米,最低点海拔 1011 米,相对高差 756 米。镇原县境内有蒲河、交口河、茹河、洪河 4 条较大的河流,5 条斜长源面。水源充沛的地方,人们感情也会更加丰富细腻,映射在剪纸上便是如同流水般的畅意通达。镇原县的剪纸艺人大多是靠“剪”,保持着传统的剪纸形式,将自己的生活情感、对万物的敬仰之情等通过手中的剪刀传递在纸上,表现为一幅幅动人的、内涵丰富的剪纸作品,传统剪纸艺术的手法、观念、思想在这里得以保存传承。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便是镇原县人,她的外孙女惠富君临摹着祁秀梅的剪纸风格,继承着祁秀梅的剪纸文化,创新着祁秀梅的剪纸思想,祖孙两代传承保护着庆阳民俗剪纸。

.........................


第二节 庆阳剪纸分布特征

庆阳剪纸扎根于庆阳一区七县,市区与县城并存、城市与农村共荣。庆阳民俗剪纸风格在大体上是相通的,剪纸民俗文化在各地又存在于特色环境之中,展示着其无限的魅力。夸张、变形、随性是庆阳剪纸带给世人的感受,正是由于她的失真、神似、不受拘束的表达赋予了庆阳剪纸活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步伐,庆阳剪纸走出陇东、走向全国、迈进国际,在新思想新时代的冲击下,部分地区的剪纸也融合了新元素,采纳其他省份优秀剪纸的技艺,将庆阳剪纸以新的方式表现。不论是古朴的传统剪纸,亦或是细腻的新时代剪纸,在庆阳都有其生存发展的土壤环境。

一、庆阳剪纸的普遍特征

剪纸是以一个简单的形式向世人展示出古老民族文化的遗存,庆阳剪纸更是有着先民的朴拙遗风。其题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饱含情趣,是劳动妇女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累积和习俗文化传承的结晶。夸张、变形、大胆而随性,是庆阳剪纸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不求真实,善于夸张;物件不求活灵活现,只讲简洁传神;体态不求四肢齐全,讲究随心达意,一切都不受自然形态的桎梏。

浓郁的地方风格是庆阳剪纸的特点,体现出了陇东地区的丰富民俗风情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庆阳剪纸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情感、观念、民俗和传统的真实反映,同时具有极强的形式美感,融创造性、表现性、装饰性和写意性为一体,是情感的自由抒写。剪纸纸张多用单色纸剪,随意装饰,为剪纸艺术中的大写意。在风格上继承了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表现为粗犷豪放、单纯明快、古拙朴质,大胆的夸张、自由的漫画在庆阳剪纸中被巧妙结合,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庆阳剪纸体现了古朴稚拙与抽象现代的完美统一。

庆阳剪纸艺人多是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 甚至一些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剪纸艺术大师”也识字不多, 她们的手艺是从上辈人那里学来的。她们模拟自然形态时从来不用任何技术纹样束缚自己,而是随心所欲地以大胆、变形、夸张的手法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一切,不受外界变化多端的政治气候和当时的市场价格所左右,这些剪纸艺人们有着质朴的态度立场, 有着淳厚真挚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她们也有着返璞归真的自然洁净心灵,任凭感情无意识的的流露、倾泻于一幅幅剪纸作品中。

........................


第二章 从口头叙述中观照祁秀梅祖孙剪纸人生变化


第一节 祁秀梅:在传统生活氛围中自发延续

“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②在民俗传承中,主体是由人来实施完成传承的动作,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民俗传承的基本保障。庆阳民俗剪纸成就了诸多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更是庆阳剪纸的代表,她从旧社会走到新时代,切身感受着周围人们对剪纸民俗从无所谓到积极保护的态度转变,自身也从农家妇女变成剪纸艺术大师,这是祁秀梅在熟悉的传统生活中对剪纸艺术的延续。

2013 年 11 月 8 日,基于项目需要及论文需要,专程赶往庆阳市镇原县拜访祁秀梅的外孙女惠富君女士,在她家中关于剪纸艺术与她进行了详细的面谈,惠富君详细的介绍了自己与外祖母间的生活点滴,同我们回忆从自己出生到外祖母去世的十几年的记忆,向我们展示了自己保存的祁秀梅剪纸作品并且以自己的剪纸理念对作品予以解读,现场又为我们展现了她精湛的剪纸技艺。在此之中了解到了祁秀梅以及她自己的人生背景、剪纸理念和祖孙俩关于剪纸传承的观念差异,这对本文的写作带来很多便处。

一、祁秀梅的人生背景

祁秀梅(1920~1990),镇原县已故“剪纸大师”,生前为中国剪纸学会会员。祁秀梅出生于镇原县临泾乡包庄村,包庄村位于临泾中国最大最完整的黄土高原板块——董志塬的一个分支——临泾塬边。包庄村依塬面坡,,半塬半山,多数人家依山穴居。孩提时因家境贫寒,未能接受教育,但自幼与剪纸和刺绣结缘。祁秀梅只有生前最后一年住在新盖的砖瓦房里,她的生命里,窑洞是长久的生活环境,是她剪纸艺术创作灵感的文化背景。她的生命里,窑洞是成长的摇篮,是终生的生活依托,窑洞文化是她剪纸艺术创作灵感之源。

口头叙述中的庆阳剪纸民俗传承研究——以祁秀梅祖孙为例

祁秀梅的剪纸构思新颖、造型美观、线条流畅,风格淳朴、浑厚,富含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祈盼,完全表达了庆阳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内涵理念。祁秀梅剪刀下的作品形象普遍具有神奇怪异的特点,夸张变形更是出乎常人想象。她剪纸技法娴熟,随心所欲,心到手到,出神入化,是可谓陇东大地上乃至整个华夏民族不可比拟的“神剪”,将庆阳剪纸大写意的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不愧为一位顶级民间剪纸艺术大师。

..........................


第二节 惠富君:在现代理念下自觉转向

人的思想观念与自身所处的周遭环境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环境造就人的品格。祁秀梅将自己的剪纸技艺、理念毫不保留的教授与外孙女惠富君,是剪纸文化传承发展的措施。但祁秀梅与惠富君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与生活方式,对于庆阳传统剪纸的感情,确实同样的炙热。在新时代生活的惠富君,将外祖母传于自己的手艺,融合于时代的潮流中,在现代理念下将剪纸艺术推向新的发展方向,因为她知道,要想让两代人都热爱的剪纸艺术在新环境中保存流传,就要适应新环境的规则。

一、惠富君的现代生活

祁秀梅的三个女儿都没有继承母亲的手艺,反而是外孙女惠富君,从六岁左右就跟着外祖母剪纸。惠富君从半岁的时候就由外祖母抚养,她的父亲由于祁没有儿子而成为倒插门女婿。谈及外祖母,惠富君有着述不完的感情。

从小看着外祖母剪纸,有时候半夜醒来还能看见外祖母在煤油灯下拿着剪刀创作。耳濡目染,惠富君从小便喜爱剪纸,但是外祖母不给她剪刀,怕她把自己唯一一把剪刀弄坏了,把自己搜集的不多的纸张剪坏了。但这并没有阻碍惠富君向外祖母学习剪纸,平日里细细盯着外祖母剪纸的手法,模仿她的线条、技法,待到外祖母去干农活时,便偷偷的拿着外祖母的剪刀剪纸。“我六岁的一天,奶奶(外祖母)病了,我立马拿起剪刀,找到妈妈在商店工作记账的废纸,完完整整的剪了一副作品,被妈妈拿到奶奶跟前,奶奶说这还剪得挺不错的”。自此,惠富君在外祖母有意识的教授下,开始了剪纸创作。

1989 年,13 岁惠富君跟随着外祖母从窑洞搬进了砖瓦房,那种黄土白纸红线条的儿时记忆,在惠富君的剪纸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她的风格趋向于外祖母那种大胆夸张的创作,饱满而又穿插多变的线条,但在新环境中她也有自己的特点。

惠富君出生于 1976 年,这个时代的女孩子普遍接受了教育。初中毕业后她进了职专学习,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毕业。随后进去机修厂工作,剪纸也只是她闲散时打发时间的手头活儿。1995 年,惠富君在政府支持下进入中央美院进修一年。但是当时的她还是有着工作的职业女性,进修一年回来后继续在机修厂工作,也没有充足时间专门剪纸。2000 年,原在机修厂工作的惠富君下岗了,这也成为她把剪纸当做事业来做的一个契机。

........................


第三章 人类学视野下祁秀梅祖孙剪纸代际模式变化分析.................. 33

第一节 以血缘为核心的剪纸传承关系分析 .......................... 33

第二节 代际传承中的地缘关系的新突破 ............................ 35

第三节 代际传承中的剪纸文化模式转型 ............................ 38

第四章 现代非遗保护中的代际传承问题思考............................ 41

第一节 不同代际剪纸模式差异性观念分析 .......................... 41

第二节 当下剪纸发展中商业化问题思考 ............................ 43


第四章 现代非遗保护中的代际传承问题思考


第一节 不同代际剪纸模式差异性观念分析

文化的载体是符号,符号又是以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为媒介的。符号活动的主体是人,各种文化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具体化。通过符号活动,人与文化就有机地联系起来。民间剪纸是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载体为剪纸作品,剪纸艺术大师以剪纸作品为载体,将剪纸民俗文化进行传承。

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祁秀梅,把民俗剪纸文化的动态性传播通过向惠富君的传授过程、结果以及时代的变迁得以实现。处在不同时期的祁、惠祖孙两代,生活环境不同,文化氛围不同,更不用说心理、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种变化,直接导致了文化传播中的行为模式改变。

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祁秀梅,对于文化,是无概念无意识状态的,她的生活只有“生活”,她的生活圈子最大也只有村子的范围。一个封闭的环境,剪纸不被认为是文化,仅仅是农村妇女必备的手头活儿。闲暇时,唱唱戏,唠唠嗑,剪剪纸,没有人对这一切有意识地去记录。剪纸民俗这样一种“活态”文化,在彼时也只能是口耳相传。在黄土高原的特定文化区域,固守着传统,剪纸文化并未有很大的进步。村民的信仰,村里的活动,有剪纸艺人就可以将所需供应。八十年代,讲学归来的祁秀梅深刻意识到剪纸对于整个社会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仅需要口耳相传,记录传承也是必不可少的。她对惠富君的传授,是她将剪纸文化进行传播的起步。环境氛围的改变,开放的吸取他人经验,文化工作者对于剪纸艺人创新指导的图样儿,都是惠富君真真实实体验到的。她的剪纸样儿,传统是祁秀梅的遗留,创新是新时代文化的积淀。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更使得惠富君的剪纸作品远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这是商业的收益,更是文化的收益。两代人以同一载体,不同主体的行为活动对剪纸民俗文化的传承,在自身物质环境、心理环境、行为环境的差异中源远流长。

.....................


结 语

关于庆阳剪纸,许多学者专家对其都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更有多种论文著作从纹样到信仰,从手法到内涵等方面进行研究,说明庆阳剪纸民俗这一活态的文化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它是在前进中的文化,是永放光彩的文化。

田野调查是研究民间文化动态传承关系的基本方法。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传承关系,不仅需要对所了解的事物有直观感受,同时需要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有真实的切身体验,在与受访者的谈话中整理传承关系结构,是研究民俗文化传承的基础必备。庆阳剪纸发生在民风淳朴、底蕴深厚的文化环境之中,酝酿在悠久绵长、厚重质朴的历史潮流之中,璀璨的民间剪纸艺术依托于传统历史文化、人文环境中,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与文化特质。

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的剪纸生涯中,将剪纸艺术带向全国,将剪纸文化的思想理念传达于下一辈,带动了以其外孙女惠富君为代表的一批后来者,成为传统剪纸艺术及文化的发展的重要推力。祁秀梅是剪纸文化业界一面光鲜的旗帜,她的剪纸作品,是一种文化,她的剪纸人生,也是一种文化,她自己本身,更是一种文化,她代表的,不仅是庆阳剪纸,更是全国剪纸民俗文化。剪纸民俗文化在代际间的传承中,艺术是一部分,人格是另一部分,而文化的传承,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祁秀梅与惠富君祖孙两代,成长背景不同,处世性格相异,但在剪纸艺术上却一脉相承,为庆阳剪纸的传承保护做了突出贡献。两代人,不关心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以内心丰富情感去诠释剪纸艺术,表达剪纸的内涵,升华剪纸的灵魂。

剪纸民俗文化的传承,是剪纸文化的延续,是在剪纸活动中继承者对传达者关于剪纸艺术所持有的价值理念的尊重、理解和接受。文化传承,是民众的生活实践,因此也实现了文化的共同感延续。新一代民间剪纸艺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现代民间剪纸艺人的文化自觉现象,继承者在接受和承袭传达者原有的朴素民俗观念同时,赋予传统剪纸以新的搞活开放和兼容并蓄的观念,发展地方文化经济和文化事业。现代社会的传承与社会环境,政府干预等有着各种联系。传承不是一个简单的有形物在代际之间传递的过程,而是涉及价值观等无形物的传达和共享过程,即传达者到继承者之间以传承物为媒介实现了代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2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