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第六代电影中的存在主义

发布时间:2016-04-19 08:23

第一章第六代电影中的底层人物群像


第一节生活上的赢弱者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于世",即本体论的人——"此在"的最原始生存状态和基本结构,表示"存在"的最基本意义是人在世间的存在。第六代电影关注这些"此在",而这些影片中的人物也是一群最基本、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存在于世"。这些人物都是生活中的弱者,这群身处边缘地带的人们体验着最为真实的世界(或者说是这个社会)。第六代电影中的弱者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物质上的贫瘠者。他们中的一些人活在都市却过着拮据的日子。路学长导演的《卡拉是条狗》中的主人公老二,为了弄到五千块钱去给被警察抓走的卡拉办一张狗证而四处奔波,而凑够这笔钱对于这样一个工人家庭来说实属不易:有些人即使拥有在别人看来体面的工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依旧贫穷落魄。如《冬春的日子》里没有"行情"的高校青年画家冬,和爱人春一起"蜗居"在美术学院,过着艰难而乏味的生活,倚仗卖画来改变生活现状的愿望最终也只能是一场空:有些人为追求美好生活进城打工却不被接纳,被主流社会排挤到城市的边缘地带。王小帅《十七岁单车》中的郭连贵,从农村来北京,靠骑自行车送快递艰难度日,无奈自行车被盗,失去了在大城市安身立命的唯一资本;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在城镇,在这种非城市非农村的尴尬地带苦苦挣扎。

第二种,精神上的弱者。我们这个社会中"多有的'怪'、'痴'、'狂'、'疯'、'神经病'、'精神病'等似乎荒诞不经或惇谬倒错的人生现象,往往被我们的'理性'视为根本不值得重视的'不正常’而轻轻地打发,或者被判为'病人'交由医院'治疗'了事,而封杀了我们对之同情的了解和哲学的探究。这就不能不使许多人独特的情感、思维、才能、智慧、生存方式和从中透露出来的具有社会改造和转折意义的新的生机,刚一出现即被扼杀。

……


第二节心灵上的孤独者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来便是被抛入这个世界当中的,没有缘故,也不知去向。其对个体精神状态的揭露,即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也将孤独而终。导演王超就曾明确地说过自己一度感到很孤独。他遗传他父亲的支气管扩张,每隔两年都要发作一次,在我的年少和青年时代转换的阶段我其实一直有病那会儿就很孤独,我大学没考上,就看书,也不管功课。后来他去了制造电视机芯片材料的工厂做临时工,对一个独处的青年来讲,他没有那么明确的目的,因为那会儿我更加孤绝,我的孤绝就是说,我跟原来的工厂也闹矛盾,我就索性闹到底,这样就离开了工厂。你要知道离开了工厂以后我还必须工作,生存,我再次沦落到一个更底层的街道工厂。无独有偶,路学长导演也在童年时代患病,他经历了一段与王超相似的孤独。没有玩伴的童年记忆、没有书读的年少时光、没有工作的青年时期,这一切都将王超推向一个孤寂的角落,也越发让他感受到了生存的不易。正是基于这般的个体真切体验,第六代导演们的作品中呈现出了许多,或真实发生或经由他人转述的真实世界中的孤独个体。

第六代电影中的一些人在社会中被某些不可名状的力量推挤到了边缘地带,无人问津、无人亲近更无人认同,即使偶尔会找到另外…个或一群与之相似的个体,但这种关系并不会维持太久,最终还是一样悲剧的结局——依旧孤独。《北京杂种》里的先锋艺术家们,都是处于一种焦躁、烦恼、彷惶的生存境况当中,但他们各有各的问题,有人为爱情烦恼、有人为金钱焦灼、有人为事业彷惶,每一个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极度寒冷》中的行为艺术者齐雷和他的朋友们,用一次次的行为艺术,探索着大众的必理反应,探寻着人生的意义。但他们的行为在普通人眼中,实在叫人无法认同。

……


第二章第六代电影的人道主义主题选择


第一节青春与成长
"青春"可以说是被各流派、各导演所共同关注并时常在电影中呈现的一个主题。提到"青春"一词,人们大多想到的是明媚的阳光、柔和的微风、朝气蓬勃的面孔、纯洁的爱情、真擎的友谊,很多轻松而偃意的画面,年控的主人公们沐浴在阳光中,享受着最无拘无束没有负担的快乐时光。但第六代电影中的"青春"并非如此,它似乎擬弃了一切美好与纯真,留下的是一个充满迷悄、无解、恐惧甚至无望的灰色世界。
第六代电影中的现实是灰暗无光的,有时近似一个人间地狱,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就在这"地狱"中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的青春残酷故事。首先,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环境中。从孩提时代,他们便很少或者没能得到来自父母的全面的呵护,不健康的家庭使得一些人在也理上缺失一种健康人应有的安全感。这导致他们天生敏感、缺乏信任,表现在不同人身上,或许是软弱无能、逆来顺受,也可能是喜怒无常、暴力激进,甚至演变成后来的叛逆、分裂、彻底沉沦。
第六代电影中正值青春的男男女女就是在这样一个混杂的世界中探寻着"自我",思考着"我"是谁,"我"的人生意义何在,"我"的未来在哪里等诸如此类关于人生、生存、自我主体性价值的问题。正是由于送些人物处于"青春"期,他们睁开了朦服的双眼,在思想和也智从稚嫩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开始了关于人生的思考。这种关乎最本质的"人"的考量正是存在主义探究的哲学基——人的本质。存在主义是关于"人"的哲学,将人视为哲学所探究的基础,努力探讨人是什么、人的存在、人存在的状态等问题。
第二节寻找与救赎
存在主义者眼中的世界,一切都是虚无,人的存在就是时刻面对这些虚无。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是消极待死的,相反,他们鼓励人们于荒诞不经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寻找人生的意义和自我存在的方式。因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萨特强调人的自由,人无时无刻不是自由的,或者说人即自由。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选择自我,选择改变,也选择围绕"我"的一切。第六代电影中的很多人便是送样一个个勇于自由选择,敢于寻找自我的此在。然而,"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择,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不选择。所以说自由是绝对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加速转型,传统被颠覆,但新的秩序尚未确立。面对这种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上的荒宪、废墟状,一些人选择视而不见,沉沦其中,"选择了不选择"。第六代电影中的一些配角,那些生活中卑微到了尘埃里的小人物很多是"不选择"的代表,如《冬春的日子》里沉浸于不堪现状的画家冬,《昨天》和《洗澡》中那些严肃、权威的父亲形象等,那是"老旧"的代名词。但影片中的很多主人公却对此感到厌恶,不堪忍受,于是开启了追寻改变眼前现状的征途。

在呈现这些"寻找"时,第六代导演们由过去重主观评价的方式转向了重客观陈述性的表达。他们以冷峻的旁观态度,不介入个人情感的原则,客观展示主人公们对自我的选择。贾椅柯、陆川等人都是运用这种手法的高手。同时,也由原来多注重外部"描写"转向了扩充"内也告白"的表达方式。如《长大成人》里周青打人,《梦幻田园》中杂物间藏人等很多主人公似真似假、如梦如幻的主观意象和心理活动被搬上银幕,在由外到内全面塑造人物的同时,也将原本平淡如水的叙述激起了一丝涟漪。

……


第三章第六代电影的"反情节"叙事策略…………22
第一节纪录式的非倩节性……………………22
第二节因果关系的暧昧性……………………24
第三节结局的不确定性……………………26
第四章存在主义对第六代电影产生影响的根源…………29
第一节杜会体制背景……………………29
第二节哲学思潮背景……………………31

第三节文化艺术背景……………………32

……


第四章存在主义对第六代电影产生影响的根源


第一节杜会体制背景
存在主义最初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于战败国德国。这一场人类史上首次最大规模的全面战争的爆发,给德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造成了的巨大创伤。当时的德国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伤亡无数,加上作为战败国要给予战胜国巨额赔偿,使得本来就因战争停滞了的社会经济再次受到重创,人们生活在满目疮痍么中,一切百废待兴。战争过后,对于要忍受物质贫乏的人们来说,更难以接受的是也灵的空虚,他们受创的也灵和战后的祖国一样千疮百孔,文明与信仰一夜间不复存在,他们找不到也灵的慰藉,找不到精神回归的家园,生存环境与精神世界同是一片废墟,一切皆是虚无。就在这创伤尚未治愈的时候,整个欧洲又爆发了震撼全球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使企业倒闭或破产,工人纷纷失业在家,填不饱肚子又无所事事的人们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分子,争端、暴力、犯罪等恶相如黑夜般笼罩着整个社会。
随后,存在主义很快被法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一次成为人们精神的"引路人"。法国人在二战中受德国统治长达五年,法西斯的暴政、迫害、屠杀使他们深陷惶恐与屈辱之中,基本生存与民族尊严都接近毁灭。人的存在、活着的意义与价值再次成为疑问。基于相似的社会背景,人们面临共同的精神拷问,存在主义在法国得到了认可,也在法国存在主义者那里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并对以后的西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直以来的文学性的宏大叙事不再受人追捧,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人。在原有的写实主义手法之上,融入了超现实和表现性的独特风格,挪用、拼贴、整合成为常用的艺术呈现手段。在兼顾现实和历史的同时,注重个性的释放和自我的超越。方力钩系列作品中的"光头"形象(图1)成为了那一时期的代表,在自嘲的同时也嘲笑了社会,是对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无聊、荒唐与空虚的精神状态的碎片化呈现。

第六代电影中的存在主义

……


结论


第六代导演们用一个个立体的底层人物,讲述一段段动人的生命故事,其一反常态的叙事手法将这种个体生命叙述表现得更为单纯真实。他们对电影艺术的热情与执着,在影片中得到尽情挥洒。存在主义既是第六代影片的核也哲学内质,也外化了那些个体的"人"的行动,它引领了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也符合那一代人的生命感悟,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或许有人会说,正是存在主义这种视一切为荒诞的虚无的观念,让这代人感到人生无望,青年人无也进取,情绪低靡不振。而这样的叙事让人断定第六代导演不会讲故事,和前辈们或深沉厚重或宏大磅礴的故事框架,或精致细腻或豪放不羁的表法方式,或清新自然或浓墨重彩的影像风格形成剧烈反差。这些局限性我们需要正视:那些阴暗的、被遮蔽的角落里发生的事情,难免使人也生厌恶或在潜意识中选择远离;那些执着的叙述有时给人一种"难以下咽"的感觉;那些卑微的,边缘的人物的命运让人提不起精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第六代是中国影坛上最具先锋性的一批导演,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极强的,前辈们不具备的反叛精神与超越欲望。

第六代的影片常常标注有"某某作品"的字样,这是第六代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表明了他们是脱离了前辈电影美学追求的一代,是徘徊在主流意识形态边缘的一代,是尽情表达自我、勇于挑战、富有反叛精神的一代正是存在主义对个体人的推崇,激发了第六代导演对自我的认知,激励了他们去竭力展示自己那解放了的思想与追求。而他们作品中的自我与反叛,正是存在主义哲学所倡导的"人"应具备的品质。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8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d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