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城市化背景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嬗变——以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为例

发布时间:2016-04-26 10:31

1 绪论


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传承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话题。侗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特点就是没有侗族文字,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传承自己的文化。侗族没有文字,侗族人就想出了运用歌曲作为媒介,将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等等信息通过口头传播歌曲的方式保留下来。


1.1 研究缘起当前,侗族大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于侗族大歌本身的研究,以研究侗族大歌的艺术性居多,但侗族大歌的在侗族村寨中的意义并非只有娱乐、记录这两个功能,侗族大歌仪式还可以提高村寨这一社会群体的凝聚力。

1.1.1 对于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口头传播方式的探索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中最主要的两个民族苗族和侗族,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但这两个少数民族都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本民族的文化只能通过其他方式传承下去。虽然在上个世纪,国家已经为族侗族创造了文字,但是认识和使用新文字的不多,新文字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作用发挥并不大。

以侗族大歌来说,即使很多侗族人知道国家在 1958 年就已经为侗族创造了侗文,但是能够认识并使用的人只能占少数,大多数的侗族大歌传承人或者歌师都不能运用侗文来辅助传承侗族大歌。曾经学习过汉字的人基本都会选择用汉字中读音类似的字来记下侗族大歌的歌词,这样的记载方式就同用汉字来标注英语一样是一种不标准的方法,想要了解大歌的内容还是必须会说侗语才行。侗族通过口头传播为主要方式将侗族文化传承了上千年。

1.1.2 从肇兴侗寨侗族大歌仪式的田野考察中出发

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三县是侗族聚居地,这三个县的侗族文化最为浓厚。而黎平县的肇兴被视为侗族大歌传唱的中心地区之一,也是城市化发展相对明显的地区之一。笔者希望通过这一次对肇兴侗寨的侗族大歌仪式的田野调查,探寻到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与氛围、基本情况、发展前景、以及未来将要面临的挑战。

..................


1.2 文献综述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论文有很多,大多都是研究的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同样的一个传承问题,角度的选取也会有不同。这些研究中,以从人类学、社会学这个两个方向开展居多。在关于侗族大歌的研究中,大多数是从大歌本身的音乐角度来研究。

1.2.1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研究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经历过一段停滞时期,停滞期后迎来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百花齐放的时期。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国家曾经为民族识别做过大规模的调查。在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民族文化学属于一个交叉学科,分别结合了人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领域,它不仅仅包括了民族生活方式,还有文化、传播等元素相结合。郭建斌是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由他主编的《文化适应与传播》就是一个研究民族文化传播的专著,他认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问题可以着眼于传播学理论,并且结合宗教学、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等等领域。郭建斌在他的博士论文《电视下乡: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社区-独龙江个案的民族志阐释》中对这个小群体进行了半年以上的田野调查研究,这是一次应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媒介人类学”进行的研究。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传播媒介在少数民族地区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阐释性的解读。

李勤在论文《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提到传统媒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进入了一个市场竞争的时代和产业化发展的时代。大众媒体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对于各民族文化繁荣具有一定的意义。

张瑞倩在《电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修补”——以青海“长江源村”藏族生态移民为例》论文中认为,藏族村民在与电视接触中产生了经验,并且形成了一种反作用力来抵御现代化的冲击,以起到一种“文化修补”的作用。“文化修补”是通过记录与重现的形式弥补了文化的遗失、断裂。在郭建斌的论文《媒介仪式中的“家-国”重构与游离一基于中国西南一个少数民族村庄田野调查的讨论》通过对于这一个少数民族观看奥运会的田野调查,论文中着眼于“家-国”这样的构建来观察“国”与“家”关系既有重构的一面也有游离的一面,揭示了媒体、国家、少数民族村寨之间的复杂关系。

....................


2 肇兴侗寨和侗族大歌


肇兴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它包含的丰富民族文化,以及保存下来的原始生活方式,让它成为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肇兴作为最大的自然寨,也是黎平地区发展最快的一个侗族村寨,将侗族文化聚集在此地。在这种浓浓的侗族文化氛围当中,侗族大歌也受到环境的保护茁壮的发展着。


2.1 肇兴侗寨的自然环境

肇兴被誉为“侗乡第一寨”,肇兴原名“肇洞”,位于黎平县东南部,距离黎平县城南 68 公里,地处于一个狭长的喀斯特地形谷地。肇兴侗寨与从江的洛香镇交界。肇兴全乡总面积 133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12539 亩。辖 22 个行政村,52 个自然寨、162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21860 人,侗、苗、水、汉等民族聚居。其中侗族人口占 90%。肇兴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色还有全国最大的自然寨肇兴侗寨,还有全国唯一的生态博物馆唐安、和最负盛名的肇兴鼓楼。“开始兴旺的意思”就是肇兴的含义,肇兴最大的特色是黎平县最大的侗族聚居村寨。一条蜿蜒小溪静静的从肇兴侗寨流过,它见证着这个村寨的发展。

肇兴鼓楼的建造工艺极为出色,属于肇兴的特色之一。侗族特有的大歌歌队、侗戏班,也不会少见。逢年过节或是做寨客时,侗族人民都聚集在鼓楼、歌坪,举行踩歌堂、抬官人等民族文娱活动。侗族的歌极为出名,除了有侗族大歌还有踩堂歌、拦路歌、琵琶歌、酒歌、山歌、河歌等。每隔一年举行的一次祭萨和芦笙会,主、客竞相吹奏比赛,笙歌阵阵,热闹非凡,极为壮观。

城市化背景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嬗变——以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为例

..................


2.2 肇兴侗族的社会环境

到了肇兴侗寨后才发现陆姓基本上是村寨里唯一的姓氏,外姓人为了感谢陆氏后人的恩情而将自己的姓都改成了陆姓。过去侗族村寨里是有“斗”、“团”两种传统的群体名称。“斗”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团”则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两个或者连个以上的“斗”成为一个“团”。“斗”内不能通婚,“团”内的各“斗”之间才能通婚。在肇兴曾经有 12 个“斗”,构成 5 个“团”名为“仁”、“义”、“礼”“智”、“信”。而现在的肇兴“团”与“团”之间的界线已经不存在了,就是融合成了一个村寨“侗乡第一寨”。

现在的肇兴侗寨以鼓楼为划分单位,仍然使用的原来五团的命名。每个村寨之间联系颇为密切,不仅仅是村寨与村寨之间的界限不明显,还有村寨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尤其是肇兴开始发展旅游业了以后这样的村寨之间的联系就更为紧密了。

.................


3 肇兴侗族大歌仪式过程的实地考察.............................(16)

3.1 肇兴侗族大歌...............(16)

3.2 肇兴侗族大歌中的人际交流.................(20)

3.3 侗族大歌的保存价值.............(25)

4 城市化对侗族大歌传承方式的改变...................(26)

4.1 肇兴侗寨的城市化现状..................(26)

4.2 城市化对侗族大歌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27)

5 城市化背景下侗族大歌仪式观的传播:共同体的构建....................(33)

5.1 侗族大歌的传播方式的改变.......................(33)

5.2 侗族大歌中的仪式....................(36)

5.3 侗族大歌仪式中的共同体与边界....................(37)

5.4 侗族大歌仪式的社会功能的转变...............(39)


6 侗族大歌在传承中出现的困境及改进路径


与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一样,侗族大歌同样也在接受着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不仅仅只是外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侗族文化内部也在发生着改变。这样的改变中,传统的民族文化应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出路?怎样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到自民族文化的发展路径?在城市化这一大背景下,通常大家都认为这样的改变只会给民族文化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得到了不一样的答案。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思考民族文化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应该适应当前的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中谋求发展之路才是保存、传承民族文化最适合的方法。


6.1 侗族大歌在传播中的困境

本次田野调查中发现侗族大歌在传承上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6.1.1 传播方式的局限

侗族大歌和侗语一样都是属于无文字的传播方式,民间的常用的传承方式就是口口相传的原始方法。国家为侗族创造的文字对于侗族大歌的传承方面没有直接的帮助。侗文在侗族村寨之中并没有得到普及,所以在村寨中还是使用口头传授和汉字注音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在上文中曾经提到侗族大歌在村寨中或者说是在侗族群体中属于一种高度循环的传播模式,在传播过程中侗族大歌不断的被修改充实。侗族的整体主要还是处于一个口语传播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最大的局限就在于语言媒介的局限性,及语言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稍纵即逝,这很大程度上减慢了语言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使语言带有明显的地区性和民族特性。这样的情况急需改变。侗族大歌就像这些语言一样转瞬即逝,保存侗族大歌的主要方法就是传承人们的记忆。随着传承人的减少,侗族大歌也正在慢慢消失。

...................


7 结语

侗族大歌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符号必有特定的语境。人对符号的所指是受自身经验而来的。没有语境,没有人的感知,符号便没有所指,也就不存在意义。侗族大歌的生存环境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改变,这同样也改变了侗族大歌本身。改变最为明显的就是传播方式中又增加了一种拟音的记录方式。而且广泛的运用到了民间。这样的方式虽然不完美,但是这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弥补口头传播方式的缺点,并将侗族大歌记录下来。但是这样的方法,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还必须继续鼓励年轻人有意识地保护民族文化,让它不要消失。辅以运用现代科技将侗族大歌记录下来,让它不要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让它能流传给我们的后人。

城市化发展不仅影响了肇兴侗寨,还影响着侗族大歌。在侗族大歌的仪式中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完成了信息的交互和精神上的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村寨与村寨间的相互融合,人与人间的思想融合。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改变。村寨间的融合还继续存在着。但是现在因为唱侗族大歌而在一起结婚的人越来越少几乎绝迹,这正是因为的共同体的构建正在因为城市化而减弱,侗族大歌的社会功能正在减弱。

城市化也同样影响到了侗族大歌仪式的边界的构建,那些古老的侗族大歌已经逐渐被人们忘记,在表演中更加倾向于没有太多内涵的声音大歌,这样的侗族大歌没有侗语这样的障碍,就能被更多的人听懂。这样的边界也正在弱化。

侗族大歌在传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很多古老的侗族大歌已经被忘记,现存的侗族大歌也岌岌可危。这些大歌都被保存在了传承人的记忆中,如果不将大歌传授给下一代,或者不将大歌保存下来,这些大歌也将消失。现在年轻的大歌继承人人数很少,并且年轻人意识不到大歌的重要性。愿意主动参与保护大歌的人少之又少。但在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商业加速发展,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将大歌保存、传承下去也慢慢的变为了可能。为此很多的年轻人愿意选择这个既可以给自己提供收入,又能满足精神追求的侗族大歌表演来作为工作。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0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0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b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