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波普式思维对美术作品语言风格的影响
一、波普式思维与波普艺术
1.波普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在当代艺术种类繁多的表现形式和思维模式中,波普艺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可谓是深远而持久的,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和中产阶级崛起而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这种形式的出现而渐渐产生的相关思维也在不断地完善着波普艺术形式本身的推进。“波普式思维”是波普艺术作为一项美术运动和艺术思潮过后,给人们带来的一种惯性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自觉的和不自觉的,也包括“反波普式思维”。“波普艺术”是波普艺术作品和波普艺术风格的总和,以及这种总和所带来的思想潮流。“波普式思维”和“波普艺术”这两者在概念上是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艺术家不应该只停留在样式的探讨上,其背后的社会因素和思维模式才是更值得探究的。美国的波普艺术虽然晚于英国但美国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产阶级复兴,以及肯尼迪时期的美国国内,社会从上而下都弥漫着乐观主义气息,从罗伊·利希滕斯在1963年所创作的《戴花帽的女子》(图2)中可以明显看到毕加索的绘画风格,但是罗伊?利希滕斯运用了一种个人所特有的、带有浓重连环画和广告风格的语言,让这种“学习”不会因为太酷似立体派而感到反感。如果说罗伊·利希滕斯坦的带有浓重连环画和广告风格的画作还算是架上绘画的话,那么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是否还算是架上绘画都饱受争议,他运用丝网印刷的手段直接挪用已有的经典图示,这种复制经典的创作手段似乎可以看到“达达主义”所宣扬的某种观念。不得不承认上世纪中叶的美国波普艺术家的确寻找到了一种描绘“美国式的生活哲学”的方法,并且乐此不疲。与二战后的欧洲艺术家对现实的迷茫和绝望不同,美国本土没有直接遭受到战争的侵扰,国民经济也并没有受到打击,在世界艺术中心由巴黎转向纽约后,抽象表现主义在美国似乎也走向了尾声,美国人用波普艺术为中产阶级提供了新的审美。
...........
2.由波普艺术到波普式思维
波普艺术已经渐渐的从一种艺术风格转化为一种大众式的思维模式,在当代这种思维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架上绘画,在艺术家看来这种大众式的思维模式是艺术家创作所需的“个性”与受众可以接受的“共性”之间的平衡。就某一艺术作品而言,通过艺术作品本身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有限的(但这并不能否定作品通过信息传导而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心灵震撼)波普艺术家们通常会通过大量的符号重复或者系列性的作品创作,传达出某种共通的信息,甚至将其引入一种“偏执狂”的思维方式。当这种创作方式形成并被在一定范围内认可,所谓波普式思维就已经形成。从波普艺术到波普式思维转化的过程,从微观上看是艺术家个人创作的经验积累,从宏观上看是艺术家群体的集体意识的思维惯性。这种群体的思维惯性不能简单的评价为一般意义上的集体无意识,因为艺术家恰恰是看到了这种集体无意识,甚至是预判到了这种集体无意识,才产生了波普式思维。在这种波普式思维的影响下,艺术家的创作出现了许多的变化,其中最容易被察觉的变化是艺术作品创作从“精品式”创作到“系列式”创作的转化。
..........
二.波普式思维与美术创作
1创作手段的丰富
传统的架上绘画重视的是艺术家与客观、艺术家与自身之间的微妙关系,艺术家们通过对这些微妙关系的理解造就了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当波普艺术的语言方式注入到传统的架上绘画上时,让挪用也成为了一种艺术家们表现的常用手法,这在传统的架上绘画时期简直是不可思议甚至是无法容忍的。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Nara Yoshitomo, 1959一)的作品(图7),用复杂而笨重的手法表现一个外形十分单一的人物形象与村上隆(Murakami Takashi, 1962一)的作品(图8),用简洁轻巧的手法表现庞大而华丽的效果是有“同工异曲之妙”,其背后正是这种“波普式思维”所派生出来的反“波普式思维”的结果。正是两个视觉风格的交织,波普艺术家们打破了永恒与瞬间的界限;打破了手工艺品与批量生产、达达艺术和极少艺术、绘画与摄影、画布与胶卷的界限。
..........
2.美术创作更加个人化与实效化
艺术家关注自身始终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不灭的旋律之一,波普艺术虽然多被指为大众流行艺术,但并不是说波普艺术家不关注自身,他们对自身的关注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始末,所创作的内容也大都是本人所关注的人和现象,这其实本身就是艺术家对个人的关注。与此同时具有波普式思维的艺术家们的作品更为实效化,多数是在某一人在某一刻对某一事的看法或想法,他们也不会将这一创作冲动仅仅停留在作品的描绘上,而多是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品的艺术价值就已经开始体现。另外一部分中国艺术家也以艺术的方式对历史的内容进行重组编码,针对这些现象,栗宪庭提出“政治波普”这一概念,并撰文“政治波普以幽默的方法出现,带有政治情绪的自我消解倾向,这是中国后现代艺术走自己道路的标志之一。” 一些较为激进的艺术家甚至放弃了传统的油画语言,转而寻求一种“浅显易懂”的招贴广告效果,王广义的“大批判”(图10)系列作品就是典型的带有“波普式思维的”用批判的手法来批判过去的批判,同时由于艺术家个人的成长经历,“大批判”系列作品有画家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其中,也会让与画家同龄的受众产生共鸣,这与“伤痕美术”时期带有明显悲痛色彩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不同。同时这种“幽默”的方式是波普艺术所特有的,他可以更加容易接近人,也让本来就表情严肃的中国人有了自己特有的幽默方式,从而多了一种用更为玩世的态度审视我们的历史的方式。
......
二.波普式思维与美术创作......8
1.创作手段的丰富......8
(1)从绘画到综合媒介......8
(2)设计感与绘画感的模糊......10
2.美术创作更加个人化与实效化......10
3.当中国传统遇到波普......11
三.波普式思维与个人创作......12
1.不谈政治的政治波普......12
2.重复和复制......13
3.敬畏与亵渎......15
4.信仰和欲望......16
三.波普式思维与个人创作
1.不谈政治的政治波普
我的这种不谈政治的政治波普其实也是在波普式思维下,对政治波普的一种重新反思,形式上虽然依然有明显的波普艺术的痕迹,但是己经开始通过波普的表现形式审视自己,反应我们“80后”这一代人的历史观。我的作品《战果》(图13)也是对我的历史观的反应,这种红色和黄色的对比,加之五角星的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的到“革命成果”,画面中并没有表现任何与“革命”的情节,但这种联想是通过观者的一些对符号和色彩的经验所联想到的,在读图和符号化的时代,是通过阅读和己有符号的再现来组织这种不谈政治的政治波普。相对于重复而言,复制更多的是挪用己经有的图像。《再次为苹果定义的人》(图17、图18)是同时运用了重复和复制两种表选手段,史蒂夫.保罗.乔布斯(Steve P. Jobsl955一2001 )的形象是已经为大众所熟知的形象,这种形象作为一种符号被挪用和复制。画面的焦点是在众多苹果中出现乔布斯的形象,与这位科技伟人所创立的“苹果帝国”出现某种共鸣。波普艺术之父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 1922-2011)为波普艺术下的定义是“通俗的(为广大观众设计)短暂的(短期方案),可消费的(容易忘记的)低廉的,大批量生产的,年轻的(面向青年人)妙趣诙谐的,性感受的,诡秘狡诈的,有魅力的,大生意的。”
..........
结语
艺术创作不应被所谓的“主义”所绑架,之所以呈现出与某种与“主义”相近似的风格效果,是因为艺术家在作品创作时不得不借鉴某种曾经被使用过的表现语言。这种学习无论是思想上的坯是技法上的,都不能违背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初衷。艺术流派的划分是帮助审视艺术史的工具,并不是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分门别类式的划分。本文并没有对“波普艺术”进行褒贬,更无意于推崇某种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是结合我个人的作品创作、知识阅读、社会观察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的阐述。在后波普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流行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展现出不同的姿态,也让后波普时代的我们有了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思考行为方式,大量的网络潮词、网络符号将我们带入了读图时代,艺术创作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来迎接这样一个大时代的来到,是每一个艺术创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也让艺术作品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可能性和面貌。
.........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38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