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转型目标下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从 2003 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发布以来,“低碳经济”就不断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节能减碳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之一。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后文简称碳排放)的第一大国和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的国家,我国政府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在 2009年 11 月向国际社会承诺到 2020 年单位 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后文简称碳强度)比 2005年下降 40%-45%。2011 年 12 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碳强度降低目标,全国平均水平为 17%,广东省被定为 19.5%,为全国最高。2014年 11 月 12 日,中美发布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计划在 2030 年左右使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2015 年 6 月 30 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 2030 年行动目标:碳排放在 2030 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碳强度比 2005 年下降 60%-65%。广东省是我国首批开展低碳试点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双试点”省份,也是我国第一经济大省,面临着较大的减排压力。
从碳强度的计算公式来看,广东省总的碳强度为各产业碳排放量之和与全省 GDP 的比值,也等于各个产业碳强度以该产业增加值与全省 GDP 的比重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即总的碳强度取决于各产业的碳强度以及产业结构。由于各产业的碳强度取决于该产业的技术水平以及该产业的内部结构,所以可以说全省碳强度的变化可以归结为技术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从短期来看,通过行政手段限制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来降低高排放产业的比重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措施,但是这会对经济的发展形成制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宏观经济损失;从长期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转型来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才是降低碳强度的长效举措,也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表明,结构变革或结构优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经济增长绝不是单纯的数量扩张,而是数量扩张、结构调整和水平提高构成的经济增长过程。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国际分工模式与产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以低碳、绿色为特征的产业升级及新兴产业正在酝酿新突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广东省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状况与同等经济水平的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即产业结构还有优化的潜力,因此依靠产业结构优化来实现广东经济的低碳转型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但是,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其自身的规律,其优化也需要长期的过程。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为:①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论文写作的理论框架,为后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②介绍广东省碳排放与产业结构情况,并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此部分是本文分析的起点;③运用广东省 21个地级以上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广东省碳排放的影响,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大方向问题;模拟广东省 2012 年在同情景下的最优产业结构,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方向,识别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可能影响;④实证分析低碳转型背景下对外开放与广东省工业结构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总结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相互依赖关系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的路线图及实现机制,对广东省现有低碳政策进行评价并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解决如何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见图 1-1)。
1.2.2 研究方法
(1)计量模型法。计量模型法是进行实证分析的常用方法。论文第 5 章基于 STIRPAT模型的分析框架,运用静态、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第 7 章运用 PVAR 模型考察广东省对外贸易、FDI 与工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动态关系。
(2)投入产出分析法。它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在上世纪 30 年代首创,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应用,其理论基础是一般均衡原理。论文第 6 章运用该方法计算各行业的经济关联和碳排放关联,并模拟在总投入不变前提下广东省最优的产业结构。
(3)多目标规划法。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是地方政府追求的首要目标。向低碳经济转型并不意味着放弃经济增长目标,仅仅追求碳排放降低目标。低碳转型目标下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要满足多重目标,至少需要兼顾碳减排和经济增长。论文第 6 章运用多目标规划法模拟了广东省 2012 年最优的产业结构。
...................
2 文献综述与评价
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的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包括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贝尔的后工业化社会理论等,这些理论根据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济现象和数据,归纳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即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会趋向于“三二一”的分布状态,不足之处在于它是粗线条的,未指明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也无法指导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可行的产业政策。本文研究低碳转型目标下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与政策,因此,本章主要对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与政策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及评价。
2.1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
2.1.1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
学术界对于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 20 世纪 90 年代学者们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原因的解释。1972 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认为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环境恶化,所以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降低经济增速,实现零增长。伴随着上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学者们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直至 1991年,Grossman 和 Kruger 发现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经历一个先逐步恶化再逐渐好转的倒U 型转变过程。Panayotou(1993)首次将这种现象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它表明了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是可以兼容的,作者还对 EKC 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活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有限;伴随着工业化起飞,环境恶化率开始超过环境再生率,导致环境污染加剧;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经济结构向信息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转型,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规制的实施、更好的技术的出现以及保护环境支出的增多,导致环境恶化趋缓并呈现逐渐改善的趋势,这是论述产业结构变动与污染物排放关系的早期文献。J?nicke 等(1997)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服务业的份额上升而工业的份额下降,产业结构转向污染更小的部门使得环境质量好转,揭示了产业结构升级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Panayotou 等(2000)正式提出产业结构变化假说来解释碳排放与人均收入存在 EKC 现象的原因,他们以单位 GDP 的非住房资本存量作为工业化的代理变量,利用 17 个 0ECD 国家 1870-1994 年长达 125 年的数据对碳排放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工业化时期,资本积累会促使碳排放增加,但是到了后工业化时期,资本积累对碳排放的贡献下降并且变为负值。Stefański(2009)在绿色索洛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两部门情况下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但是作者仅考虑了农业和非农业部门,没有考虑到非农业部门中工业和服务业的差异,也没有考虑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当然,学者们还提出了其他不同观点来解释 EKC 现象产生的原因,如 Beckerman(1992)认为环境质量是正常物品,其收入弹性大于0甚至大于 1,所以随着收入增长,环境质量改善;Copeland和Taylor(1995)用“污染处置假说(Pollution Displacement Hypothesis)”和“污染避难所假说(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来解释 EKC 产生的原因,认为由于各国环境规制宽严程度的差异,造成污染密集型产业通过对外贸易或者对外直接投资渠道从环境规制严格的富国转移至环境规制宽松的穷国,富国通过产业转移“处置污染产业”,通过进口满足其消费,穷国出口污染密集型产品,成为“污染避难所”。Grossman 和 Krueger(1995)认为如果这两个假说成立,那么过去的经验就不能很好预测未来,因为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一直能找到更穷的国家作为其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避难所。上述文献表明虽然经济增长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尚不能达成共识,但是产业结构变动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不容忽视。
.......................
2.2 产业结构优化
由于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缘故,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并不是发达国家的政府或学者关注的对象,研究产业结构优化的文献都出自国内学者。下面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综述和评价。
2.2.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分析
对产业结构优化进行理论分析的文献大都倾向于指出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和方向。周振华(1992)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方面。周振华(1995)指出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虽然有很多,但只有需求结构、相对成本和国际贸易三个变量是决定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本质变量。苏东水(2000)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的过程。原毅军和董琨(2008b)认为产业结构优化除了包括合理化和高度化两方面之外,还包括产业结构高级化,即产业结构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软化”和高信息化等“四化”。江小涓(2005)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增强在重要战略领域内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以我为主组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等优化措施。罗必良(2007)指出对于广东而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必须将工业化进程从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刘树林(2012)指出在信息时代以及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传统的指标已经不能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了,提出了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三个现代基准,即产业的融合化、协同化和生态化。朱卫平等(2013)指出传统产业体系无法适应新的内外部环境,对广东省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研究。有些学者试图解释中国产业结构未达到最优状态的原因,如林岗等(2014)指出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在于土地、劳动力、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低价格,并分析了要素低成本促进“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发展的机理。张若雪(2009)指出中国劳动力绝对数量大,但是相对素质较差,导致产业结构水平低,使我国经济发展陷入一种低技术均衡状态。
2.2.2 产业结构优化实证分析
对产业结构优化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很多,此处主要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1)产业结构优化的衡量。一些文献使用了涉及二、三产业的相对简单的指标,如陈静和叶文振(2003)用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合成产业结构系数指标来衡量产业结构优化。李治国和周德田(2013)将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周琴(2010)以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即 GDP 与从业人员之比来衡量产业结构高效化程度。原毅军和谢荣辉(2014)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作为产业结构调整指数,用于衡量产业结构调整程度。谢荣辉和原毅军(2014)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率,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另一些文献则使用了相对复杂的指标,如李博和胡进(2008)建立了一套基于静态投入产出模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方法,并利用 1997 年、2002 年和 2005 年全国投入产出表测度了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和合理化程度,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冯春晓(2009)以适应系数来衡量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以长期收入潜能指数来衡量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高越和李荣林(2011)使用技能密集度即高技能劳动的报酬占总劳动成本的份额作为产业结构升级指标。肖兴志和李少林(2013)采用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产业升级程度。张宝华和原毅军(2015)用高技术产业比重(是增加值比重还是产值比重不详)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
......................
3 理论基础 .................... 23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3
3.2 外部性理论 .................... 28
3.3 低碳转型目标下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 .................... 30
4 广东省碳排放与产业结构情况 ................... 40
4.1 广东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况 ................. 40
4.2 广东省产业结构及其优化评价 ................. 53
5 产业结构变动对广东省碳排放的影响——基于 STIRPAT 模型的实证研究 ...... 69
5.1 理论假设 .................. 69
5.2 模型设定、数据来源及处理 ................. 69
9 低碳转型目标下促进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9.1 广东省低碳政策措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9.1.1 广东省现有低碳政策措施梳理及其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1)广东省现有的低碳政策措施。2003 年,当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时,恰逢中国加入 WTO 的初期,国外市场的巨大需求拉动我国“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扩张,拉动工业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阶段,加上我国能源、资源品价格长期由政府管制,全社会包括企业和居民缺乏节能减排的内在激励。面临着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节能减碳问题。但是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薄弱,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节能减碳尚未真正发力,可以说我国目前进行节能减碳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行政手段,广东省也不例外。广东省现有的低碳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碳减排目标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在上世纪 80 年代被引入政府管理中,至今一直是我国绩效评估的重要手段,它是目标制和责任制的结合,实行属地化管理,将地方政府领导和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作为责任人,与上级或当地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并接受“一票否决”式的责任考核。碳减排目标责任制是我国低碳政策措施的核心,因为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耗,所以,可以说其雏形是节能目标责任制。早在 2006 年,中国“十一五”规划就明确提出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0%左右,之后国家发改委将这一目标具体分解到中国大陆各省市,广东省的目标为下降 16%,另外,还规定对于完成目标的省份进行奖励,对未完成目标的省份进行惩罚的具体举措,这即为全国性节能目标责任制。2011 年 6 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指出除了新疆要另外考核,我国其他各省市均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其中有 28 个省超额完成了节能目标,广东省 2010 年的单位 GDP能耗比 2005 年下降了 16.42%,超出 16%下降目标的 2.63%,位于超额完成目标较多的十大省市中的第八位。
...........................
10 结论与展望
论文以广东省为例研究低碳转型目标下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与政策,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广东省依靠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低碳转型目标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第 3 章基于拓展的绿色索洛模型的分析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比重提高会导致碳排放量增加,服务业比重提高带来的碳排放量增加少于工业,且总体上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量。以及为了实现碳减排目标,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挖掘结构减碳的潜力。第 5 章基于第 3章的理论分析证明了广东省依靠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必要性。第 6 章的研究表明广东省依靠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
其次,广东省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结构优化存在互动关系。广东省在工业化的背景下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第 7 章的结果表明促进工业向低碳方向发展不会显著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而促进工业向高碳方向发展会显著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会对广东省的低碳工业产值的比重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不会对高碳工业产值的比重产生显著的反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依存度的提升会提高广东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但是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不会显著提升外商直接投资依存度。
再次,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程度小于服务业对制造业依赖程度,适宜大力发展制造业;在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程度大于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适宜大力发展服务业。第 8 章基于国际上一些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依赖关系随着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事实,提出了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的路线图。
最后,在低碳转型目标下推动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第 8 章基于国际上一些国家及中国其他省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做法,指出低碳转型目标下推动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第 9 章对广东省的低碳政策措施进行了归纳,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现有低碳政策措施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的作用。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构造出合适的指标来衡量低碳转型目标下的产业结构优化情况,缺乏对于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机制的实证分析,未能明确指出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各自发挥作用的边界,这些不足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8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