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26 10:26

第一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基础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大量文章和调研报告发表于各类刊物,近几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到“三农”问题,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意义重大。本人认为研究一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文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概念及相关理论,因此本文第一章首先界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关的概念,并试图建立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基础理论。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概念

在我们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前,先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概念进行概括,从而为后面文章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一、劳动力、农业、农村、农民及农民工的概念

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中,涉及到的概念非常多,本节我们只看其中最为基本的一些概念,比如劳动力、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农民工的含义,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念。

(一)劳动力的概念及结构

首先我们介绍劳动力的概念,以及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及结构特征。

1、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既包括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体力活动,也包括人的脑力活动。有关劳动力的含义,有广义劳动力和狭义劳动力之分,广义劳动力一般包括全社会的所有人口,而狭义劳动力仅仅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本文所指的劳动力为狭义劳动力——仅仅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①可以看出,劳动力的含义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劳动者的体力,即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劳动者可以提供的从事生产活动的力量和耐力等;一方面是劳动者的脑力,即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理解力、判断力和创造力等活动。马克思把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两类。劳动者的体力由劳动者的年龄大小、健康状况和性别等决定。一般情况下,在劳动年龄范围内,劳动者越年轻体力就越强,劳动者越老体力就越弱;劳动者越健康体力就越强,劳动者健康情况越差体力越弱;同样情况,年龄相仿的劳动者,男性劳动者的体力比女性劳动者要强。劳动者的脑力一般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熟练程度和生产经验有关,通常情况下,劳动者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劳动者的脑力越强;劳动者受到的教育越少脑力越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除了与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有关外,还与劳动者的精神状态有关,比如劳动者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等,对劳动能力的发挥也是非常重要的。

.......................


第二节 国外学者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各国学者从人口学、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地理学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为探索适合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并为转移实践找到指导依据,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颇多,本节对国外专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的理论进行梳理,主要介绍以下五个理论。

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20 世纪 50 年代,著名美国的经济学家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了《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在论文中,他提出了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框架体系。

刘易斯根据利润情况认为,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个部门:一个是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一个是以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现代部门具有资本主义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工资率高的特征,现代部门一般包括以现代化大生产为主的第二产业或者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行业。而传统部门具有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低,工资率低的特征,传统部门的行业一般包括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第一产业,或者小商、小贩等行业。刘易斯把国民经济中的这两个部门的分工称为“二元经济结构”。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的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并且劳动力的供给是有限的,并且现代部门的劳动力的工资高于传统部门劳动力的工资。在非资本主义的传统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力的供给也是无限的,供给的“无限”意味着在现存的劳动力市场上,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在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中,工人的主要来源是小商贩、临时劳动者、自给农业、家庭仆从、家庭妇女及新增加的人口。但刘易斯又认为农业部门以外的劳动力相对于农业部门来说数量很小,因而工业所用劳动力的供给来源是农业部门①。

....................


第二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历史进程、现状及影响因素


历史上我国被评价为地大物博的国家,认为我国资源很丰富,但是所谓丰富是相对的。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虽然总体上资源丰富,但人均水平而言,我国的资源很紧张,耕地也是如此。我国国土面积大,可耕地面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原来一直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也最多,如何把众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成为我们必须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转移农村劳动力。自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非常艰难曲折,通常把 1978年的改革开放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始的标志,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改革开放前后呈现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特点。本章我们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现状、及原因等问题展开论述。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促使改革开放后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已有接近一半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就地或者异地非农产业实现了劳动力转移。2013 年全国农民工总数量达到 26894 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42.7%①,其中本地农民工数量达到 10284 万人,外出农民工 16610 万人①。1978年后,我国的城市化率逐步提高,进入 21 世纪后提高的更快。2008 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 45.68%,2010 年的城市化率将近 50%②,2012 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52.6%,2013 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 53.7%。2013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城镇化和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的要求,并明确提出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好抓实。我们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分析和发展进程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自古以来我国劳动力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及时代的不断进步,农村所需要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现象,并且剩余劳动力的规模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把不断增加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主导产业。虽然清末我国出现了现代工业的萌芽,但由于受国外资本主义的侵略,我国的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没有发展起来,农业仍然是基础产业。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了国家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经济方针,严重限制了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没有得到提高。尽管从明清开始就一直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也一直存在,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却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

........................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透视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现状

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是生产的三大要素,在土地资源和资本数量既定的情况下,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劳动力这个要素可以发生作用。党和政府对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和法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了“三农”问题,并强调指出“要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也提出了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指出要合理有序的分步骤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市民化问题。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使一部分农村劳动者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可以在非农产业就业。据有关部门统计,1978-1999 年我国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1.18 亿,每年平均转移 562 万。1982 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发现有 657.2 万人的户口在外地,仅占当时全国总人口比重的 0.66%,而 1990 年全国非正式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了2160.9 万人,大约是 1982 年的 3.29 倍。近年来,政府不断放宽转移的政策,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进入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的迅速发展时期。调查表明,2005 年的流动人口为 14735 万人,跨省流动人口为 4779 万人。农业部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已经超过1.4 亿人,大约占到全国总人口的 11%。

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及就业分析

论文对山东省的 10 个地市进行了调查,共获取了有效的调查问卷 800 份。根据调查内容,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质量及就业等情况。

(一)样本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情况如表 2-3 所示:16 岁及以下的占比 13.34%,17-30岁人数占比 31.77%,31-44 岁的人数占比为 28.76%,45-54 岁的人数占比为10.99%,55-64 岁的人数占比为 9.04%,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 6.11%。

性别的年龄分布特征如表所示,16 岁及以下的男性比例为 13.23%,女性为13.45%;17-30 岁的调查者中,男性比例为 33.43%,女性比例为 30.11%,男性比例比女性高3.32个百分点;31-44岁,男性比例为28.39%,女性比例为29.12%,女性比男性比例高 0.73 个百分点;45-54 岁,男性比例为 10.76%,女性比例为11.22%;55-64 岁,男性比例为 8.43%,女性比例为 9.65%,比男性高 1.23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男性为 5.76%,女性为 6.45%。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


第三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发展效应............... 60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业化效应 ................ 60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工业化产生的效应................ 60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工业化产生的效应........... 61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业现代化效应 .............. 62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62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63

第四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68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资源配置效应 ................ 68

一、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 68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配置效应的测算模型................ 69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配置效应的测算与分析.............. 70

第五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及国外模式借鉴........... 76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 .............. 76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无序性............. 76

二、政府就业指导与帮扶力度不大............... 77

三、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难以维护............ 77


第六章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高峰,很多农村释放出来的劳动力纷纷转移到城市就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代农民工。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第一代农民工的老去,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新的问题。不仅如此,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滑,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在新的背景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使农村劳动力更好更快的转移就成为摆在面前需要切实解决的难题。


第一节 健全制度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和规模缓慢,城市化进程滞后等多种问题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国政策制度的问题,主要的是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等原因。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彻底转移这一目标,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一、破除劳动力自由转移的户籍制度障碍

由于政治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建立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这种户籍制度不仅为当时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资本积累,也可以起到社会稳定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与不断发展,人口的流动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我国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人口的合理流动,尤其是原来户籍制度所隐含的福利待遇的差异,更是阻止人口合理流动的重要因素。原来的城市户籍隐含着教育、就业、医疗等等方面的福利,而具有农村户口的居民却没有这样的福利。这种户籍制度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显现出来,改革这种户籍制度成为我国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工作。

.......................

结论与展望

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以来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这个问题既是学术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说的是就业问题,而充分就业是国家的宏观目标之一,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这也正是选择该研究课题的原因。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梳理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文献综述,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原因,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发展效应,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做了实证分析,接着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国外劳动力转移的模式经验,通过国外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分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借鉴,最后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有利于农村现代化、工业化的推进,,带来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现代化成本的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偏低、现有的制度政策制约转移、转移劳动者的权益难以维护、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较低等问题。同时本文认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仍在于进行改革,尤其是制度的改革,通过户籍和土地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解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等方面,清除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上的障碍,从而实现真正的城乡统一协调发展。

本论文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由于采用的调查样本有限,以及数据的收集较难,在实证分析上还做得不够深入,在以后的研究中还有待于深化。同时的对策建议主要从现行制度、政策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没有提出完全不同于现行的制度、政策,这也是有待于以后深入挖掘的领域之一。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0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0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f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