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廷芳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刘廷芳的文学成就
第一节诗歌创作及翻译
诗歌的发生和发展一直都牵动着新文学的前进,在中国文学变革的四种文体中,诗歌的变化也是最为彻底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诗歌的密切关系,诗歌的变革即意味着整个文学的变革,包括文学观念、文学形式和文学思维的改变,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正是抓住了送一点,以新诗的创作作为其突破口。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文学变革,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新诗创作,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刘廷芳不仅积极参与新诗创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中国新诗坛上占据一席之地,还从基督徒的角度积极翻译和创作圣诗,成为中国新诗坛上的一株奇跑。
一、刘廷芳的新诗创作
刘廷芳的诗歌在内容上往重表达真情实感和人生感悟,形式上短小整齐,呈现出自然清新的特点,整体上接近冰也、宗白华等人的小诗派风格。翻开《繁星》、《春水》、《流云小诗》等诗集可以发现,刘廷芳的新诗与之在风格上的一致化句式的短小整齐自然不必多说,主要是在精神内容上的一致性。它们都比较注重在描写自然界的事物中表达自己内也的某种情感或瞬间的哲思,清秀含蓄,有一种清新之美。小诗的发端是受到印度泰戈尔的短诗及日本的俳句影响,同时吸收了我国古代的绝句和诗词小令的精华,周作人把小诗界定为"现今流行的一行至四行的新诗","第一条件是须表现实感",其次"最重含蓄",因为句式的短小,所以用字用句都非常经济。小诗作为20年代初期新诗的一个重要支系,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几乎波及了整个新诗界,除了冰必、宗白华之外,俞平伯、康白情、湖畔派诗人乃至朱自清、王统照、叶圣陶等都写过小诗。刘廷芳的《山雨》等诗歌是新诗创作的勇敢尝试,也是中国新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二节文学翻译
刘廷芳在翻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他最早将叙利亚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介绍给中国读者。纪伯伦是20世纪杰出的诗人,作为当时最优秀的英语作家之一,是阿拉伯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峡。他以阿拉伯语和英语写下多种杰出的小说、寓言、散文诗等,几乎与印度最伟大的诗人泰戈尔齐名,他们的作品被欧美认为是东方最美妙的声音,一同被称为"站在东西文化娇梁上的两位巨人"。刘廷芳最初翻译纪伯伦的散文诗《疯人》先在《真理与生命》连载,于1929年12月由北新书局结集出版,收录纪伯伦的寓言、散文诗35篇,是"风满楼丛书"第一种,送本书是纪伯伦从阿拉伯语写作转入英语写作的第一作品,送也是中国出版的第一本纪伯伦作品。随后刘廷芳又翻译了纪伯伦的《前驱者》,开始也是在《真理与生命》连载,后自费出版,列为"风满楼丛书"第六种,由北平王府井大街立达书局代售,只印了一百多本,颇为少见。而后《真理与生命》月刊又连载了刘廷芳协同女儿刘俪恩一同翻译纪伯伦的散文诗《人之子》,《人之子》是根据当时人的记述,拟想耶穌的生涯,特别是从生后到开始传道以前的的一段,原本写得有声有色,译笔也是清丽可诵。
此外,刘廷芳还翻译了比利时文豪梅特林克1910年的兰幕剧《抹苔莉的玛丽》中的第一幕《耶穌与淫妇》,发表于《文学》期刊的1934年第2卷第3期。梅特林克于19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时的颁奖词说到:"他剧本的创造既富幻想又多诗人高尚的理想,有的时候,在神仙戏剧的形式之下,隐隐地显示出来人生的灵感,并且神秘的感动读者的情绪与想象",《耶穌与淫妇》较为符合颁奖词的说法。《耶稣与淫妇》共分为四场,主要描写耶穌如何传道、治病,既挺救人的灵魂,也捶救人的生命,内容上多取自《圣经》。
.......................
第二章刘廷芳与五四思潮的关系
刘廷芳积极投身于新文学之中,有着丰富的文学活动,他于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参加文研会的诗歌组和杂文组,入会号数是36成为文研会早期的会员之一,与多名新文学人士有文学交游。
第一节"人"的文学的补充:福音人道主义
五四新文学在形式上反对古文而提出使用白话文,在内容上为反对封建"孔教道德"思想而提出"人的文学",正所谓"文学是人学",人道主义成为五四主潮的核心思想。所谓"人的文学"就是要重视解决"人生的诸问题"。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在题材上普通的文体,记普通的思想与事实",不去描写"英雄豪杰的事业和才子佳人的幸福",只描写"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从态度上来说就是自认为是"人类中的一个单体","只想表达我的真意实感"。《新文学的要求》@从文学的功能来讨论"人的文学",文艺与人生的关系是"著者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他对于人生的情思,使读者能得艺术的享受与人生的解释",所人的文学"就是"人生的文学",也就是"人类的文学"。
总之,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是受到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是一种理性人道主义,其根源是要求人从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和权利。五四的人道主义大致表现为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反对封建思想的束缚,特别重视妇女、儿童和底层人民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和权利,在文学上表现为力求解决人生的诸问题。
刘廷芳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思想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我们知道,基督教是一个重视"人"的宗教,个人有绝对神圣的价值,基督教重视解决人生出路,注重个人的灵修、人性的完善发展等,并关注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如儿童、青年、教育、婚姻、妇女等问题,并主张用平等博爱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刘廷芳也系国家和民众,以其充满基督之爱的也灵为多难的国家和民众祈祷,重视个人,宣传爱的教育,关注民众个人灵修的提高,并为解决其人生问题而努力,充分体现了其人道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
.........................
第二节"爱国"文学的巧展:基督教救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就是爱国、救国。面对贫穷落后、处于水深火热的祖国,如何为其寻找出路成为每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日思夜想的问题,他们主动肩负起责任、各处奔波,为国家民族寻找出路。他们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峡,以理性的精神强烈批判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德,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希图建立起和西方社会一样的民主制度,从而达到救国目的。具体到每一位知识分子,他们纷纷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发散思维不放过任何救国的思路和方法,从自己的经历和学识出发,走上了不同的救国道路,有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有胡适主张教育救国的"实验主义",有梁启超、张东巧主开发实业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还有陈独秀、李大判的"马克思主文"等。
刘廷芳也不例外,早在美国留学时期,他就关注国内发生的大事,中国当时产生了关于宣教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讨论,送是一个与刘廷芳息息相关的话题,但是他却从爱国的角度考虑,成为少数主张放弃和退让的人,他说:"中华民国我基督教之民国。我基督徒之民国也。得之匪易。爱之宜珍。际此民国从事建筑之秋。无论何种问题。看辈基督徒。皆宜平也讨论。以民国大局及前途之安危为前提。不可有毫厘私见。慘杂其间。当天下以吾基督徒之公正。能造民国且能保民国也。……何牺牲小数教牧之公权。以消患于未形乎。"在回国之后,刘廷芳更是把这种爱国情怀都倾注在他所从事的事业当中,在其文章中多次宣传其爱国思想,发表爱国救国的言论,还积极寻求救国途径,投身于教会本色化的努力中,其努力的目标就是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教会,并期待通过基督教来达到救国的目的,这是一个基督徒希冀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寻求的救国道路。
....................
第三章基督教新文化运动................30
第一节与新文学人士的文学交游.............30
第二节对新文化运动的热忱欢迎..............33
第三节基督教新文化运动............36
第三章基督教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与新文学人士的文学交游
刘廷芳写信给中国知识界请周作人、张东苏、高一涵、胡适和钱玄同等人写文表示对于基督教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么间并非完全没有交集,张东苏的回复更是"友人刘廷芳君"相呼,可见他们关系的不一般。刘廷芳作为文研会的成员,同时多年作为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的教授,与许多新文学人±成为同人和同事,例如周作人被邀请到燕京大学演讲,郭绍虞在燕大国文系任教,与许地山一起主编《真理与生命》,此外,他主编了大量的杂志期刊,冰必、许地山和陈梦家等人也经常为其供稿。他在《悼念志摩》中提到,他与徐志摩交谈时谈到很多旧交,有"适之,仲述,启明,半农,冰也,叔华,通伯,从文诸人共十几位,这些朋友,有的是我从前留美做学生时代的老同学,有的是我返国后北大的同事,有的是燕京授课时的同学,有的是文字之交",由此也能看到刘廷芳与新文学人±的广泛交游,可惜的是,由于资料的缺乏,没有找到更多更具体的交游细节。在这里具体论述的是他与冰心、胡适和徐志摩的文学交游。
......................
结论
以刘廷芳为代表聚集在燕京大学的一批基督徒知识分子,他们忧国忧民,热爱文学,积极响应中国新思潮,与新文化人±其同参与中国新文学的构建,见证其发生和发展。本论文以刘廷芳为例,梳理了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思想lil及活跃的文学活动。刘廷芳的经历其实是上世纪前半叶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的写照,他热也爱国、学贯中西、思想进步,致力于发展基督教的的文字事业,写诗作文、编辑杂志期刊,宣扬新文化运动、努力融入新文学,是新文学的一份子,其努力的成果也是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刘廷芳的这些成就与他今天在文学史的知名度和地位却是极不相称的,朱维之在刘廷芳刚去世时悼念他的文章中总结其成就时说到:"就文学方面说,他是个热情的诗人,出过几本诗集,还译过几种世界名著,将来文学史上,该有他的芳名",从本论文的梳理来看,刘廷芳不仅仅只是出了几本诗集,翻译了几种世界名著而已,他对新文学的积极参与,他对新文化运动的大力支持和响应,这些都是他对中国新文学不可抹杀的影响和贡献。然而,在今天看来,朱维之的这句话却早已经落空了,不仅如此,甚至在同辈中听过其人的也微乎其微了。所以本论文重新进入历史现场,寻找并梳理刘廷芳的文学成就,有着丰富文学史和扩充文学史的作用,也借此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关注那些对新文学有所贡献而又被历史尘封的知识分子。还有一点,就是借此引起更多的人对于文学史的反思。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37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