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04 07:24

一、云南及GMS五国国际化经贸人才的现状分析 


(一)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的现状
20世界末,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与国际的交流机会,我国实施了“沿海、沿江、沿边”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此次战略计划中云南省无疑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它将是我国同南亚、东南亚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前线,是连接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枢纽和贸易桥梁。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导下,为了加强湄公河流域内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与湄公河流域的五个国家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即GMS机制。GMS国家包括大湄公河次区域的6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我国的云南省、湄公河流域内的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及老挝五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和国外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但是当前我国国际化经贸人才紧缺,这已经成为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促进未来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经贸人才紧缺的现状,必须重视国际化经贸人才的培养,了解云南省及GMS五国国际化经贸人才的发展现状。
    从招办规模上来看,我国云南省很多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在这些高校中就有二分之一以上的高校是最近新设此专业的,毕业生也只不过几届而已,因此云南省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研究体系还尚未成熟,大部分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从培养模式上来看,各高校通常比较重视学生的英语能力及英语素养,除此之外经济学也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点学科,希望同学能够掌握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够用经济学思维来看待国际贸易的案例;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云南省各高校还设置贸易实务课程,从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经济交流能力和贸易商务能力。因此结合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采用的人才的培养模式为“英语能力+经济学科+贸易实务”。之后由于GMS机制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云南省政府要求在原有的人才培养基础上,建立“小语种+专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并积极设立南亚小语种、东南亚小语种科研室,设置东南亚小语种、南亚小语种课程。因此各高校开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增添小语种学科,同时省内高校还改变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就是适应经济区域一体化的需要,以便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人才改革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


(二)云南及GMS五国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区域性特征不显著
2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
3 国际经贸专业课程设置比较落后
4 教育投资政策有待落实和完善
二、国际化经贸人才的要求 
(一)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变化
1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外贸企业大量增加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要求
(二)国际化经贸人才的要求
1 国际化经贸人才的思想要求
2 国际化经贸人才的能力要求
三、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一)趋势之一:注重开放式复合型国际化经贸人才的培养
1 开放式复合型国际化经贸人才的基本内涵
2 开放式复合型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所具备的特点
3 一体化教学思想得以确立
4 教学使命得到了综合的体现
(二)趋势之二:经贸专业开始注意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1 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的战略性
2 双语教学是培养经贸人才、改革教学环境的需要
四、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
(一)专业课程设置的安排
(二)确立开放式复合型经贸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在高校中推行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是国际化经贸专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也是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关键内容。从培养目标上来看,国际经贸专业传统的培养目标是扎实经济贸易知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来看,当代国际贸易专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学科知识,尤其是对外语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仅有外贸知识,那么肯定难以满足当代国际化经贸人才的要求。而双语教学目标体系包括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两大部分,能够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立体模式的发展要求,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改变原有的培养目标,确立以培养外经贸实务型人才为主进一步提升到培养实务型人才与语言型人才并重的立体模式。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包括国贸专业英语素养、国贸专业知识,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应用外语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把专业技能应用到国际贸易业务中,从而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编号:417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17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6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