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环境下中学生非正式学习策略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呈现出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态势,知识半衰期不断缩短,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的集中式授课和培训的知识传授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人类的学习能力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研究表明,人一生中习得知识的70%来自于正规学校教育之外的非正式学习,而即便是在正式学习中习得的知识,也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学习者通过非正式学习的途径来进行内化和提升。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和3G、4G技术的普及应用,社交网络(SNS)、博客(Blog)、微博、内容聚合共享(RSS)、维基百科(WIKI)等全新的学习交流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6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注:指年龄在25周岁以下的网民)规模已达2.56亿,青少年总体每周上网时长达20.7小时,总体对搜索引擎的使用率为80.5%,对即时通信(QQ、微信等)和博客、个人空间的使用率分别达到91.1%和76.7%,显著高于网民整体平均水平。因此,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普及和深化,为中学生通过非正式学习进行知识的内化和提升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首先,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学习具有自发性、无目的性的特点,这也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其次,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数字化、信息化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知识来源多元化、学习形式多样化和学习场所随机化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满足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情境需求,学生可以随时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和情境开展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第三,学生在运用信息化平台进行非正式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并随时调节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和需求对新知识的提取、收集、分类、加工,以及对既有知识的理解、应用、内化、吸收,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知识的学习以及内化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伊凡·伊里奇(Ivan Illich)1971年指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创造性的,依赖于对出乎意料的问题的惊奇,对事物的想象以及对事物本身的热爱。所有这些,都是现代叫学校的地方所不能提供或满足的。因此应该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教育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非学校化社会’”[3]。这一观点阐释了他对“非正规学习”、“非学校学习”的思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了“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非正规教育”),被多数研究者认为是“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一词的最早起源[4]。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国际机构逐渐强化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此推动下,涵盖“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的“终身学习”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推进教育改革,给人们提供持久、广泛学习机会的统领性概念。随着Web2.0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非正式学习放到网络环境下研究。国外较早开始此类相关理论的论述,主要是对于其含义的界定和产生的影响。Garrison认为这种学习形式是独一无二的,代表了新一代的远程教育。并提出,网络环境里的非正式学习改变了以往非正式学习时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力量,同时扩展了信息发送、接收和使用的效能,消除了时间和空间对学习的限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国内学界所说的“社交网络”,在国外一般被称作SNS,其全称为Social NetworkingServices或 Social Network Software,即“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性网络软件”。维基百科上将SNS定义为“社交网络服务”,指出其“主要作用是为一群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创建在线社区”,是“基于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各种联系、交流的交互通路,如电子邮件、实时消息服务等”[13]。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创立的“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被看作对社会性网络的早期理解。美国最早的SNS社交网站之一即为1997年的Sixdegree.com,它允许用户创造个人的个性化页面和自由发表评论,这些已然成为今天SNS网站的基本要素。时至今日,每分钟约有10万条Twitter信息发出,正如Twitter CEO埃文·威廉姆斯所说,无论你拥有多么庞大的新闻媒体,也不可能像Twitter那样在世界各地几乎每个角落都拥有新闻记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3年1月发布的《2012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中,首次将“社交网站”的定义由“狭义的社交网站”,即“与Facebook形态和功能类似的、基于用户真实社交关系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平台”的网站扩展为“具有社交化‘基因’的、达到相当规模的空间类产品、兴趣群组网站等”[14],QQ空间、豆瓣网等网站都被纳入到研究对象中。在信息网络社会,“非接触型”的社交活动已经占据了人类社会交往活动的80%以上,替代传统社交承担了人类大部分的社会交往作用,因此,从实质上讲,社交网络也可以看作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上的映射。从现实维度看,网络社交活动使得每个人都形成了在网络上的延伸,社交网络的发展把所有人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从历史维度看,社交网络是一个推动虚拟互联世界向现实世界无限融合的力量。
....
2.2 理论基础
广义的泛在学习是“一种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学习,只要学习者愿意,就可以通过适当的工具和环境适时地获取信息和资源”,而狭义的泛在学习是“在泛在技术和普适计算的情景创设与支持下,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积极主动地、随时随地利用易获取的资源来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19]。泛在学习不仅克服了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的缺陷,而且融合了它们的优势,具有易获取性、即时性、移动性、虚拟现实性、交互性和协作与共享等特点。有学者将非正式学习归纳为泛在学习形式的一种,因此,社交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在很多方面体现出泛在学习的特征。比如,基于互联网络下的泛在学习环境是一个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具有较强交互性的、无缝连接的学习空间,其顺利实现需要数字化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复合式的新型学习模式的支持,这也是开展社交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所必需的学习环境;泛在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往往是自发的、主动的行为,这方面也与社交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如出一辙;在泛在学习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交流方式,有效地实现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学习互动,而社交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也同样强调学习中的分享、交流和互动。
........
第三章 研究的设计与准备........23
3.1 研究设计.........23
3.1.1 研究目的.....23
3.1.2 研究对象.....23
3.1.3 研究方案.....24
3.2 研究准备.........25
3.2.1 针对中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25
3.2.2 创建基于社交网络的非正式学习平台.....33
第四章 研究的实施......35
4.1 开展第一轮行动研究..........35
4.2 开展第二轮行动研究..........45
4.3 开展第三轮行动研究..........57
第五章 社交网络环境下促进中学生非正式学习的策略........80
5.1 强化目标设置,提升学生意志水平..... 80
5.2 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81
5.3 转变教育理念,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82
5.4 强化知识管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83
第五章 社交网络环境下促进中学生非正式学习的策略
在很多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对非正式学习是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支持持有批评和质疑的态度,他们大力倡导以开放性的网络信息资源、自主性的学习、分散性的协作交流等内容为核心的建构性学习过程,认为只要有网络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学生就能够主动开展非正式学习活动,即非正式学习必须是在完全自主的环境下开展,不受任何约束和引导。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具有“双刃剑”效应——在便捷开放的网络空间中,信息超载、信息迷航等因素导致社交网络的学习功能往往被其娱乐功能所掩盖,许多学生仅仅把社交网络看作一种通讯工具或娱乐工具;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真假难辨的虚假、不良信息,处于社会化发展中的中学生很容易被那些虚假或不健康的信息吸引而迷失其中;有的学生对网络和社交网络产生依赖,在网上搜索作文素材、与同学核对作业答案,甚至利用 QQ互相抄袭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网络学习似乎取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成为“抄袭”、“作弊”的代名词……并且研究者在研究准备阶段所进行的调查问卷结果亦证明,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的学习,主要是应付作业、考试或其他学习任务,而补充和支持课堂知识学习,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内驱力明显不足,造成比较严重的自主学习缺位的现象。而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非结构化和偶发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家长对学生的非正式学习不可能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及时指导,这也是许多家长和教师对网络非正式学习持有担忧质疑的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者认为,教师和家长对社交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进行引导,对于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当然,“引导”并不是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而是通过科学有效的调控措施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发展质量的提升。要引导学生科学使用网络,提高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鉴别能力,自觉地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培养自主设定学习目标的意识,规划好网络非正式学习时间,主动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惯性,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
总结
本研究对初中学生在社交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在对大量文献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关于中学生社交网络应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对初中生运用社交网络开展非正式学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统计和数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每一轮行动研究又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并根据观察和反思结果制定下一轮行动研究计划。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教师通过运用社交网络为学生创设非正式学习平台、对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任务模式进行创新等,对中学生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开展非正式学习进行合理引导,不仅显著增强了学生获取信息、分享知识、反馈互动和交流协作等方面的意识,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了学生的知识管理水平,并且对学生非正式学习产生了较大的激发调动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效能感也获得明显改善。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8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