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新常态下中国铜资源供需前景分析与预测

发布时间:2016-04-16 10:33

第 1 章  绪  论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全球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一方面,尽管发达国家已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但矿产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需求依然十分强劲。另一方面,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崛起更是有效拉动和提升了全球矿产资源的需求。尽管 2008 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矿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但这仅仅是矿业发展中一个“短暂的停顿”。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本质并未改变,矿产资源需求的增速尽管放缓,但需求总量仍然巨大。 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家提出的“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必将开启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新热潮。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来看,无论是从国内需求或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基建投资支出不足,普遍呈现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在人均 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铁路里程等指标均远低于我国,亚洲和非洲的沿线国家较中国分别有 10%和 20%的城镇化提升空间。从国内来看,西北部各省区铁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国均排在后面,新疆、青海、甘肃在倒数 5 位之中,宁夏、陕西居于中后段水平,为实现“一带一路”各国间的基建对接,中国西北部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网络等基建领域投资也很有空间。
.......


第 2 章  相关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2.1  系统动力学及其相关理论

从国内系统动力学的应用来看,主要集中在区域和城市规划,企业、产业、科技管理、生态环保、海洋经济和国家发展等领域。21 世纪以来,该方法也逐渐被引入到不可再生能源的供需预测中(李明玉,2008;李连德,2009)。例如,李连德(2009)系统研究世界及中国能源发展的现状,运用系统动力学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对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进行了模拟分析,对中国能源供需及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模拟分析,为制定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了依据。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能源领域,对于固体矿产资源领域,则少有涉足。

2.2  矿产资源需求相关理论

前人研究表明,与工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能够满足一定消费规律的大多仅限于能源与大宗矿产资源,如煤、石油、钢铁、水泥、铜、铝等矿种。这一矿产资源需求理论,是以人均 PPP(购买力评价)作为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发展阶段的对比基础,描述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矿种、不同消费需求强度规律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人均资源消费量与人均 GDP 的 S 形规律,单位 GDP 消费量(即消费强度)与人均 GDP 之间的倒 U 形规律、消费弹性系数变化规律以及资源消费的波次递进规律(王安建等,2010)。这里主要介绍本次研究要用到的 S 形消费规律和倒 U 形消费规律。

第 3 章  中国铜矿资源及供需现状 .................... 24 
3.1  铜矿资源概况 ............................. 24
 3.2  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 33 
3.3  铜产品的贸易与价格 ................ 42 
第 4 章  中国未来铜资源需求预测 .............. 46 
4.1 ARIMA 模型预测 ............................ 47 
4.2 基于 S 形曲线的线性回归预测 ................ 53 
4.3 基于分解法的铜消费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 57 
4.4  部门消费定性判断 ................................ 74 
4.5  预测评价与结果分析 ..................... 77 
第 5 章  中国铜资源可供性分析 ..................... 80 
5.1  国内矿山铜可供性分析 .................. 80 
5.2 铜的二次资源供应能力分析 ........................ 97 
5.3 未查明潜在资源供应能力分析 102 
5.4  我国境外铜资源可获得性分析 ............................. 103 
5.5 结果分析 ................ 106 

第 5 章  中国铜资源可供性分析


5.1  国内矿山铜可供性分析

截止 2012 年年底,全国铜矿资源已利用矿区 1063 个,占用铜储量 841.18万吨,占用铜资源量 2538.53 万吨,分别占全国铜矿资源总储量和资源量的 80.76%和 52.11%;未利用矿区 819 个,,占用储量 199.32 万吨,占用资源量 2994.06 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 20.55%和 47.51%。规划利用矿区 605 个,占用储量 198.54 万吨,占用资源量 2547.11 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 19.06%和 40.41%;对于我国铜的最终可采储量,由于没有较为权威的数据发布,因此,本次研究拟作以下估算。根据 2012 年全国最新一轮潜力评价结果,全国 2000 米以浅的铜的未查明资源量总计为 30684 万吨,当年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为 11803.8 万吨,因此我国铜的总资源量约为 42488 万吨。由于铜的总资源量并不等于最终可采储量,真正能够开采出来被人们利用的仅占一小部分。这里面包括开采条件、开采回收技术、采选冶损失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因此,本次研究设定了高、中、低三种情景,估算铜资源的最终可采储量。

5.2 铜的二次资源供应能力分析

随着我国铜消费量的快速增加,国内废杂铜的积蓄量不断扩大,按铜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 15 年,到 2020 年可以回收利用的废杂铜金属量可达到或接近 300万吨,到 2030 年可以回收利用的废杂铜金属量达到 400 万吨左右,对缓解国内铜供需矛盾起到重要作用。根据我国再生铜资源的积蓄量,参照美国及世界的再生铜供应情况,经对专家预测意见综合平衡后,2015 年-2030 年我国再生铜供应量预测数见下表(表 5-11)。

新常态下中国铜资源供需前景分析与预测

........


第 6 章  结论与建议 


以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情景假设为基础,采用了包括向量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基于消费分解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等多种方法或方法组合,对中国2030 年前的铜资源需求进行了综合预测与分析判断,得出了 2015 年、2020 年、2025 年和 2030 年中国铜资源需求预测的参考值,分别为 1060 万吨、1170 万吨、1610 万吨、1389 万吨。可以看出,从 2015~2030 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铜资源的需求增速在 2015-2020 年间是明显放缓的,随着中国经济逐步适应新常态,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完成后,2020~2025 年,铜资源需求增速会有所上升,在 2025 年前后达到约 1600 万吨的高位,之后需求总量会逐渐降下来,至 2030 年可能降至 1400 万吨以下(表 6-1)。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a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