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执着忠贞,深沉悲怆

发布时间:2016-04-27 23:46

第一章 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及其《奥赛罗》的剧情梗概

第一节 威尔第的歌剧创作
威尔第(GiuseppeVerdi,1813——1901),意大利歌剧的集大成者,是 19 世纪歌剧复兴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威尔第于 1838 年开始他的歌剧创作生涯,并持续了 54 年,被誉为“意大利歌剧之王”。他一生创作了 26 部歌剧,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也将意大利的歌剧发展推向了顶峰。他的歌剧作品不仅体现社会性、现实性,也接受了戏剧特点,使之更具有丰富的连贯性。他的艺术风格奔放、直率、高雅,为 19 世纪以至其后的欧洲歌剧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1901年 1 月 27 日,88 岁的威尔第在米兰死于中风。 威尔第在不同时代的歌剧创作有着独特丰富的风格和特征,他的创作历程大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39 年,《奥贝托》作为他的第一部歌剧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并得到了观众和舆论很高的评价。1842 年 3 月 9 日,威尔第创作的歌剧《纳布科》,深入的表现了意大利民族主义情感,首演后大获成功,这使他名声大噪并跻身成为意大利一流作曲家队列;第二阶段:威尔第在五十年代开始了他的创作高峰期,歌剧《弄臣》、《游吟武士》、《茶花女》等七部歌剧的问世,不仅奠定了他歌剧大家的地位,也使他赢得了世界乐坛的广泛关注,从此成为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第三阶段:威尔第在歌剧创作的最后一个时期,创作数量急剧减少,代表作品有《阿依达》、悲剧性的《奥赛罗》和喜剧性的《福斯塔夫》。 
..........

第二节 歌剧《奥赛罗》的剧情梗概
威尔第晚期的代表作《奥赛罗》,是以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为脚本改编而成的一部四幕歌剧。在创作过程中,由于难度实在太大,又备受舆论关注的压力,威尔第甚至开始怀疑自身的能力,时常因随时迸发出的灵感而寝食难安。然而他始终坚定信念,稳定自身情绪,最终圆满完成了全剧创作。1887 年 2 月 5 日,《奥赛罗》在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首演。全世界的很多文化名流和一些政要与观众汇聚在一起,如痴如醉的沉浸在剧情中。当幕布徐徐落下,欢呼声、掌声宛如潮水般涌来,舞台被观众们捧上的无数鲜花填满,74 岁的威尔第和主演们被叫出台 19次之多,谢幕持续了整整十五分钟。 歌剧《奥赛罗》的剧情大意为:美丽善良的黛丝德蒙娜出身名门,与骁勇善战的将军奥赛罗结为夫妇。旗手亚戈不满奥赛罗提拔他的手下卡西欧,因此对他设计陷害。首先,他开始引诱卡西欧喝醉,并煽动奥赛罗处罚他,亚戈又故意劝说卡西欧求助于黛丝德梦娜。就当善良无知的黛丝德梦娜向自己丈夫求情之时,亚戈又挑唆奥赛罗说黛丝德梦娜与卡西欧有私情。奥赛罗相信了种种“证据”,怒火与自私掩盖了自己的内心,狠心的将黛丝德蒙娜杀死。亚戈的妻子艾米利亚是黛丝德蒙娜的侍女,不忍看到丈夫亚戈的种种恶行想向奥赛罗告发,却遭到了亚戈的残忍杀害。最终,奥赛罗在看到亚戈给帮凶的教唆函后,才明白妻子黛丝德梦娜是无辜的,也终于在强烈的悔恨与懊恼中结束了自己生命。 在这部歌剧中,戏剧意境动人心弦,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典型且富有生命力。尤其是女主人公黛丝德梦娜的艺术形象更是充满了戏剧冲突,值得后人更深层次的挖掘与研究。 
........

第二章 歌剧《奥赛罗》中黛丝德梦娜的音乐形象塑造

第一节 深沉悲怆的黛丝德梦娜 
一、 咏叹调《杨柳之歌》的音乐分析 
咏叹调《杨柳之歌》的旋律来自于意大利民间的古老民歌。充满忧伤的#f小调娓娓道出黛丝德梦娜心中的悲伤,其中旋律线条大多是从低音级进推向最高点后再级进下行结束的(如谱例 1-1 中的第 5 小节到第 8 小节)。威尔第通过间奏和宣叙调的插入将整曲分为五个部分,又通过不同色彩的曲式和声与伴奏织体的创作手法表达了其痛苦、恐惧却为了爱无惧生死的强烈感情。 

(一)匀称清晰的曲式和声 
例如,作品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见谱例 1-1),主题旋律有两次的呈示。第一次旋律呈现时力度较弱,第二次音乐结构几乎和第一次一样 ,只是运用重复再现的手法将其主题加深与升华。虽然同样是叙述性的语气,但在此处情绪应稍作加强处理。在谱例 1-1 的第 1 小节到第 3 小节,女主人公黛丝德梦娜以一句精短的宣叙调“fre tati,fra pocogungeo telo”与前段的抒情旋律形成鲜明对比,强烈的突出了主人公不安忐忑的心情。
..........

第二节 执着忠贞的黛丝德梦娜

咏叹调《圣母玛利亚》是紧接咏叹调《杨柳之歌》后的一首睡前祷告曲,作品饱含了信仰的力量但依然抵挡不住内心强烈的痛苦。接下来,我们依然从曲式和声和伴奏织体两方面来分析这首咏叹调《圣母玛利亚》。咏叹调《圣母玛利亚》的第一段是充满了宣叙调意味的同音反复,从谱例2-1 的第 1 小节到第 2 小节,作曲家通过重复 bA 大调的属音实现了黛丝德蒙娜念诵式的祷告,还通过节奏的变化模仿了主人公说话的断句和语气,因此,这种不断变化的节奏以及同音反复的创作手法,更加突出了女主人公此时虔诚平静的情绪,也为此后的情感爆发埋下伏笔。 第二段是从谱例 2-2 的第 1 小节到第 6 小节,此句旋律线条优美、柔和连贯,以级进音程为主,是女主人公黛丝德梦娜非常抒情的咏叹调。它作为整首歌曲的主体,情绪依然平稳进行,只是围绕主音有四度、五度的起伏。此段虽没有旋律上的大起大落和力度上的强烈对比,但仍能感受的到它暗藏着的痛苦、控诉、无助与绝望。这些复杂的情绪还是通过力度、调性、配器等方面得以表现的。整个咏叹调的力度分布是两头弱、中间强,这就决定了全曲最激动的时段在中间部分。在第 1 小节到第 6 小节中的两句祈祷是主题的呈示,力度较平均,情绪起伏不大,调性稳定在 bA 大调上。

执着忠贞,深沉悲怆

.......

第二章 歌剧《奥赛罗》中黛丝德梦娜的音乐形象塑造....... 3 
第一节 深沉悲怆的黛丝德梦娜 .... 3 
一、 咏叹调《杨柳之歌》的音乐分析 .......... 3 
二、咏叹调《杨柳之歌》的演唱处理 .... 7 
第二节 执着忠贞的黛丝德梦娜 .... 9 
一、咏叹调《圣母玛利亚》的音乐分析 ......... 9 
二、咏叹调《圣母玛利亚》的演唱处理 ........ 12 
第三章 从女主人公黛丝德梦娜看歌剧《奥赛罗》.......... 13 

第三章 从女主人公黛丝德梦娜看歌剧《奥赛罗》  

人物是戏剧的核心,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整部戏剧的重中之重。因此只有描画出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戏剧才会真正散发出震撼人心的生命力。歌剧《奥赛罗》中的女主人公黛丝德蒙娜深爱着丈夫奥赛罗,却最后为了这份爱惨遭不幸。对于这样一个有着浓重悲剧色彩的的角色,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的演绎就显得十分重要。因而想要精准的把握这个角色,就需要对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做非常细致的了解。接下来笔者就从女主人公黛丝德梦娜的性格特征入手,探究威尔第晚期的不朽名作——歌剧《奥赛罗》。 首先,女主人公黛丝德蒙娜有着美丽、纯洁的高贵气质,她不仅出身名门,并且貌美倾城,有众多的贵族男子追求她、迷恋她。因此在塑造这一角色时的姿态需要端庄, 优雅而大方,举手投足间应散发着贵族气质,不宜有过多的动作,也不能有过于夸张的表情。演唱时的音色不能尖亮刺耳,要柔和清澈并充满浓郁的抒情色彩。例如沉浸在爱情二重唱中的黛丝德梦娜,与丈夫奥赛罗互相依偎,这是整部歌剧从开始到目前唯一的一段充满柔情、令人倍感幸福的旋律。为了与女主人公黛丝德梦娜的入场相合,威尔第将乐队的音量和密度逐步减小,随后由大提琴慢慢独奏出柔和的上行音阶,之后引出大提琴的四重奏并将音乐转入降 G 大调,整体氛围柔和恬静、美好令人心驰神往。正是这种平稳的节奏和柔美的音色,绵延悠长的刻画出了黛丝德蒙娜优雅稳重、善良温柔的性格特点,使观众对其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女主人公这种高贵典雅的气质与之后惨遭不幸的结局,也为这首二重唱乃至整部歌剧的戏剧性冲突奠定了基础。(见谱例 3-1)  
.........

结语

在歌剧史上被誉为“戏剧大师”的威尔第,非常善于用旋律线条去刻画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歌剧《奥赛罗》中的女主人公黛丝德梦娜有着美丽纯洁、真诚善良和对爱情忠贞等一系列优秀的品质,这些独特的魅力使每个欣赏者都被她所折服。然而如此完美的女性却最终以悲剧收场,其原因就在于黛丝德梦娜并没有突破历史的局限性。虽然她为了得到爱情勇敢的挑战了传统的父权,但在之后却又甘愿屈从于夫权,折败给了自己所崇尚的爱情。古代社会里的男尊女卑,让多少女性在争取权利的道路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女性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成为了历代女权主义者的努力方向,这也引发了我们当代女性更加深入的思考。历史证明,威尔第的《奥赛罗》在歌剧舞台上被称之为经典并且经久不衰,剧中的女主人公黛丝德梦娜大大地丰富了歌剧舞台上女高音声部的人物形象,曾有众多著名歌唱家挑战过这个角色,经典唱段《杨柳之歌》和《圣母玛利亚》至今都仍是抒情女高音非常青睐的曲目。 笔者通过对两首咏叹调《杨柳之歌》和《圣母玛利亚》较为细致的研究,从作品的曲式结构、演唱技巧及人物心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较为全面到位的演绎作品,不仅要充分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特点,更要深度剖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及情感层次,并同时注意处理演唱时所需要的技巧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把握作品的剧情脉络,更为准确的诠释人物形象。这两首咏叹调所蕴含的丰富的研究价值,更是非常值得后人继续深入发掘的,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声乐演唱者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从而在舞台表演中较为精准的演绎,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9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