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说序跋研究
第一章清代小说序践产生的环境分析
清代小说序践多标榜小说的劝惩功能,甚至连艳情小说都不例外,序践者的这一行为似可被理解为是清代小说苟酷的接受环境的必然产物。清代统治者利用政治权力对于小说的地位以及传播造成了大的干扰和影响。从政治的高度来考察小说和权力的关系,可以发现,清廷对于小说的管控,不仅表现为对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小说的禁毁,还表现为对文本的重塑,借助于对文本的篡改和全新的全释,以达到统一意识形态的目的,进而实现社会的所谓的和谐,如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说:“那些欲阻止他人学习阅读的威权读者,那些决定何者可读何者不可读的狂热读者,那些拒绝为乐趣而阅读、要求只重述他们坚持为真之事实的禁欲读者,所有这一切都企图限制读者巨大且多样的能量。但是检察官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运作,不需要焚火或法庭。他们可以重新全释书本,让书本只遂自己的目的,以合理化他们的独裁权利。”在小说文本全释的过程中,除了官方的动作不断之外,序践者在其中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颇值得关注。
第一节清代小说序践产生的政治环境
清代刊刻的小说不管如何地诲淫,或如何地诲盗,序践者大多会对小说的创作动机或创作主旨加以肯定,认为小说无非是在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俠”,如以冯乐声与十二美姝浪淫行为表现题材的《浓情秘史》,其序曰:“常观淫词续书,多描写淫情,不们于史,观之者易入于邪思。惟《浓情秘史》一书,情词雅致,趣味弥:,令人观之不厌,亦且终归劝善改过,久有益于身心性命也,乃援笔而作序。”一方面是序践的“劝善改过”,“有益于身心性命”,一方面却是文本自身的艳冶满纸。只有在小说的最后一回,冯乐声的师兄才有几句劝戒之言:“论子前修炼之功,当列大唐公侯之位。因你淫媾多女,里有夙缘,未尽婚礼,以犯奸淫之罪,幸有爵位折去,不致夭寿。”冯乐声听从劝告,从此不再外出淫乱。小说结局竟然是冯乐声生了一否个儿子,因儿子得官,冯乐声受封,诸姬赠诘,一门荣华富贵。序跋者所说的“劝善改过”、“有益于身心性命”等语在小说中难以找到相应的情节。清代小说序级者在小说序致中听作出的道德论断,其中固然可能有序践者自身的文化信仰的要素在内,丨—更重要的恐当是严酷的政治环境使得书坊主和序跋者不得不利道德教化來为小说抹上一层伪装,从而为小说的合理存在找到依据。
严迪昌先生曾用“世事波诡云谲,文坛诗苑几皆万籁俱寂,措绅士大夫每成寒史单仗马”来形容清代的文学生态,可谓是不刊之论。康雍乾二朝文字狱不断,时世险危,文人因此而招致惨祸的大有人在,光是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的《清代文字狱档》和黄裳先生的《笔祸史谈丛》中所呈现的部分史实就已是触目惊心。清廷关注诗文两界的风吹草动,当然也从未失去对于通俗文学走向的掌控,有清一代关于禁毁小说的谕旨频下。
第二节清代小说序践产生的文化环境
清廷对于层出不穷的小说采取了不闻断的严打政策,特别是康熙后期和嘉庆年间,对于小说淫词的打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张竹坡点评的《金瓶梅》在康熙年间曾广泛流行于江苏的南京、扬州等地,却不见于同治七年和十年江苏巡抚丁円昌的禁毁书目,极其可能在当时的江苏图书市场上己踪迹难觅了。
但令人诡异的是,一方面是从顺治九年开始清廷就一直致力于禁毁的淫词小说就是屡禁不止,并且一直到嘉庆十年,御史伯依保还在奏请查禁《灯草和尚》《如意君传》《浓情快史》《株林野史》《肉蒲团》,而同治七年江苏巡抚丁丨昌禁毁小说目录中光是艳情小说就有四十多部,可见艳情小说在清代的传播管道虽然狭窄,但市场的占有率应当还是很高的,否则嘉庆十五年被查禁的《肉蒲团》改名为《循环报》的市场行为就难以理解了。同时,表现在才子佳人小说之中,明清小说又有着很大的变化:“在明人小说中,冶游的人往往是些富商荡子,而在清人小说中却尽有的是正经的子,这又很显明地呈出了二朝文人对于冶游这椿事的态度的殊异。”样风流的小说恰又是整个清代最流行的。
造成种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思想大一统的缺失,使得整个社会卜难以形成付于、说淫词封杀的合力。即使是理学思潮最甚器尘上的康雍两朝,思想界也绝非没有杂音,被清初三大家猛烈抨击的心学思想也如瓣香缕,在整个清代一直是绵延不绝。康熙朝著名的思想家唐题为学尊孟法王,力斥宋明以来理学家的主静无欲之说,服膺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并立足现实,强调以事功之学去救世,“儒之为贵者,能定乱、除暴、安百姓也。若儒者言功……何以异于匹夫匹妇乎?”〔二不仅道出了“自秦以來,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的惊世骇俗之论,而且认为“君子之为学也,不可以不知兵”。就连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许三礼、已故前工部尚书汤斌、侍读学士李光地等朝廷重臣都滑向了心学,为此,在二十八年,康熙帝深致不满:“熊赐履所作《円讲四书解义》甚佳,汤斌又谓不然。以此观之,汉人行径殊为可耻!况许三礼、汤斌、李光地俱言王守仁道学,熊赐履惟宗朱熹,伊等学问不同。”
第二章小说序践与小说传播
缘于巨大商业利润的考校,清人在小说传播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从众多单篇文言小说的结集出版,到二十回左右的中篇小说的刊刻,都能够做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文本的刊刻,并以序跋的形式向读者加以推荐。而对于动辄长达百回左右的长篇小说,被及时刊刻的可能性则微乎其微,需要长时间的市场发酵,最初多以手抄本的形式在读者群中流传。出于广阔市场前景的预期,书坊主方会投入大量资金,对其加以刊刻。在传播的手抄阶段,也有可能会有序践对其进行评价,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而这些评价无一例外地在为小说站台呼吁,为小说的面世提供了可能性。清代被读者广泛接受的小说,做到“几于家置一集”的不仅有《红楼梦》,还有《三国演义》《水济传》,“顾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道光四年段雪亭《聊斋志异序》:“留仙《志异》一书,脍炎人口久矣。余自龄迄今,身之所经,无论名会之区,即僻陬十室,靡不家置一册”气在小说序践的宣传与鼓动之下,小说传播在某几段特定时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一节小说序践与通俗小说的传播
清代的通俗小说从内容上来讲,绝大多数都会涉及到两性话题,正如当下的电视剧一样,没有床则不成戏。虽然清廷对于小说的淫褒和暴力倾向是持有反对态度的,但山于清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维稳上,所以对打黄行动不够积极,时也因为这样的小说得了广人读者的喜爱,所以,虽有禁毁举动,但收效不大。而序践在这其中扮演了一个粉饰的角色,里也有部分序践在对小说的淫亵作派加以口诛笔伐,但由于自身的分量(包括序践者丨身的社会影响和作品在社会上的接受度)不够,往往影响不大。更多的序践是从小说的积极的一面来加以评点,对其社会影响加以正面的预期,并在同类小说的比较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虽然有的序践者所作的比较令人发笑,如尤夙真的《瑶华传序》:“丁每冋之后,妄加评语,其灰蛇伏线处犹恐难明者,特为拈出之,盖由得其情而爱其文也。
一、清代通俗小说的繁荣
通俗小说这个概念早在明朝末年就已经被提出,小说作家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序》中第一次正式使用“通俗小说”这一词,随后便一直沿用至今。通俗小说沿着传说一一口传历史一一市人小说——说话——话本小说通俗小说一脉逐步发展而趋于完善,通俗小说反映和表现的主要是世俗民众的奇趣、俗趣,适应的是大众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接受心理,满足的是社会上最广泛的读者群的娱乐需求。
清代通俗小说的版本众多,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不过是当年的九牛一毛而已,但即使如此,已使我们足够惊佳。据统计,欧阳健先生《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收录的一千多部作品,其中清代白话通俗小说的数量大约在种左右,这个数字超越了前代,居于历代的榜首。里然如此,清代通俗小说作者和序践者的失名现象越发严重,主要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害怕内容触犯时忌以及时代风尚等几个因素所致,而不是简取的小说小道可以解说得清。
第二节通俗小说序践与小说类型传播
清代通俗小说的繁荣不仅体现在文人的积极参与和欣赏趣味的多元化,更表现在通俗小说的题材的多元化而带来的对社会生活全方位的思考以及由此带来的叙事元素的大融合。不同的小说类型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体验,不同类型的小说在传播的起步阶段,作为小说读者的序践者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序践对小说所作的所有的阐释和说明无一不为小说的传播充分发挥其中介的作用。
一、从《玉娇梨》等才子佳人小说的序践看其传播
明末清初以天花藏主人、烟水散人为代表的小说家创作了一大批主要描写才子佳人风流韵事的小说,鲁迅称之为世情小说的“异流”。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说在前期涌现了大批量的佳作,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二十七种,另有《生花梦》、《醒名花》、《绣屏缘》、《女肝科》、《巧联珠》、《锦香亭》、《五凤吟》、《终须梦》、《蝴蝶媒》、《快士传》、《醒风流》、《凤箫媒》、《凤凰池》十三种列为乾隆嘉庆间才子佳人小说,这十三种小说有学者认为也是清初小说。另,据张俊《清代小说史》,补入《山水情传》、《集咏楼》、《风流配》三种;据大 秀高先生《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补入《人月圆》一种;据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话卷)》,补入《十二峰》一种;据《古本小说集成》,补入《十美图》一种;另有《平山冷燕》和《玉娇梨》合刻本一种,共补入七种。传奇如《补张灵崔莹合传》、话本如《五色石》、《珍珠舶》之类的才子佳人短篇小说也层出不穷。从顺治末年到雍年间的六、七十年中,才子佳人小说成为小说艺苑里最有影响力的个小说流派,直到乾隆时期,虽然 始冷落下来,但是不断有作品出现。道光年叫,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是书商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往往不注重校刻质贵。《离剑連子瓶》的文中多有脱化即为证明。《梅兰佳话》写梅如玉、蘭漪漪、杜蓉的婚姻恋爱故事,既未脱明末清初子佳人小说的格套,又追踪《红楼梦》,以大量诗词曲赋來弦弄才气,离明末《娇红记》和清初的《玉娇梨》、清中期的《红楼梦》开创的一心一意之恋远甚,子佳人小说彻底走向了它的末路。
作为子佳人小说的代表,《玉娇梨》一经面世,即受到市场的追捧,小说一再被刊印,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大连图书馆珍藏的顺治年间刻印的《新镌批评绣像玉娇梨小传》,另有康熙乙酉年间梅园重镌本、雍正年间的崇德堂本与退思堂本、振贤堂本、文光堂本、善成堂本、聚锦堂本,乾隆五年的翼圣堂重刊本、乾隆十二年的文益堂本、乾隆十三年、三十六年刊本、四十七年禅山振贤堂刊本和重刊本、云楼本、嘉庆十八年刊本、三元堂刊本、道光年向玉尺堂刊本、厦门文德堂本、大文堂本、两仪堂刊本、映楼刊本、经论堂刊本、大兴堂本、华楼刊木、经元觉刊本、善成堂刊本、集文堂刊本、聚盛堂刊本、老会贤刊本、裕德木、三让觉刊本、聚锦觉刊本、益智堂本和重刊本、绿荫堂本、金拥力堂刊本、德堂本。从版本之多可见其受欢迎的热烈和书商追逐流行的心理。
第三章小说序跋者与作者关系述评.....104
第一节通俗小说作者与序跋者........104
第四章小说序跋与小说读者...121
第一节清代小说的读者........121
第五章小说序践与小说理论.......144
第一节“奇”的审美特征.......144
第五章小说序践与小说理论
第一节“奇” 审美特征
清代小说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就是新奇。清代小说虽然仿作多,续作多,但清人在续写、仿写的时候能够自觉追求情节自身的新颖,有完全不同于过往的叙事元素的添加,再加上人物塑造手法的标新立异,使得小说“新”气逼人。可以说,清人用仿写和续写谱出了清代小说的颠峰状态,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清人在仿写和续写中满足着他们对经济效益的追逐,而忽略了小说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一“新奇”一的时候,也将清代小说送上了穷途末路
对于小说而言,“奇”成为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不同于戏剧的一点在于,戏剧可以“戏不够,人來凑”,演员的舞台表演甚至演员的扮相或者直白地说成是演员的色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戏份的不足,清代中后期北京剧坛畸形的发展就很可以说明这…点,但小说作为一门靠读者阅读来完成其接受过程的语言艺术,求新求异就成为其吸引读者的不二法宝。
追新尚奇是文学的宿命,是屯美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特性。一个作家的魅力也正在于他的特质,在于他的作品与别人有多少很不相同的地方。但是新奇的内涵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清人用序践这一特殊的形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很好的答案。“奇”可以是事件自身的奇异,人物品行的奇异,甚至根本就没有任何奇异可言,就是生活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个片段,清人在这一段普通的生活背后发现了久被我们遗弃的美好的传统。
结语
古代小说序跋始于汉,终于清。清代小说序跋既是古代小说序跋的终结者,同时也是古代小说序跋的高潮,有着不同于前代的诸多特点。
首先是清代小说序跋产生的特定环境。政治环境宽松与和缓的交替,既给了小说以一定的发展与传播空间,同时又时时警惕小说在色情和暴力的道路上滑行太远。文化的多元既给了小说家言情的免责权,同时也给了序跋者以理来评判和规范小说创作的责权。
其次是清代小说读者的广泛性。序跋者作为最典型的小说读者,表现出两极化趋势,文言小说序跋者多达官贵宦,而通俗小说的序跋者多中下层文人,而亲贵戚、达官贵宦偶一□见之。序践对于传播信息的交待,如“家置一编”,可见小说在清代读者的广泛性。
再次是小说传播的共性。序跋清楚地揭示了清代小说传播和明代一样,很多小说在传播初期是借助于传抄的原始手段,但即使刊刻了,高品的价格使得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文人和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只能借助于租赁。单篇小说序跋的数量构成了小说的简明传播史,《水浒传》虽遭到一再的禁毁,但在清代以出现在通俗小说序跋中的高频率赢得了《三国演义》,《金瓶梅》彻底颠覆了小说的接受,以被序跋提及并评点的11次完胜《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以《金瓶梅》为代表的艳情小说传播在清代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可是咆情小说序跋却缺失大半。残存的小半比例的序跋每每以邪为或呼唤道统的回归,彰显了清人在政治和文化双重威瓜下的人格分裂。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42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