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果壳网转基因议题的传播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6-04-13 10:29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转基因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自那时起,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从转基因技术的科学伦理到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风险。90年代,国外有科学家公开发表论文认为转基因作物或食品存在危害,曾引发杜会恐慌。直到该国政府部门通过媒体发布认定论文结论并无科学依据的调查结果,舆论风波才渐渐平息。

转基因技术在中国实现应用和商业化种植的案例是转基因抗虫棉。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棉花遭遇棉铃虫灾害,几乎面临绝种危险,给棉农和国家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此时,转基因抗虫棉得以通过批准进行商业化种桂,使得我国至今仍有棉花及棉制品的自产与出口。那时的"转基因"一词并不为人所熟知,也未引发热烈的舆论争议。

如今,几十年过去,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舆论所反映出的转基因争议正越来越引人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公众对转基因的态度并未随时间的累积而有多少转变。可以说,转基因议题所反映的困境恰恰体现了科学向社会不断互动渗透过程中隐含的科学传播的时代困境。在送种情形下,成立于2010年的果壳网异军突起,凝聚了一大批科学爱好者,在网络时代,依托数字化渠道进行有关的科学传播活动,亦自建站來便逐年涉及转基因议题,在几次与转基因议题有关的舆论争议中,果壳网都投入了较多关注,并以开放平台及时接受受众反馈,在虚拟网络科学社区中,增强公众对转基因议题的参与度,并同时提供一定量的科学内容供受众参阅。

.......................


1.2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科学传播研究的理论渊源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综述目前对果壳网进行的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阐述有关转基因议题的研究指向,及前人研究对本文的后示。

1.2.1文献综述

(1)科学传播

科学传播活动古己有之,初刊于明崇祝十年的《天工开物》被视为中国古代一部传播科学技术的著作。而在古代西方历史上,人们所熟知的科学家亦从早期就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着科学传播的工作。

目前,国内外对于科学传播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层面。对科学传播进行阶段划分,或者对科学传播现状模型优缺点进行探讨。刘华杰依据当前中国的科学传播实践,为科学传播归纳出三个模型,即"中心广播模型"、"缺失模型"和"对话模型"。以前文中所说的科学传播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讲,正属于科学传播的第一个阶段。

就公众对科学发展的理解过程,马丁鲍尔也提出了兰个范式,分别是"科学素质"、"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与社会",并且认为每一个阶段中的公众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都优于上一阶段。

对照传播过程的五个环节,现有的科学传播研究大多集中在传者及传播渠道的研究方面。有学者认为媒体力量对科学传播的牵制正因为技术进步和媒体独立性的增强而円益增加。也有研究者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使科学传播发生了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传播的时空关系被打破等巨大变化。还有研究者认为,现代媒体对科学传播的作用举足捏重,媒体与科学相互依存。

......................


第2章果売网转基因议题的内容分析


2.1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本部分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为了更为有效地实现对果壳网转基因议题相关内容的转征描述,达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了四个研究假设,并在其后根据所得数据对假设进行了栓验。

5.1.1研究目的

卡尔尼认为,描述内容、验证假设、帮助推论是内容分析的三大功能。有鉴于此,本部分研究为图通过对果壳网转基因议题相关文本的分析,勾勒出果壳网转基因议题的基本特征,回答内容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验证假设,从而对内容意义做推论,以明确在此番传播过程中的"谁在传播"、"传播了什么"等问题。以便后期有针对性地研究具体内容的传播效果。

2.1.2研究假设

为了有效地对果壳网转基因议题相关文本的内容作化特征描述,达到研究目的,研究提出以下四个假设,并在本章结论部分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假设一: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在其社会应用与推广过程中,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关也的热点话题,果壳网自成立以来,对转基因议题的关注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提离,表现在年度呈现量上即逐年增加。

假设二:果壳网的平台特性决定了其文章来源特征,即站外供稿成为其主要稿源获取模式。

假设由于社会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关注度较高,并且针对社会上盛行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性说法,果壳网转基因议题的内容主要以转基因食品为主。

假设四;果壳网是泛科技社区,其网络开放平台特质能够使其在转基因议题的具体呈现方面更为多元和客观。

......................


2.2实施步骤

2.2.1目标内容的选择及分析单元的确定

本部分研究选择集中体现果壳网媒体属性的"科学人"品牌专栏中发布的以"转基因"为主题的文章为研究对象。研究之初,通过对全网站进行检索,并逐篇浏览,剔除"转基因"仅作为单纯语用词出现的文本,筛选出真正"转基因"为主要内容的文本作为研究样本总体,共计54篇,并不再对此样本进行其他形式的抽样。

2.2.2时间跨度的选择

本部分研究分析的时间区间是自果壳网201日年成立之始至2014年9月30日之间,约4年时间。之所以这样确定,是因为送四年包含了如湖南衡阳"黄金大米"实验事件、崔永元自费赴美考察转基因事件、黑龙江大豆协会公开质疑转基因大豆安全性事件等与转基因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能够较好的观察研究果壳网在转基因议题方面作为传播主体的属性特点,符合对果壳网的转基因议题的呈现作整体考查的研究目的,并尚无同质化研究。

2.23类目建构

根据国内外学者及科研机构关于转基因研究及科学传播研究的研究文献,同时借鉴资源与环境议题、聚氯胺奶粉"事件等的媒体呈现特点研究,本研究立足于样本,并基于研究目的和研究需要,在对果壳网上转基因议题的呈现进行內容分析时,构建出以下四个一级类目。

(1)关注度——年度呈现数量

我国是国际上早期开展农业生物工程应用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棉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遭遇棉铃虫灾害,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灾害而推广种植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2008年7月,我国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后启动。

果壳网是一个泛科技兴趣社区,提供以科技为主题的内容。选发在其品牌专栏"科学人"中的内容,除了一部分果壳网网站的原创内容之外,还有来自站外的供稿,及一部分编译作品。据此,研究将文本的来源分为"自采写"、"原创供稿"及"编译"三类。

.......................


第3章果売网转基因议题的受众认知调查..............17

3.1调查样本.............17

3.1.1样本的选择...........17

第4章果亮网转基因议题的传播效果分析............37

4.1认知一致与传播效果..........37

4.1.1认知与态度...........37

第5章科学传播的时代困境与化解途径...............45

5.1果壳网科学传播的现实困境成因分析............45

5.1.1不确定知识时代的科学传播...........45


第5章科学传播的时代困境与化解途径


通过研究,可清楚地看到,果壳网转基因议题的传播效果十分有限,并未能真正使公众更了解转基因。无论是果壳网受众还是普通网络受众,通过果壳网对转基因这一科学议题的传播所产生的认知和态度改变并不明显。事实上,送种现象并不仅仅体现在转基因这一个科学议题上。近年来,PX项目、食品添加剂、毒豆芽等科学议题或与科学问题有关的社会议题都引起过或正在经历巨大的舆论争议。


5.1果売网科学传揺的现实困境成因分析

5.1.1不确定知识时代的科学传播

(1)科学家/科学共同体科学性的再确认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已越来越深入地与科学相接相融,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日渐频繁,科学技术不仅构成了公共决策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了公共决策的基础。

然而,科学发展到现代,不断渗透杜会生活的同时,又越来越饱受批评和质疑。科学家在原子弹发明和使用之后,已不再能够在使用科学知识方面保持"局外人"的姿态。公共决策对科学家的需求和要求都远高于往,科学家因此经历了角色的转变——从研究者到决策者的幕僚,进而成为决策的参与者。然而,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及科学家的"经济人"属性,使得他们有可能从自身利益解读科学知识。公众因此而怀疑,现代的科学家们是巧还有能力确保其独立性,保有最起码的科学道德和科学标准。我国公众戏称专家为"砖家"即是对专业领域学者专业水准有所质疑的表现,这种怀疑有时甚至恶化为公众对某一领域信息的抵抗。

转基因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我国,因为挽救了漸临绝收的棉花而被接受。那时的时代背景是,公众对科学的认识是积极而正面的,并对科学改变生活的巨大能为充满期待;之后几十年中,虽然社会上出现过质疑转基因的声音,但是公众对转基因的了解仍然几乎一直为零,而对转基因技术的社会应用的讨论也长期未能面对公众。

.....................


结语

本文通过对果壳网转基因议题相关文章的内容分析,结合议程设置理论,得以研究发现果壳网在转基因议题呈现方面的科学传捶特点及不足;通过问卷调査了解普通网络受众和果壳网注册用户对转基因基本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对果壳网转基因议题相关内容的认知状况,在比较分析中发现公众在整体上对转基因的认知度偏低,但不同群体对转基因的态度有明显差异,接近科学者与远离科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已有观点盲目相信。

本研究同时分析了我国科学传播的现实困境产生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意在呼吁传播者在进行科学传播中应注重保有科学精神,回归新闻事实的本质,重拾新闻验证为重的传统,审慎而客观地报道科学新闻或者与科学相关的社会新闻,同时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科学传播过程中来,促成我国科学传播过程向公众参与科学及民主科学阶段顺利过波,使公众更理性、科学、有效地参与公共科学决策。

由于时间关系及篇幅所限,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未能在本研究中涉及和体现,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8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3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