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平庸的恶"思想述评
1引言
1.1选题意义
阿伦特一生都在思考罪恶。阿伦特是二次世界乂战的亲身经历者,她亲眼目赌了人在黒暗时代受到的n害,世界的复数性是知化消失的。1951年出版的《极权主义的起源》是阿化特考察罪恶的始点,她提出了不可罚、不可恕、不可知的"根本恶",并对极权制度作了详组的研究与批评。然而,阿伦特对恶的思考并未停止,依旧在试图推进。艾希曼的审判提供了阿伦特进一步思考的一个契机。阿伦特在以《纽约客》特约记者的身份参与了艾希曼审判后,发表了《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这篇作品里,阿伦特提出饱受争辩的"平庸的恶"。阿伦特看到一个个"无思"的人的平庸,看到了传统人性道德的彻底崩溃。阿伦特"平庸的恶"理论并非独立,它与她的其它政治思想有着紧密联系。近代以来,西方社会进入了以工具一目的为特征的技术时代,整个世界被技术理性彻底主宰。有用性支配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现代的人不再寻求意义、理解世界,而是试图以有用性巧标准支配他人、支配世界。由此,现代人成为"无思"的孤独群体,不再行动。可以说,"平庸的恶"的出现直接体现了现代性危机和公共空间的闭合。阿伦特后期始终在思索精神生活,直接原因便是"平庸的恶"给她带来的困惑。为了抵制现代人累作的"平庸的恶",阿化特对思考和判断为作了重要讨论。
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我们需要阿伦特的声音。当今中国的主流还是对现代化的推崇,技术埋性和孤独的"无思"蔓延在东方这片古老的止地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才不过百年,但是我们己经陶醉在个体埋性、技术发展、经济进步的乐观情绪中。笔者认为,人类的思考活动是世间最美的艺术品,它是上帝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对待一件美丽的物品,我么需要珍视。在现代社会中,思考和人类的其它高贵活动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被卷入进了无止境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我们应该知道,当下的道路并不一定是伟大的事业,西方国家百年前就己经经历过这项事业,并惨痛化接受了其中的教训与鲜血。而且,整个现代文明在世界发展史上不过数百年,根本就是沧海一粟,现代性的价值还尚待未来的评定。正是怀着这个问题意识,笔者开始了对"平庸的恶"思想的讨论。
.....................
1.2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阿伦特政治理论的研究从本世纪初开始。针对新世纪的现代性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的语境下,阿伦特提出的一流问题是我们不能忽略的。
近些年来,阿化特的主要作品相继得到翻译,进入国内学术界。目前,阿伦持作品的中文翻译情况大体如下:《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孙传创编,2003年)、《黑暗时代的人们》(王凌云:译,2006年)、《精神生活》(姜志辉译,2006年)、《论革命》(陈周旺译,2007年)、《极权主义的起源》(林攘华译,2008年)、《人的境况》(王寅丽译,2009年)、《过去与未来之间》(王寅丽,张立立译,2011年)、《共和的危机》(郑辟瑞译,2013年)、《康德政治哲学讲稿》(曹明、苏婉儿译,2013年)、《反抗"平唐之恶"》(陈联营译,2014年)。
国内学术界对"平庸的恶"思想给予了一定的关注。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直接与"平庸的恶"主题相关的作品主要集中于一些学术期刊。另外,国内出版的对相关阿伦特的研究著作中化对"平庸的恶"有所涉及。学术界大体认同"平庸的恶"是对"根本恶"的继续深入,它是现代性危机的表现,体现了一种"无思"的公灵特征。同时,对"平庸的恶"的制止离不开阿伦特晚年对精神生活的研究。总体上来说,国内对"平庸的恶"思想的研究相对集中且统一。下面,笔者将列举一些对"平庸的恶"研究的代表性观点。
....................
2"平庸的恶"的提出与内涵
2.1极权主义下的根本恶
阿伦特对现代性危机的追问是从对极权政治下的"根本恶"的分析开始的-。在《极权主义的起源》里,阿伦特提出了"根本恶"的观点。其实,"根本恶"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康德。下面,我们先来讨论康德是如果定义"根本恶"的。在康德之前的西方哲学史上,大多数的思想家都认为只有善才是有深度的,恶是善的不在场,是一种非存在。苏格拉底认为人性本善,"对善的向往是为一切人所共同的,而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人比男一个人更好,也没有人向往着恶的",恶的出现只是因为人们的无知。基督教认为至高至善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世间万物在本化上都是善的,恶的产生只是因为对善的缺乏和背离。可是,康德在《单纯理性暇度内的宗教》里提出了"根本恶"的概念。在康德看来,道德行为源自实践理化宣布的道德律——"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被看作一个普遍立法的准则"。康德的"根本恶"不是指恐怖的、具体的恶,而是指恶之可能产生的根据,"根本恶"植根于人的天化之中,"人意识到了道德法则,但又把偶尔这一法则的背离纳入了自己的准则",所以说,"根本恶"是人明知道德准则却仍要对其不遵循的主观偏好。
阿俗特提出的"根本恶"不同于康德站在理性主义立场对恶的理解。阿伦特认为理性是不能解释极权主义下的"根本恶"的,极权主义整治下的"恶"是一种整个西方哲学传统都无法设想的恶,"在我们的全部哲学传统中,我们本来就不能相信一种'彻底的恶',在基督教神学里,魔鬼本身也是天使出生,康德至少怀疑这种恶的存在,即使他立即用理性化的概念将之解释成"反常的恶意",但是也可以用可理解的动机来阐释。所以,,我们实际上不必借助于任何事物,就可以理解一种用十分有力的现实来和我们对抗、打破我们所知的一切标准的现象。"阿伦特认为"恶"同"善"都是第一性的,"根本恶"是指极权主义罪恶的"不可罚"、"不可恕"与"不可知",也就是说,"根本恶"是我们不能惩罚化无法宽恕的,更重要的是,它的动机已经是人类难以理解的了。"根本恶"击碎了复数性的世界,毁灭了个体的自由与主体性,使无数无家可归的人成为了社会的"多余人"。这种权力是上帝都不拥有的,而极权主义却使一切的不可能成为了可能。在极权主义的政府下,所有"多余人"都在摆脱"《余人理。于是,世界的复数性消失了,相互隔离孤立的人在极权政府的绝对统治下都成为了"一个人",被卷入了疯化的无结构的运动统治中。"操纵这个制度的人相信自己和其他人一样都是多余的,极权主义的杀人者最为危险,因为他们连自己是死是活都不在乎,不关心是否生活过,是否死亡过。"纳粹极权主义使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彻底崩溃,"不杀人"、"不说谎"的道德感在黑暗时代中被彻底拋弃。
.....................
2.2艾希曼审判——从"根本恶"到无思的"平庸的恶"
阿伦特本以后艾希曼这一"恶魔"是一个多么奇异的人,但是阿伦特大失所望。橄锁中的义希曼只是一个50多岁的瘦弱中年男子,他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其言语似乎更展现出他是一个呆扳无味之人。义希曼并没有展示出狂热的作恶动机,反倒讲了无数的陈词滥调,这些证词无奈化表明艾希曼对犹太人并没有多少的仇恨,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官员,只是在执行宫僚组织的命令罢了。阿伦特难以想象眼前这一如此平庸的一个人竟然是屠犹计划的背后沮织者。"像一块平板那样难形容的低级,他没有什么动机,显得格外殷勤……他一点化不愚蠢,只是没有思考,后者显然不能等同于愚蠢。就是这样的人,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的罪犯之一。"可见,阿伦特的思想出现了变化,她通过艾希曼审判看到恶并非极端,而是平庸的。艾希曼是一个只知服从的"无思"普通人罢了。
另外值得补充的是,阿伦特没有用狭隘的民族主义视角来看待艾希曼审判。阿伦特认为,艾希曼酌审判并不是正义制度的体现,审判法庭上控方给出的许多证据及诸多幸存犹太人的证词并没有直指艾希曼的恶行,甚至与艾希曼本人并无关系,而只是表明了反犹主义运动的恐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以色列这个建国只有14年的民族国家想要通过艾希曼审判博取世界各国的同情,并表明自己是一个拥有对外防御能为的成国家。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说,艾希曼是被当作审判反犹主义的代表,这场审判从一开始便央杂着犹大人以怨抱怨的复仇心理。所以,艾希曼审判中的控诉方也在上滨着无思的剧情,他们和艾希曼一样都是无思的庸人。
......................
3对"平庸的恶"的产生原因的考察...........18
3.1极权主义政治与无思............18
3.1.1行为主体:群众、暴民与精英...........18
3.1.2实行暴力的强制社会.........19
4思考与判断力:对"平庸的恶"的制止..........28
4.1思考素描......28
5对"平庸的恶"思想的一般评价............35
5.1对阿伦特思考"平庸的恶"路径的分析......35
5对"平庸的恶"思想的一般评价
5.1对阿伦特思考"平庸的恶"路径的分析
近现代以来,西方进入了技术理性主导的时代,公共空间在技术创新的汹涌浪潮中几近萎缩,公共空间的伦理火光逐渐昏暗,而现代人则成为了强制社会中的一个个无根基的孤独者,他们的命运只能体现在认巧及改造世界的对象化进程中。"平庸的恶"即是公共空间逐渐关闭的极端体现。平庸的现代人是一个个孤立的、原子化的人,他们再也不关心与追问政治的意义,对美好的生存活动的期盼和对死亡、饥饿生活的逃避成为了现代人的命运主题。何为政治何为德性如何重后公共空间这是阿伦特一生都在思索的问题。"城邦之化,非神即兽"。阿伦特将其思考答案指向了古希腊城邦么共空间。不同于现代政治的无意义,古希腊的政治是专属人所有的。城邦是一个具有共通感的公共空间,其中的公民重视友爱、勇敢、承诺等精神,他们存在于世界上的意义就是对政治意义的追问,对德化生活的不懈追求。
可见,阿伦特对"平庸的恶"的讨论将城邦空问与现代社会作区分后展开的。阿伦特认为,城邦空间是一个展现性的共同空间,"在世界上一起生活,根本上意味着一个事物世界存在于共同拥有它们的人们中间……人们既相互联系有彼此分开。"古希腊的公民们在行动中向往勇敢、宽恕、尊严、友爱等不朽德性。同时,城邦政治空间的光亮离不开私人空间的黑暗。阿论特指出,在古希腊的城邦里,私人空间的开展是一种家政式的管理,其中包括生存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个人内记的情感等。当然,阿伦持并没有否定私人空问的重要性,她认为私人空间与共同空间的界限需要保持清晰,不许源淆。
........................
6结语一爱这个世界
阿伦特是黑暗时代的亲身经历者,她怀着对这个世界的爱而积极化思考。
关于恶的思考贯通阿伦特政治思想的始终。早年,阿伦特通过分析极权政治提出了"根本恶",她认为,恶同善一样都具有第一性。讨论了"根本恶"后,阿伦特的思考没有停止,在参与艾希曼审判后,她提出了备受争辩的"平庸巧恶"的思想。"平庸的恶"体现出阿化特在思考极权政治与现代性问題上的深入。"平庸的恶"是一种"无思",它的背后只有肤浅的动机,它产生离不开极权主义制度对人的戒害,更离不开自古希腊以来公共空间的逐渐闭合。在城邦空间中,公民们在广场上言说和行动,显露自邑的独特性,追求德化的不朽。柏拉图因为苏格拉底的死产生了畏惧,于是他将理念论引入了政治,由此真埋高于意见,沉思生活高于行动生活。进入近现代,人与世界成了主客体的关系,世界对于人变得愈来愈陌生。极权主义政治造成了20世纪最大的人类灾难,"无思"在极权主义体制下得到极端地体现。陌伦特晚年一直在思考如何制止"平庸的恶"。要抵抗"平庸的恶"就要恢复"思考"这一任何个体都具有的权利。在公共空间已经结合的黑晴时代中,思考的价值尤其需要彰显。思考面对的是意义而不是真理,并且它不能直接给行动以力量。阿伦特认为,思考能够释放出某种特殊能力一一判断为。判断为不同于思考,是一种明晰美丑与对错的政治能为,淘通了沉思生活与行动生活。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0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0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