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后现代视阈下的管虎电影

发布时间:2016-04-21 08:15

第一章管虎电影的后现代寓言化叙事


第一节后现代寓言化叙事的主要特征
寓言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表现手法,抑或是一种阐释方式而存在,在创作者刻意的安排与布局下,寓言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这种思维方式渗透到作品中,从而构成了作品的寓言特征。寓言达到了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同一。管虎电影不仅蕴含着这种寓言思维,还包含着新的特点,是一种后现代的寓言化叙事。在此必须说明的是,后现代主义以解构、去中也为主要特点,而寓言化叙事要求作品蕴含意义,表面看来,二者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实际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种为形式上的解构,另一种为内容上的解构。伊哈布·哈桑在《后现代主文转折》中有一个图表,详细列出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区别,其中有两项分别为"创造/整体化——反创造/解结构"、"中心——无中心"。从中看出,形式上的解构主要体现为反对整体化,而内容上的解构则表现为"无中也"。顾名思义,"无中也"即意义的表达无需明确,意义是开放的、多元的。寓言的特点之一正是含混和多义性。因此,从意义本质来讲,二者实际上是一致的。管虎电影后现代寓言化叙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下几个方面。
在中国,较早用电影来书写民族寓言是第五代导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五代导演书写的是"作为寓言的历史",是个人对历史的体验与闻释。从陈凯歌的《黄王地》、《霸王别姬》,到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我的父亲母亲》等,无不渗透着个人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导演有意将历史从时空中抽离出来,着重讲述个人体验,以寓言的方式来述说古老中国的故事。这种寓言基于线性叙事,电影的时空维度是单向的。

时间是电影的脉络,而对时间维度的把握是所有叙事必须首先要考虑的。后现代主义以不确定性为主要特征,不确定即不唯一、不固定。基于不同角度,所处不同立场,对事物的认识可能完全不一样。管虎电影时间维度的多向性特征正是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不同时间维度的展现,管虎电影深刻阐释了这种特征。从叙事角度看,形成管虎电影时间多向特征的一个方面为非线性寓言叙事。线性叙事,即情节按照事情发展(发生、发展、高潮、结局)顺序展开;与之相反,不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就是非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可以有很多种,如插叙、倒叙、回忆或多条线索齐头并进等,在片断与组合中赋予故事更深的含义。时间的切断与组合,使影片时间维度趋于多向,后现代特征十分明显。影片《西施眼》讲述了发生在同一个空间的三个女人么间的故事。

……


第二节多重观照下的"寓言"世界
管虎精必勾勒出了一个后现代的寓言世界。它浸透着导演对个体及社会的艺术观照,显现出强烈的后现代色彩。在这个世界里,既有对青春母题的追问,也有对个体困境的展现,还有对小人物生存的关注,甚至还包括截取历史片段、重新对历史、对历史及人性进行的考量。青春、性别、底层、人性四大主题,在导演的多重观照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青春是第六代导演的叙事母题之一。第六代导演成长在更加开放与多元的社会,他们有着更多的自由,他们的成长伴随着社会的改革起步。因而,他们的青春是焦灼而美好的。管虎电影中的青春不仅张扬而肆意,而且伤感而温情。其关于青春题材的作品有两部,《头发乱了》和《再见,我们的1948》。一部以20世纪90年代为背景,记录自我青春的感伤与无奈;一部1948年末北平解放之前为背景,讲述古城孩子们的青春往事。

对于导演来说,"头发乱了"的状态是青春最好的状态。在影片的结尾,正要离开的叶形束起了发,这似乎在暗示着她终于走过了那段"乱了"的时期,虽然未来可能依旧迷茫。此外,头发也论释着青春的心绪。头发附着于身体,身体则可衍生为情欲。片中的叶形有着一头及腰的美好长发,一身白衣长裙,背着一把木吉他,热爱摇滚。特别是当摇滚响起时,叶形的头发随着音乐在空气中起舞,表现出的是那个时代梦中情人的典型形象,是少年也目中最纯真的美好。在这个关于青春的寓言里,摇滚与头发共同造释了90年代的青春。从更深层次上讲,导演将对时代的理解转换成了青春的寓言,时代的改革虽然在不断向前发展,然而最终走向何方,却依然迷茫。

……


第二章管虎电影的后现代美学精神


第一节酒神精神的显现
"一切偶然支配着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尼采是一位站在现代与后现代转折点上的思想家。在19世纪末,这位高呼"上帝死了"的哲学家向传统理性发起猛烈攻击,其创立的非理性哲学被公认为是西方后现代的理论源头,并且以—种先驱式的态度为我们预言了非理性哲学的前景。他的学说中渗透着对理性的抵制,以及对非理性的赞赏。他自身理论来砰击理性主义,其作品和言论带有强烈的非理性色彩。作为有生命、有创造力的个体,人在感知世界与事物的存在时,具有直观的感受力和基础的认知。这种认知并不同于被理性加工过的认识,它完全真实可信。正如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所说:"只是在我们对它们的证据进行加工时,才在其中塞入了谎言,例如统一的谎言,物性、实体、持续的谎言……'理性'是我们篡改感官证据的根源。只要感官虽示了生成、流逝、变化,它们就没有说谎。由此可见,巧采对理性的坚决反对,对非理性的推崇已经上升到认识论的高度,与后现代主义精神形成了某种呼应。尼采的非理性带有后现代主义倾向。以非理性为基础,足采重新发掘了并定义了酒神精神的要义,管虎则将这种要义敲进自己的电影中。

尼采在他的著作中,曾不止一次说过:我,是哲学家狄奥尼索斯的弟子。酒神狄奥巧索斯,传说他是宙斯与凡人所生之子。其身世颇具传奇色彩,两次诞生,屡遭陷害,被迫流浪。狄奥巧索斯曾在希腊各地流浪,教导人们种植及酿酒技术,是植物和酿酒的保护神,因此被称为酒神。在古希腊,酒神是苦难与欲望的代表,一方面它让人们认识到,一切生存的苦难无可避免,但人们可以学会面对苦难,于苦难的体验去重新认识生命;另一方面它同时也让人们沉溺于欲望的放纵中,在醉境中忘却苦难,放松身也。"这种节日的狂欢,其原始的意义是在苦难与死亡面前的一种人生观照,它是以身必的放松为旨归的。"由此可见,古希腊的酒神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祭祀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苦难的超越及对欲望的放纵。

……


第二节荒诞式的美学观
何为荒诞?从字面上讲,荒诞即不合理、不可信。它是基于人与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主体是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能用理性来解释时,人与世界的关系开始失衡,这便产生了荒诞。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生存状态和生命感受,荒诞其实早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但是,荒诞一词开始具备审美意义,应该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的代表性作品《等待戈多》,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典型荒诞世界的人生处境。在荒诞世界中,人们处于一种永远没有结果、没有意义的困境中。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脆弱,人作为一个个体状态而存在,人类的一切行为没有任何意义。"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在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断绝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这是荒诞派戏剧理论家对荒诞的定义。此处的荒诞是作为现代审美范畴而存在的,通过否定来达到肯定,用荒诞表现现实生存状态,追求荒诞背后的意义。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荒诞审美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后现代主义认为,荒诞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形态。在以不确定性为主的社会里,人的行为本身就是无意义、不可阐释的。与现代派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荒诞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

非理性是荒诞存在的基础。萨特在论述"荒诞"时说过:"荒诞既是一种事实状态,也是一些人对这一荒诞的清醒意识。……荒诞作为事实状态,作为原始依据……无非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最初的荒诞首先显示为一种脱节现象:人对于统一性的渴望与精神与自然不可克服的两元性相脱节;人对于永生的憧憬与他的生命有限性相脱节;人的本质是关注,但他的努力全属徒劳,这又是脱节。死亡,真理与万汇不可消除的多元性,现实世界的不可理解,偶然性:凡此种种都是荒诞的集中体现。"从上述表达可以看出,荒诞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对于荒诞的清醒意识是荒诞感的直接来源,也是创作思维的出发点。管虎电影中明显透露出巧于荒诞的清醒认识。因而,管虎电影非理性美学特征的另一个表现方面为,荒诞式的美学观。

……


第三章管虎电影的后现代芝术风格…………29
第一节后现代的影像特征………………29

第二节写实与荒诞相交织………………35

……


第三章管虎电影的后现代芝术风格


第一节后现代的影像特征
在影像追求上,管虎后现代理论为指导,其影像风格也带上浓烈的后现代色彩,形成了不同于第六代导演以写实为主的影像风格。管虎后现代的影像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动态构图、印象式的光影色调、多元化的电影空间、断裂蒙太奇与影像碎片化。
管虎在总结自己二十多年创作也态时,曾说过这样的话:"陈凯歌说,我看管虎就像拿着小刀子砍人,是要保持这种锐利,但是你总归会长大,不可能到40岁还拿着刀子乱砍;你可能会变成一个锥子,稍微闷一点,稍微有力量一点,但锐利会收没了。"从处女作《头发乱了》到《厨子戏子癌子》,管虎电影的确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变化,刀子的锐利渐渐消磨,链子的力量感慢慢显现。但是也有一直不变的特质,那就是其中涌动着的鲜活生命力,如果用管虎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有一股混劲儿"。影片中的人物都有一股劲儿,那股劲儿可^让他们毫无顾忌地挥霍青春,可以让他们义无反顾地坚持活着,可以让他们始终不移地坚持所求,在人生的悲喜路途中,就凭着那股劲儿一直活下去。

仔细观察管虎影片,其镜头语言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摄影机人物为轴心作弧线运动,并且伴随着一定的晃动。这样的处理方式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优点,一是可以让观众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人物身上,使人物成为真正的焦点中也;二是能够保证画面的运动,丰富影片的构图。在《上车,走吧》的开头有送样一个场景,刘承强和小明站在火车站广场上,摄影机围绕处于画面中也的送两个人,背景随着画面的旋转而不断变换。处于焦点中的两人,面对周围陌生增杂的环境,脸上始终带着不适应的表情。"如果运动和流动是后景的普遍状态,那么运动物体不能让我们的注意力从静止但情节上更重要的物体上转移开。"这样既凸显了他们击志不安的也情,更将他们首次踏入大城市的茫然和不知所措表现得淋漓尽致。任何人第一次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感觉,可能莫不如此,惊奇、茫然,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这种晃动式的镜头运动影响了影片的构图,影片的构图随着摄影机的运动而不断变化,使管虎电影在构图上体现出动态的特点。

……


结论


巴赞认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它是最能突出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手段。电影反映现实,同时电影也给现实W回馈。纵观当今主流电影,价值判断缺失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国的电影产业正快速増长。然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中国电影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倾向,即价值缺失。中国电影的价值观其实一直处于两个极端。在国家主旋律或主流影片中,主要人物身上有着一切美好的品质,英勇、善良,热爱生活,极具正义感,他们不以个人的喜怒作为为人处事的标准,这种模式主要是因为历史原因遗留下来;与之相对的人则总是万恶的,阴险,奸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他们最终都会受到该有的惩罚。而另…个极端则是,一直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的导演们企图以关注边缘现实、表现小人物来展现社会的另一面,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判断,但这种类型的影片却往往不能出现在大众面前。因而,在中国电影的商业大潮汹涌而来时,导演往往进退失据,中国电影价值观更加混乱。就社会价值而言,管虎电影有一种巧极的、明确的价值导向。"只有管虎电影里的激情是原始的,肆无忌悼的,像一个孩子彻夜声嘶力竭地哭闹着让人烦恼,但又不得不留意那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对原始生命力的礼赞,这种对生命的肯定不仅从侧面体现出管虎人文主义的情怀,同时也恰好弥补了中国大多数电影价值判断的缺失。城市边缘的平凡人、历史处境中的个体生命,这些人物在管虎的影片中都呈现出一种强有力的生命之美,真实而鲜活。

这种暗合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有《再见,我们的1948》,影片最后表现的是,孩子成功突围,北平解放了,光明结局蕴含着更多的希望;《上车,走吧》,刘承强最后的独白也似乎预示着他的未来;《谁动了我的幸福》,梦与现实的差距渐渐缩小,相信牛飞会迎来不同于往的人生;《厨子戏子癌子》,"戏中戏"+反转的方式,让影片有了一个主旋律式的结局。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8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e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