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以来安徽省高考历史试题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对策
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缘起
2012年网上的一则新闻将一所隐藏在大别山深处的中学爆光,一时间它成为神一样的存在。每一年在这里都会上演万人送考的情景,警车开道,实现了高考的批量生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三餐》中对“万人送考”的航拍镜头使人对这所学校印象深刻。高考让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闻名遅迩——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在中国,高考具有非同一般的魔力,它是大多数中国人共同的经历,一切跟高考有关的事物都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所学校在经历了高考的“魔化”之后不再普通。人们对此现象感到不可思议和纷至沓来的批判。近年来,社会对高考的批评之声越来越大,高考引发了社会上极大的争议。然而,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考试是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土壤之中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模式,至少说高考是暂时无法被取代的。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笔者认为,与其花精力去抨击、改变不可能的现象,不如花多点时间研究研究高考,帮助参加高考改变命运的孩子实现梦想。在目前的体制之内,这是作为一名老师所能做的事情。
........
1.2课题背景
2013年11月9日-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上的决定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无疑像投入水中的一颗石子,将“文理不分科”、取消英语高考的改革从传言变成了现实。在教育部的推进之下,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全国一些省市陆续推出了高考改革方案。高考在发生变化,以高考为中心的教学也应随之发生变化。随着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学科教学也必将随之作出调整。
........
1.3安徽高考与新课程改革
2006年,安徽省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2007年和2008年是使用人教版旧教材的最后两年,高考仍然使用全国卷I,高考评价体制尚未发生变化。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2009年成为安徽省高考改革获得实质性突破的重要年份,原先单一的统考模式被多元评价模式所取代。从2009年开始至今,安徽省高考自主命题已有6个年头,自主命题逐渐走向成熟。自此,安徽省高考未做大的变动,2009年确定的方案一直沿用至今。高考既是对新课改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新课改的指导,通过对安徽实现新课改后高考试卷的分析,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学历史教学。安徽作为高考大省,在经济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高考成为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最主要方式。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如何实现教学相长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高考的历史试卷进行命题分析。
..........
第2章新课改下历年安徽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2009-2014)
2.1 2009年:新课程、新思路、新风格
新课改之下,安徽省掌握了试卷命制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编制试卷,能够更好地推进本地区中学新课程改革,实现对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统筹管理,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体系。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分省命题有利于实行与高考相配套的招生制度,保障高校的生源质量,培养出更加适应国家和时代发展的人才。从教材的使用来看,2009年以前采用的是人教版旧教材;2009年以后则开始针对新人教版教材进行考查。老人教版教材由古代中国史、近代中国史(上、下)、世界史(上、下)共5本书构成,以传统的编年史形成编写。新人教版教材由三本必修和六本选修构成。三本必修内容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化史。必修内容的编写不再是传统的编年史角度,而是从专题的角度编订成册,三个模块相互独立。必修一、二、三均由8个专题构成,共24个专题。除3本必修外,还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阵》、《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6本选修。从2009年以来的考试说明的变化中可以看出,选修的考点每年都在变化,选修内容占总分值的10%。从卷面结构及题量来看,试卷整体由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构成,这个比较稳定。试卷的总分值为100分。2009年以前文综卷历史试题的选择题是12道,2009年以后缩减为11道,分值也由48分降为44分。2007和2008年的试题学科交叉特点明显,最后一道题的分值为60分,包含了历史、地理、政治三个学科的内容。2009年以来,主观题呈现题量减少的趋势,分值却由原来的52分增加到56分,试卷整体更加注重对材料分析题的考查。
..........
2.2 2010年:史料多元、能力立意
从《2010年安徽省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内容来看,与2009年相比,虽略有变化,但基本稳定。从题型示例来看,命题更加科学化、可行化。从考试内容来看,2010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题必考部分涉及到了 12个专题,选考部分比重增加,选择题第13题、18题、19、20题均是对选修内容的考查,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仍然是主要考查对象,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继2009年非选择题之后,日本明治维新作为重要考点再次在2010年的试卷中出现,可见命题专家们在出题时对明治维新的偏爱。选择题第13题是新课程改革新增的内容,着重对史学常识进行考查。因此,2010年试题的考点覆盖面比2009年稍广一些。从时间顺序来看,与2009年的厚今薄古不同,中国古代史的比重由2009年的18%上升到30%,中国近代史的比重下降,近现代史内容的考查由47%减少到30%,对世界史的关注度增加,但总体平稳。从考试内容所涉及的模块来看,2010年的试题巾必修一政治文明史内容占42%,必修二经济文明史内容大幅度削减,只在选择题中出现,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的比重增加,体现在材料分析题第35题对“中外科技发展”的考查。
..........
第3章2009-201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题变化总析......23
3.1基本变化......23
3.2基本特征......26
第4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6
4.1从学生答题情况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8
4.2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对策建议......29
4.2.1推进教学改革,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29
4. 2.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29
4. 2. 3注重史料教学,提高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30
4.2.4教学中需渗透史学常识、基本理论和历史研究方法......31
4.2.5教师需更新史学观念,运用新史学指导教学......31
4. 2. 6教师在教学中需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31
4. 2. 7教师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33
第5章结论......34
第4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面对新课改的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章就如何解决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供自己和同行实践时参考。
4.1从学生答题情况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笔者尚未带过高三历史,但曾经利用高考卷对学生进行过模拟考试,从学生答卷的情况来看,学生在适应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历史试题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情况:1.答题不规范。首先是书写问题。随着电脑的普及,现代社会对书写的关注度较低。在学生学习中则反映为字迹问题。卷面的美观是留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在高考阅卷的强度之下,卷面的差异性往往也影响了分数的高低。另外,学生中错别字现象比较普遍,例如“郡县制”往往会写成“群县制”,“凝聚力”写成“疑聚力”,这些都是令人匪夷所思的错误。其次,答题格式的问题。从对学生的模拟中发现,学生在回答材料分析题时主要表现卷面不清晰,长篇大论,没有完全做到分点表述。2.目前高考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学生在答题中暴露出阅读能力不足,审题能力薄弱。目前的高考试题中以材料型题目为主,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很高,学生在对材料的阅读理解、信息的提炼方面能力欠缺,导致审题问题突出,尤其是对古文的考查。部分学生连所给材料都读不懂,何谈审题呢.3.部分学生认为高考强调材料,便不需要基础知识,于是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基础知识相当薄弱。当今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是。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既然考试时会提供材料,那就不需要再背书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为忽视教材,忽视基础知识,在考试中出现容易的题不得分,难的题得不到分的困境。
..........
结论
综合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高考试题对知识点的考查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2009年以来呈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命题立意逐渐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史料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相对更加关注古代史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部分分值起伏较大;关注生活、贴近现实,直击热点。;愈发注重综合性和关联性,时空跨度大。2009年以来安徽省高考试题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凸显主干知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查;结合安徽地方历史人文信息,在命题中体现乡土历史特色,以及与国家历史的统-;弘扬民族情感,关注史学常识;关注史学常识;开放性试题成为新宠。从2009-2014年高考试卷的内容来看,试题很好地体验了新课改的要求和理念,成为检验新课改的推动力。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考试题逐年都在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但是从对学生的日常考查来看,现有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首先学生存在答题不规范的问题。其次,目前高考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学生在答题中暴露出阅读能力不足,审题能力薄弱。再次,部分学生认为高考强调材料,便不需要基础知识,于是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基础知识相当薄弱。最后,从教学状况来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法有待转变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下高考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背景下高考的需要,笔者提出了以下对策:教师需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善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学中注重史料教学,提高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将史学常识、基本理论和历史研究方法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在多元史观逐渐渗透的背景下,教师需更新史学观念,运用新史学指导教学。不仅如此,教师还需对学生加强学法的指导。最后,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应对新课改下高考的变化。
.........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38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