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16 14:41

第一章  “骏马奖”的设立与发展


第一节  设立“骏马奖”的背景因素


一、设立“骏马奖”的政治因素

(一)政治的需要和时代的召唤

少数民族是中国人民的一部分,由共产党领导的党政需要各民族各基层的支持,要从意识形态中潜移默化的感染人民大众,就不能忽视自古以来就受重视的中国文化的作用,文学是文化的一个中间力量,文学影响着每一个人,因此要从文学创作方面来规训各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这个奖项的设置一方面是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鼓励支持,另一方面是对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文学的一种无形的规训。

我国各少数民族经历了中国艰难痛苦的蜕变之后,也饱尝了各种生存的困境和艰辛。文革结束后,被压迫的少数民族也逐渐过上了安稳的生活。随着一切文化教育的复苏,少数民族文学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而中央政府也急需对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促其发展,从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评奖标准就能看出,政治意识形态的推广,也是对少数民族意识形态、文化的隐性同化。

在建国初期因中央政治意识形态的强化而使得少数民族作品的政治色彩非常鲜明,直至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坛创作逐渐自由,但也只是内容和形式上的自由。

(二)文艺方针的引导和规范

1942 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奠定了 20 世纪中国文学“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理论基础。党和政府的文艺基本方针就是“政治标准第一”,其首先出现在解放区的文艺奖励标准中,其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文艺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对文学艺术的奖励和处罚早在延安时期就有了雏形。毛主席不但研究兵法,提出“枪杆子底下出政权”,而且非常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和规范,从延安文艺座谈会要求作家们要对革命战争的积极书写就可以看出,意识形态是领导革命战士和人民群众思想的重要因素。不但要抓“枪杆子”,也好抓好“笔杆子”,文艺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设立不仅是政治的需要、时代的召唤,更是党和政府对全国各民族意识形态的引导和规范,从各类奖项的指导思想和评选标准就能看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则;“思想性艺术性统一”标准;几乎无例外地标现于各级各地的文学评奖方案的开篇首要位置,这也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奖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特色。中国作协领导下的少数民族骏马奖,带有浓厚的政治和制度色彩,既要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激励和奖励,又要对其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和规范;既要提倡多样化原则,又要求思想性艺术性统一,使其限定在一定空间内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因此,对于少数民族来说,骏马奖的设立既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的鼓励,又是对少数民族文学思想领域的限制。

...........................


第二节 “骏马奖”的历史与发展

一、“骏马奖”演变历史

1981 年 12 月,“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在北京创立,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主办,定为三年一届,包括专门为民族类电影设立的奖项——“腾龙奖”。1994 年,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颁奖大会上,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乌兰夫题写了“骏马奖”三字,正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的新名称,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从此得名。1997 年,将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统归为“骏马奖”。

进入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从沉寂逐步走向繁荣。“骏马奖”自 1981 年创立至今已经连续评选了十届,共评出获奖作品 719 部(篇),其中小说 269 部,诗歌 189 部(篇)。呈现了中华各民族文学交流互补、共同繁荣的盛世景象。这一奖项的设立,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优秀民族文学作品的生产。“骏马奖”的设立,给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并对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工作起到了鼓励和促进作用,同时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

进入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从沉寂逐步走向繁荣。“骏马奖”自 1981 年创立至今已经连续评选了十届,共评出获奖作品 719 部(篇),其中小说 269 部,诗歌 189 部(篇)。呈现了中华各民族文学交流互补、共同繁荣的盛世景象。这一奖项的设立,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优秀民族文学作品的生产。“骏马奖”的设立,给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并对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工作起到了鼓励和促进作用,同时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

二、“骏马奖”的发展与创新

1981 年,第一届“骏马奖”的举办非常成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高度重视,评奖活动中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家作品,获奖少数民族作家有回族作家张承志的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孙建忠的中篇小说《甜甜的刺莓》、短篇小说《留在记忆里的故事》;乌热尔图的短篇小说《瞧啊,那片绿叶》;玛拉沁夫的《祖国啊!母亲》;沙叶欣的剧本《陈毅市长》等。其中有些获奖作家在以后的各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活动中也多次获奖,成为少数民族作家的中流砥柱。

.......................


第二章  历届“骏马奖”概览


自 1981 年至 2014 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连续评选了 10 届。总共评选出 719 部获奖作品(包括 24 部荣誉奖作品),其中小说 269 部,诗歌 189部。这些获奖作品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民俗色彩,并且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内容集中展现了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以及我国文学审美机制的不断成长和变化。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研究


第一节   80 年代文学“骏马奖”

80 年代文学“骏马奖”主要是指第一届至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80 年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主题主要倾向于写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困境和斗争,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少数民族文学又有了新的生机,少数民族作家大都以写实的手法书写了各民族自己的生活和斗争。

一、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第一届文学“骏马奖”评奖范围是 1976—1980 年间在中国内地发表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并且第一届评选的获奖作品数量是历届获奖作品最多的一届,此次总共评选出获奖作品 140 部(包括荣誉奖 11 部)。获奖种类也是非常丰富的,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长诗、短诗、散文、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电影文学和剧本。但是,相较之后几届的奖项评选,首届评奖没有设评选翻译奖。首届“骏马奖”获奖小说 44 部(包括荣誉奖),获奖诗歌 59 部。

第一届获奖作品主要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回归与艺术创新的探索。获奖作家经历了国家的痛苦蜕变和惨痛磨难,深厚的生活积淀和丰富的经历,使他们的作品感情真挚,内容充实,沉郁深厚,人物形象鲜明,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由于时代的原因,作家对革命战争先烈的缅怀以及对战争带来的悲痛之情,都真实的表达在作品中,并体现出对新中国成立的渴望和希冀。例如:

197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敖德斯尔和他的夫人斯琴高娃合著的长篇小说《骑兵之歌》,这部小说在更深广的规模上反映了作者熟悉的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血与火的斗争年代,集中刻画了在斗争风浪中的蒙古族人民特别是英雄战士的形象。小说无论从概括的斗争生活面的广阔,描写人物的众多及其关系的复杂等,都表明作家认识、提炼生活并通过小说形式给予艺术再现能力的进步和提高,因此,对于敖德斯尔创作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


第二节   90 年代文学“骏马奖”

90 年代相继评选了第五届、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90 年代获奖文学作品大都还是体现少数民族的鲜为人知的美好故事,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艺术水平有所提高,并且少数民族作家母语创作也有所增加。

一 、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范围是 1991—1993 年间在中国内地发表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总共评选出获奖作品 63 部。相较前四届获奖作品明显减少,主要有长篇小说、小说集、诗集、散文集、评论集、报告文学集、儿童文学集、翻译奖。其中获奖小说 26 部,获奖诗歌 16 部。

藏族青年女作家央珍的第一部长篇力作《无性别的神》。小说对央吉卓玛的善良心灵进行描写,并通过央吉卓玛的美丽的眼睛展现了 20 纪初中叶真实的西藏嘎厦政府、贵族家庭及寺院的黑暗勾结和腐朽管辖政府,再现了西藏民族地区一个历史巨变的时代风貌。小说塑造了西藏的官员、贵族、僧侣、尼姑等不同阶层的人物艺术形象,精细地展现了藏族社会上层的民族管理制度、生活风俗、服饰饮食等方面,具有独特而璀璨的藏民族的文化魅力。《无性别的神》是近年西藏题材小说中的良品佳作,它被称为是一部西藏的《红楼梦》。

白族作家张长的长篇小说《太阳树》以写一块玉石的出土和雕琢为导线,写历史时代变迁中的一段美丽感人的爱情故事,小说充满了一种佛教的气息和宿命的轮回,就想一个真实的梦境中,朦胧又清晰的薄纱后一个神通广大的仙人早就得知了你的来生今世,并为你让你慢慢走完自己的美妙人生。作品充满了宗教和神秘色彩,那个曼妙的感觉让读者回味无穷。

二、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第六届文学“骏马奖”评奖范围是 1994—1998 年间在中国内地发表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总共评选出获奖作品 63 部。设有特别奖、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儿童文学集、理论集、翻译奖。其中获奖小说 22 部,获奖诗歌 14 部。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最高级别的奖励,第一至五届骏马奖颁奖活动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六届颁奖活动首次移师昆明,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影响范围,也是由于云南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少数民族最多、并且云南少数民族作家历次在该项评奖中获奖最多、创作实力较强,较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学评奖活动的社会意义。

............................


第三章  文学评奖制度视野下的“骏马奖”………………27

第一节  文学评奖制度对“骏马奖”的影响…………………27

第二节  文学制度下“骏马奖”获奖作品特征………………29

第三节  文学制度影响下的获奖作家身份问题……………………32

第四章“骏马奖”对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影响………………37

第一节  “骏马奖”引领下的少数民族文学………………………37

第二节  获奖作家作品对少数民族的影响……………………42

第三节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成就……………………46


第四章 “骏马奖”对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骏马奖”引领下的少数民族文学

一、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生存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中国经济形态的巨大变革对中国社会结构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产生了文学艺术的变革。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态和文学生态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不论其经济还是文学,都处于“多元一体”格局中,都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区与牧业区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党的十四大后,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民族地区城市、农村和牧区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加了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给予了特殊政策,给民族地区经济攀升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活力,使民族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民族文学的空前繁荣,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的。

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力量逐渐确立了在社会生活里的中心位置,经济效益在许多方面取代意识形态成为社会度量的中心和标准。随着意识形态支配作用的减弱,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也被挤到社会的边缘,文学处于边缘,民族文学处于边缘的边缘。地理位置上的边缘性,社会生活中的边缘性,文学格局里的边缘性,是民族文学的现实处境。面对这种处境,少数民族作家不能不考虑何去何从。

同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一样,民族文学的边缘化、商品化、世俗化倾向已经程度不同地显现。问题的关键是民族文学自身如何在边缘化中保持与中心对话,在商品中保持文学本性,在世俗化中保持高雅品格。当然,做到这些,也需要社会为民族文学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一个包括许多环节的系统工程。从出版环节看,当前民族文学的出版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在出版界自身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北京、西北和西南地区、东北三省等各地相关出版社,都出版了大量民族文学作品,在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学事业方面做出了宝贵贡献。

.........................


结语

通过对前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研究论述,使我们初步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有所了解,在“骏马奖”曲折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未涉足的领域需要我们研究。少数民族“骏马奖”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儿童文学奖也是相辅相成的,文学“骏马奖”获奖的长篇小说有的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可见少数民族文学在不断进步,文学艺术水平也在不断上升。少数民族文学正处于茁壮成长阶段,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肥沃的土壤,使其慢慢走向成熟。

中国作协大力支持少数民族作家用母语创作,希望有更多的少数民族母语创作,也可看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很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是就现在来看,在汉文化的广泛推广和影响下,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逐渐消失,这是最令人惋惜的事情。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文化遗产,我们都有责任保护它。所以,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这种民族文化继续延续下去。

 现在,少数民族文学虽然也逐渐受到各界关注,但还是不够广泛,从研究资料来看,研究各个民族文学的较多,但是很少有人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角度进行研究,可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在学术领域并不太被人熟知,这是一个需要过渡的过程,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发展。

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机构自身也在不断完善调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政治的需要,,评奖的指导思想、评奖范围以及评奖时间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希望“骏马奖”在以后的发展中能够不断完善自身评奖制度,并评出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f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