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产业经济波及效应研究
1.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互联网是未来经济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而且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的增长模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它是未来经济社会信息传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对于经济生活而言,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互联网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一个国家信息化发展程度必须有强大的互联网作为后盾,只能依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从而实现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并进一步为绿色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1]。在 201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指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之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相结合。国家领导人肯定了互联网对我们未来整个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从战略的高度上重视并引导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同时将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2]。自从 1994 年互联网开始商业应用以来,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产业实力不断提升。此外,目前互联网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趋势进一步显现,开放、融合的产业新格局正在形成,融合不仅发生在产业内部,互联网与零售、金融等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加速,互联网产业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麦肯锡咨询公司在一份关于互联网的报告中指出,,互联网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超过很多传统的经济部门,在2004-2009年统计的几个互联网产业发达的国家中,互联网产业占经济的比重平均为 21%,并且这一比重还在增加,以上这些均说明了互联网对经济的带动作用[2]。那么互联网产业的经济波及效应如何?本文在理论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 2002 年 122×122 部门、2007 年 135×135 部门和 2012 年 139×139 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互联网各个细分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变化,以对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各个细分产业情况有一个定性的认识;最后利用 2012 年 139×139 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和依赖度经济指标分析了互联网细分的 8 个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把握互联网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对我国的互联网产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并为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
1.2 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本文在第一章进行了文献梳理,提出问题,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等。第二章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三章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二个方面概述该产业的发展。第四、五章是本文的核心部门,利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互联网产业的经济波及效应,得出结论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是阐述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等,本文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并指出论文的创新以及研究的不足。第二章.产业关联理论分析,这一部分介绍了产业关联理论,包括了其理论渊源、产业关联内容和产业关联方式,为本论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这一部分介绍了产业关联分析方法-投入产出法,也就是本论文的实证分析方法。第三章.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概述,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目前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了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阶段、发展现状,定性分析了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状况。第四章.互联网经济波及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这一部分是论文的主要内容,依据了我国的 2002、2007 和 2012 年投入产出表,首先分析了 2002-2007-2012 年的互联网产业的产业结构变化,再者利用 2012 年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计算经济指标分析了互联网产业的经济波及效应。第五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这一部门主要是根据第四章的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针对研究的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
2.产业关联理论分析
2.1 产业关联理论概述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作投入产出理论,是从“量”的角度研究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化比例关系,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包括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劳动报酬以及服务等,产出是生产系统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其理论核心旨在研究多个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产业关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层次的联系关系,其是一个过程性的概念,实质在于,每个产业部门都需要其他产业供给其生产要素作为产出的投入,同时又将其生产的产品提供给相关产业部门作为要素投入,每个产业部门都扮演着消费者和生产者。产业关联理论的创始人为里昂锡夫,该理论正式产生在 1941 年,投入产出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发展在《美国经济结构的 1919-1929》中被系统地阐述,20世纪 50 年代以后,产业关联理论步入了动态化、最优化等的发展阶段。产业关联理论是在吸收很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重要的理论,很多的经济学理论为该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石,这些理论包古典经济学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27]。产业关联理论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先驱威廉·配第以及同时代作者们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包括了把生产看成一种循环、各种经济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社会剩余的观点。另外,18 世纪的重农经济学家魁奈也为该理论做出了贡献,他在《经济表》中的阐释了自己的有关的观点,包括了他将生产当成循环过程,同时将经济剩余作为核心的观点,以及首次用图式来描绘了再生产过程。后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接受了生产是循环流和经济剩余的概念。产业关联理论汲取了古典经济学中把整个经济看做是一个系统的观点,同时继承和发展了应用图表来描绘生产的过程,可以说,这一阶段的理论对产业关联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
2.2 产业关联分析方法-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研究产业关联最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将国民经济看做一个整体,利用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通过计算反应产业部门间关联性系数来分析在一定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由于在分析经济联系时,在结构分析与总量分析相结合方面的系统性以及分析经济联系反映的全面性,适合分析整个经济系统结构、经济联系以及各产业部门带来的经济影响,同时可以用来进行经济预测,从而成为各国经济战略和规划的重要方法,受到各国的重视[30]。投入产出的基本思想是,为获得一定的产出,必须有一定的投入。这里的“投入”,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投入要素,包括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等各种要素。“产出”,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总量及其分配去向和数量,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类。中间产品主要用途是作为生产消费,指的是一年中生产出来又回到本年生产过程中去的那些产品,这部分产品用来作为生产过程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动力等消耗。最终产品是指本时期内在生产领域已经最终加工完毕,可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产品,包括生活消费、积累和净出口等[31]。投入产出法将各生产部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去想纵横交叉地编制成一张投入产出表,然后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建立投入产出数学模型,计算指标数值,进行计划平衡、经济预测和经济分析[30]。
........
3.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概述...........20
3.1 互联网发展阶段.........20
3.1.1 探索阶段..........20
3.1.2 过渡阶段..........20
3.1.3 成熟阶段..........21
3.2 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21
3.2.1 我国互联网网络规模持续扩大..... 21
3.2.2 互联网产业融合不断深入......23
3.2.3 互联网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4
3.3 小结.....25
4. 互联网产业经济波及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 27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27
4.2 产业结构变化分析.....27
4.3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30
4.4 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及依赖度........ 37
4.4.1 经济指标..........37
4.4.2 生产诱发系数..........38
4.4.3 依赖度......42
4.5 小结.....43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44
5.1 主要结论.....44
5.1.1 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上看......... 44
5.1.2 从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和依赖度上看.........45
5.2 政策建议.....45
4.互联网产业经济波及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
互联网产业的经济波及效应是指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变化按照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直接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经济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乃至影响逐渐削减,这一过程就是波及,这种波及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就是经济波及效应[37],这种经济波及效应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表中某些数据的变化会引起其他数据的变化来反映。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02 年 122×122 部门、2007 年 135×135部门和 2012 年 139×139 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利用 2002 年 122×122 部门、2007年135×135部门和2012年139×139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数据信息分析了互联网各个细分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变化,以对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各个细分产业情况有一个定性的认识;由于 2002、2007 和 2012 年的投入产出表中互联网产业的细分经济部门有所区别,很难统一,难以利用 2002、2007 和 2012 年的投入产出表研究互联网细分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以及效应的动态变化,因此本文仅利用了 2012 年 139×139 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经济指标分别分析了互联网细分的 8 个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并由细分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得出互联网产业的经济波及效应。其中其中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说明互联网各细分部门对其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的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大小;最终需求(消费、投资和出口)的生产诱发系数分析最终需求项目对各细分部门生产的波及效应,最终需求的依赖度分析了各细分部门对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程度,据此划分细分部门类型(消费依赖型、投资依赖型还是出口依赖型)[38]。
..........
结论
2002-2007-2012 年,互联网产业的产出占国民经济总产出的比例先升后降,总体下降,但是细分部门之间的升降走势有差异,并且互联网细分部门的发展也参差不齐,若是将细分部门合并为互联网产业,以合并的部门为研究对象不能反映各细分部门的特征,因此本文以 8 个细分经济部门为研究对象,利用 2012年 139×139 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和依赖度经济指标分析互联网细分的 8 个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并由细分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得出总体上互联网产业的经济波及效应,得出以下结论。总体来看,我国互联网的 8 个经济部门中有 6 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大于 1,2 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小于 1(有 1 个部门的系数接近 1),影响力系数大部分都大于 1,并且平均影响力系数也大于 1,说明我国互联网产业后向关联性强,对其后向关联的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大;而 8 个经济部门中只有一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 1,平均感应度系数也小于 1,说明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前向关联性弱,对其前向关联的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小。细分部门来说,互联网产业包含了投入产出表中 6 个制造业经济部门(计算机、通信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视听设备、电子元器件、其他电子设备)和 2 个服务业经济部门(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制造业(除了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感应度系数均小于 1,后向关联性强,前向关联性弱,这些部门对其后向关联的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大,对其前向关联的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小;只有电子元器件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 1,前后向关联性强,对其前后向关联的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用作用均大;互联网服务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小于 1,前后向关联性弱,互联网服务业对其前后向关联的经济部门的经济波及效应均小。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3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