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23 09:28

第 1 章《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文章内容分析


本文研究的《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是选择 2010 年至 2014 年的文章,研究文章数量总计 558 篇,虽然研究数量比较大,但是笔者并没有采取抽样的调查方式,而是通过《光明日报》电子版人工翻阅,对《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所有文章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为了保证统计的可信度,笔者进行了反复的统计与研究,确保统计出来的数据具有完整性与准确性。


1.1 文章数量分析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文章数量每一年都不同,每一年的出版期数与版面数也有变化,据笔者调查,《文化遗产》专刊一般是一周或者两周出版一期,而一期出版一个版面,但有时候也因为专题需要出版两个版面。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研究

从表 1.1 可以看出,《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 2010 年至 2014 年共出版 130期,文章总数共 558 篇,其中 2013 年和 2014 年相对较多。2010 年的文章数也比较多,有 101 篇,但是第二年的期数和文章数都迅速减少,而 2012 年相对 2011年来说期数和文章数都有所增加,但依然要比 2010 年少很多。到了 2013 年,文化遗产版不论在期数还是文章数上都达到最高值,其中文章数比 2012 年翻了一倍多,有 161 篇。而 2014 年数量虽然比 2013 年有所减少,,但相对于 2011 年和2012 年,其文章数量也翻了一倍多。

据笔者调查,2013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进行了创刊以来的第一次改版。改版后的《文化遗产》专刊依然以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为核心,美化版面的同时,文章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可读性和趣味性增强,其出版期数比往年大幅度增加,所以文章篇数也相应增加。

一般而言,文化遗产版每一期都只有一个版面,也就是期数和版面数相同。但是 2011 年和 2012 年,其版面数比期数都要多一个。据笔者调查发现,2011年 3 月 14 日,《光明日报》第 14 版和第 15 版刊登了颁布和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会议中主要的言论,对 2011 年 2 月 25 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给予非常高的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当前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快速消费,使历史文明、民族文化迫切需要得到保护,它的出台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让我国民族文化保持其多样性和创造性,在法律的保护下传承和发展,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


1.2 配图情况分析

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经断言“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这种说法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开始成为现实,图片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由于图片信息更加具有直观性,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文字的传播效果要好很多。在报纸中,图片信息能给读者带来视觉冲击,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观赏性,甚至可以做到“一图胜万言”。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运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对文化遗产知识进行传播,还专门设立了“图报”、“视界”等栏目,结合图片和文字说事,使文章通俗易懂,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笔者通过对《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 2010 年-2014年的文章配图情况进行研究,从文章配图类型和配图数量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研究

如表 1.2 所示,《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 2010 年至 2014 年的配图大致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人物、活动现场、文化景观等内容。五年来,《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共配图 653 张,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最多,有 220张,约占配图总数的 33.7%;物质文化遗产图片有 181 张,约占配图总数的 27.7%;关于报道活动现场的图片有 168 张,约占配图总数的 25.7%;关于新闻或专门讲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故事的人物图片有 60 张,约占配图总数的 9.2%;而文化景观配图只有 16 幅,约占配图总数的 2.6%。

从表 1.2 可以看出,《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前三年的配图中人物和活动现场的图片所占的比例较高,文章类型倾向于人物形象塑造和政策活动宣传,政策性和舆论导向性较强。比如 2011 年 3 月 14 日,文化遗产版发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化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法》专家座谈发言选登》、《文化建设立法的里程碑》三篇文章,其配图数量高达17 张,其中现场图片 3 张,政府工作人员的头像多达 14 张,虽然体现了党报的政策性,但个人认为其可读性和观赏性不高。当然,它始终围绕文化遗产的主题做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也有较高的比重。而关于其他类型的配图,比如 2010 年有三张自然风景图片,2012 年 6 月 9 日《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安全》中的国旗图片,笔者都归类为“其他”类型。

.......................


第 2 章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特色及问题研究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自 2010 年 1 月 8 日创刊起,一直以关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为使命,从开始致力于舆论引导、学术交流和普及推广,到改版后努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搭建沟通人民群众的桥梁,它始终推动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从 2010 年和 2011 年的黑白版到 2012 年之后的彩色版,《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一步一步成长到今天,有其鲜明的特色,也有其少量的不足。


2.1 特色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文明古国,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延绵不绝的历史和几千年的保护传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色。《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以关注文化遗产为核心,承担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责任,是其最大的特色。

2.1.1 注重栏目策划,深度挖掘主题

文化遗产经过历史的沉淀和传承,蕴藏着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但其也融合了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积累,文化遗产是各民族的共同财富,它的兴衰关系到民族团结的切身利益。所以关注文化遗产,引导社会舆论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视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近五年来先后共设置了四十多个栏目,主要有“观点”栏目、“名录”栏目、“主题”栏目、“声音”栏目、“视界”栏目、“关注”栏目、“人物”栏目等,其文章风格各异。比如“访谈”栏目是写人物访谈;“名录”栏目是介绍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栏目是呼吁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发声,引导舆论;“人物”栏目是讲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的故事;“主题”栏目和“关注”栏目等则是对文化遗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情思”栏目、“心香”栏目、“沉吟”栏目、“春咏”栏目其实就是诗歌;“开卷”栏目和“话本”栏目则更像是书评等等。

虽然其文章风格迥异,但始终围绕文化遗产的主题在做文章,《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以周刊的形式对文化遗产持续关注,向读者呈现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现场活动,以及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贡献的各阶层人物,同时,它注重国家有关文化遗产政策和会议活动的宣传,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发挥党报的优势。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细分类、深挖掘,让读者认识、感受文化遗产的精髓,从而更好的去保护和传承。

........................


2.2 问题研究

笔者在对《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文本统计和分析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足,以笔者个人的观点提出来,只是希望文化遗产版能更好的发展下去。

2.2.1 配图重复,编辑不够严谨

配图是《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一大特色,但其中也有少部分配图不够严谨,如 2010 年 6 月 15 日的《为中华手工喝彩》和 2011 年 3 月 14 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及 2012 年 3 月 31 日的《推动亚太非遗保护的持续发展》三篇文章中出现了同一张图片,如下图所示。

《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研究

笔者通过对文章的配图进行截图,图 2.11、图 2.12、图 2.13 分别是 2010 年6 月 15 日,2011 年 3 月 14 日,2012 年 3 月 31 日的一张配图,可以看出,除了尺寸和颜色不一样外,其实是用同一张照片编辑而成。虽然三篇文章都是写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图片内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弗朗西斯科·班德林在欣赏唐卡”,符合文章主题,也许编辑为了让报道更加国际范,让国际友人反复露面也无可厚非,可是这样重复配图的情况不止一次出现。比如 2010 年10 月 8 日的《面对时代变迁 留住手工技艺》和 2011 年 1 月 19 日的《我们的节日:迎春展示活动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 2012 年 6 月 9 日的《建设依法保护的非遗保护体系》三篇文章中也出现了同一张图片。

虽然一张图片使用三次,但是其摄影师还是同一个人。可是,笔者在统计过程中还发现,有一张图片使用两次的同时,其摄影师也不是同一个人。比如 2011年 11 月 30 日的《千年中国皮影 今日世界瞩目》和 2010 年 2 月 12 日的《文化庙会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篇文章的配图。

......................


第 3 章 启示和建议.......32

3.1 启示................32

3.1.1 正确运用议程设置,传播文化遗产知识........32

3.1.2 注重深度报道,关注文化遗产背后的人.........33

3.1.3 注重版面设计,彰显栏目特色..................34


第 3 章 启示和建议


通过对《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内容和特色分析,尽管其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但总的来说,本文充分肯定《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对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所作出的贡献,它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传播为其他媒体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报道和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启示,也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几点建议。


3.1 启示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传播,而在现代社会,媒体是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为媒体与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3.1.1 正确运用议程设置,传播文化遗产知识

大众媒体都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但是怎样去利用它来引导舆论,关注受众的需求,选择有热点或者有特色的议题,赢得读者的信赖,是媒体脱颖而出的关键。媒介具有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文化遗产的知识需要传播,文化遗产本身也需要传承,媒体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处于非常重要的阶段,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新闻媒介在传播不为大众所熟悉的知识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遗产知识在目前的大众中还没有完全普及,特别是一些冷门的文化遗产项目,并不是被大众所熟知,如果连文化遗产知识都不能掌握,那更谈不上去保护好它,所以,文化遗产知识的传播对保护文化遗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肩负着传播知识的重要使命。《光明日报》是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立足于知识界的全国性主流媒体,是我国重要的新闻媒体,它顺应时代的需求,于 2010 年 1 月 8 日创办了《文化遗产》专刊,以关注和传播文化遗产知识为核心,向大众传达文化遗产信息,比如创刊的前几期,《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专门刊登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资料,让读者对文化遗产有初步的认知,在以后的报道中,详细地向读者介绍具体的文化遗产项目,很好的宣传了文化遗产的价值,从而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一项长期持续实施的社会工程,需要间歇式的、热点式的传媒报道。这就需要新闻媒介很好的运用议程设置,使受众持续关注其发展,从而更全面的掌握文化遗产相关的信息,即使不能亲身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监督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光明日报》创立《文化遗产》专刊之日起,一般都以每周一期或者每两周一期的频率向读者传递文化遗产的信息,其本身就是议程设置的体现。《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在节日、活动、会议等重要的日子里,会精心挑选议题,有时甚至用整个版面对同一议题进行报道,引起读者的足够重视,从而加入到设置好的议题思维中去,引导社会舆论。当然,这些议题也都是围绕文化遗产知识的传播进行的。

......................


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文明古国,沉淀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民族的灵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给文化遗产带来一定的冲击,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增强。近几年来,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愈来愈重视,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可以说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里程碑。但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文化遗产的传承依赖于文化遗产的传播,而媒体在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光明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全国性党报,是党和国家的喉舌,2010年 1 月 8 日创办的《文化遗产》专刊,是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诞生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而媒体对文化遗产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个案研究,能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一定的帮助,也为其他媒体在传播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提供借鉴意义。

本文以 2010 年至 2014 年这五年来的《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文章的数量、配图、栏目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其注重栏目策划、深度挖掘主题,图文设计多元化、可读性和观赏性强,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运用议程设置、保护文化遗产的特色,总结其配图重复、编辑不够严谨,出版时间不稳定、时效性有待提高,负面报道太少的不足,为今后《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更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媒体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价值。最后,笔者从《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的传播经验得到了正确运用议程设置、传播文化遗产知识,注重深度报道、关注文化遗产背后的人,注重版面设计、彰显栏目特色的三点启示,同时,提出了媒体间相互融合、加强文化遗产知识传播,培养专业人才、建设文化遗产保护队伍的两点建议。

本文的统计数据是以事实为基础,但部分研究内容和分析受自身经验水平限制,不能进行全面的认识,使该研究带有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和直观性。对此,笔者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思考和完善,学习理论知识,增长实践经验,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0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0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4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