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汉学研究的平台——皇家亚洲文会北支会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6-04-16 10:38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的缘由和目的
中国近代是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发展处在新旧交替、西方先进图书馆思想和传统图书馆文化相互冲突和融汇的重要时期。皇家亚洲文会北支会图书馆下间称亚文会图书馆,全称为Library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Royal Asiatic Society,是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它在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的创办起初只是为了收集保存远东资料,它是由传教士创办的图书馆,为外侨服务,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图书馆学思想和管理理念,也是最早使用卡片目录的图书馆,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对亚文会图书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亚文会图书馆资料的整理,或者是探讨它在图书馆学西学东渐中的作用,对其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并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对其客观上促进了中学西渐和西方汉学的发展研究也很少论述。

本文力求在前人资料整理的前提下,试从西方汉学发展和近代图书馆史的大背景下来解读亚文会图书馆的图书馆活动,填补这方面亚文会图书馆研究的空白,期望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


第二节研究学术回顾
文献中关于西方传教±对中国图书馆的影响有以下几种主流观点;第一,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图书馆给近代图书馆的创办起了榜样模范作用。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图书馆是我国近代史上出现年代最早的新式图书馆,是中国人了解和观察西方近代图书馆的窗口之一。虽然传教士创办图书馆是为了传教,维护和发展他们的政治经济,但是从客观上将西方图书馆的理论、图书馆的管理和技术方法等带进了中国,从而推动了中国图书馆走向近代化。
第二,带来了西方近代图书馆建设的思想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新式图书馆无论在在图书收集、管理与利用等多个方面方面,都采用了西方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榜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图书馆界的传统思想及服务概念的变革与进化。
第三,带来了《化威十进分类法》和新式的管理方法。其中在中国最早采用卡片式目录的就是亚文会图书馆,1908年就编成了一套字典式的卡片目录,并附有杜威法分类索引。

第四,带来了公共、开放、共享的近代图书馆观念。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图书馆大都具备开放型的特点,这种公共、开放、共享的近代图书馆观念与我国古代藏书楼保守的藏而不用或藏而难用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第二章汉学书籍的宝库


第一节亚文会图书馆机构沿革
在皇家亚洲文会北支会成立之巧,1857年10月16日的开幕式上皇家亚洲文会北支会会长婢治支就进行了演说,详细的的叙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会的宗旨、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首先在演说中提到了对中国经书、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方面肯定,但是也提到了,当时正是英帝国扩大和发展的时期,有必要了解中国的博大且复杂的思想和系统的知识以便于"人们掌握真理,并将基督文明扩展到帝国境内最远的地方。"其次,他们认识到许多在华的外国官员常常因为语言不通的问题无法和中国官员交涉,忽视对汉语的学习是一大失误,对此,在演说提出了要对中国展开深入研究,不仅仅是地理调查、风土人情的调查,重点放在研究中国的哲学,及中国政府的组织机构、处事方式、司法制度、科举考试和外交政策。并且在演说中明确的指出要对中国的文献进行分类、统计和整理,而且要有存放图书和贬藏科学标本的房屋,任何有价值的汉语书籍和关于中国的外文著作都要收集,各种科学标本都要贴上标签,注明数量、种类、并科学放置。与此同时要编辑出版会编,刊登优秀的研究成果。再次,禅治文在演说中首次明确的提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把中国的生物、地理标本传向西方,同时把基督教传到中国的意愿。当时耶録会对中西文化交流主要是写一些零碎的见闻和报吿,亚文会首次明确的提出以科学方法来调查研巧中国,并将其研究成果传向世界。最后,亚文会狙织了多次演讲和讨论,内容涵盖了中国地理、历史、宗教、名俗、地质、气象、民族、动物、钱币、语言等学科的内容,初步打开了中国研巧的局面,1860年10月,亚文会理事会还决定成立了"汉语翻译出版委员会,负责用汉语出版历史、科技书籍。

20世纪的上海成为了一个文化发展中心,逐渐靠近学术中心。亚文会立足于上海也实现了从一个调查机构向国际学术机构转型,逐渐成为了国际汉学的发展先锋和远东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1910年后,亚文会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各种日常活动也有序的展开。亚文会图书馆也在此期间获得了一个平稳的发展期。

……


第二节藏书数量与藏书管理
在亚文会图书馆创办之初,亚文会图书馆的基础馆藏都来源于伟烈亚力的个人收藏,其中包含了718卷图书和小册子,以及亚文会原先的一些图书,其总数在1300卷左右。然而由于亚文会图书馆服务对象仅限于会员的狙织结构特性,而且藏书主要来源于会员与上海外侨的捐赠。除了捐赠以外,亚文会图书馆还通过与其他文化机构进行文献交换来获得藏书,还有少部分的作者本人和出版机构的赠送。总的来说,亚文会图书馆的藏书规模一直不大藏书总量大约只有16000册,其中"用欧洲各国文字写者15000册,中国文字写者1000册,内容多半是专述东方事情,特别是涉及宗教、语言、科学、艺术、史地者。"
而亚文会图书馆的馆藏也经过几次整理,编撰了几个时期的馆藏目录并出版了一些馆藏目录,如高第编著的1872、1881年版馆藏目录,夏德编著的1893年版的馆藏目录,艾斯克夫人编著的1910年、1921年版馆藏目录。

汉学研究的平台——皇家亚洲文会北支会图书馆


由《文会图书馆各类图书历年馆藏量》来看,从藏书总量上来说,初期由于经费短缺,能够购买的图书较少,藏书主要来源于为数不多的会员捐赠,一段的时间内,亚文会图书馆的藏书都是最初购买的伟烈亚力的那部分藏书为主体,并没有增购化么新的藏书。除了亚文会的财政状况紧张之外,还因为当时亚文会本身在上海并没有什么影响力,外侨们很多对中国的认识也十分有限,并不在意亚文会组织的文他活动,甚至有些人认为亚文会的许多活动是没有价值的。同时,不可否认亚文会主观上也有一定的原因,如活动安排考虑不周,许多活动都安排在外侨休闲娱乐的时间,导致参加文会活动的人员寥寥无几,从而亚文会的发展一再受挫。而且,亚文会早期并没有自己活动的场所,依靠租界场地开展活动,这笔开支己经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亚文会更是没有余力再添置更多的新书。

……


第三章汉学家的摇篮……………………2
第一节图书馆员中的汉学家……………30
第二节读者中的汉学家……………34
第四章汉学研究交流的桥梁……………43
第一节文献交流…………………………43

第二节机构交流…………………………45

……


第四章汉学研究交流的桥梁


第一节文献交流
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当时几乎重要的图书馆都有收录亚文会会刊,不仅如化在其他外国人聚居的地方如北京、杭州、福州、厦门、广州等地的图书馆也收录了亚文会的会刊。运些图书馆收藏了会刊,同时也是亚文会的机构为单位登记的会员,他们和亚文会图书馆的文献交流更是帮助亚文会图书资料的丰富,而亚文会图书馆的汉学藏书也帮助当时外国知识分子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为世界汉学提供了最新的汉学研究动态。

而与亚文会图书馆相对应的世界各地图书馆之间相互的文献资料交换传递,开始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相关资料,尤其是关于中国的研究文献,这样可以行之有效的充实亚文会图书馆,更方便会员对文献资料的需求。1885年围书馆管理员曾向世界的有关出版社、文化机构寄信索取出版物,但是20世界后文会在国外的逐渐声名鹊起,有关机构都主动与文会交换期刊及其出版物。据记录,1881年有66个,1886年有109个,1896年有128个,1915年有155个文化机构和亚文会交换了出版物。截止1915年,共有32个国家的204个机构曾与文会交换各自的出版物。亚文会本身的宗旨是调查研巧中国,但是借由图书馆对中国和远东文献的收集整理,使丰富的文献资料系统化,从而编撰了很多汉学研究的工具书和汇编材料。亚文会成为了当时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据点,许多没学家和汉学爱好者都通过亚文研究会图书馆的资料进行自身的汉学研究。不仅如此,作为汉学研究机构,亚文会图书馆更是通过与其他中外文化机构的互动,把前沿的没学研究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得外国研巧者更加了解中国,从而中学西渐。

……

结论


汉学文化交流的桥梁。19世纪亚文会居于汉学研究的前沿,亚文会会刊也是重要的汉学期刊。当时在华的汉学家的紋学水平是远高于在留居欧美各国的汉学家的。他们的汉学作品即使没有在华最后完成也是在华期间完成了最初步的实地调查和文献收集的。亚文会图书馆拥有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对馆藏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理编辑馆藏目录和期刊索引是汉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同时会刊上也刊登了当时学术前沿的汉学研究成果,更有一些颇有价值的学术综述,如赖德烈的《西方学者中国历史研究综述》、苏阿德的《中国北部哺乳动物研究境况》、罗炳吉的《中国法律研究文献介绍》、盖乐的《东北亚研究的汉语文献》、来会理的《近十年之中国文学》等等。亚文会图书馆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文献和在汉学学术资源帮助创建了许多汉学机构,其中亚文会会员还帮助西方的汉学机构搜集中文藏书如劳费通过多次到中国考察,帮助芝加哥各学术机构搜集重要的中文图书,"为纽贝里图书馆搜集21403册的古典文学和历史的书籍,为约翰克里拉图书馆捜集12819册的社会和科学的图书,为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捜集了数千册的考古和人类学书籍。"不仅如此,亚文会图书馆还通过图书捐赠和其他图书馆对亚文会会刊的收藏进行与其他的汉学机构进行文献交流和馆际互借的活动。由此,亚文会图书馆作为当时举足轻重的汉学机构,成为了联结其他汉学结构之间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8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8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7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