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公众参与,也被称作公民参与或公共参与,是公民为实现或扩展自身的利益诉求而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和活动。公众参与是国家走向文明民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公众走进政治生活领域影响那些与他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基本渠道。作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公众参与的发展程度体现着国家的民主进程以及政治文明的发育程度。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不仅实现了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权利,而且为政府和公民间的沟通与信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政府以及公共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情形。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一种特有的形式,同时也是当前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对关系到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决定,在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要广泛的征询意见”;“要不断的健全民主制度、进一步丰富民主形式,以扩大公民的有序化参与。”由此看出,政府十分重视公共政策制定中要听取民意的这一原则。但是公众如何合理有序的参与一直是公众参与面临的障碍。著名学者哈贝马斯认为,理想的沟通情境应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人只要有说话和行动的能力都可以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第二,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其自身的意见、建议、需求及偏好;第三,参与者说话的权利具有自愿性,即参与者是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三点,公民通过网络参与,都可以实现,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没有门滥的限制,公民参与积极性也会提高。"
网络空间的出现为网民表达自身意愿、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参与渠道,同时也为政府决策者了解民情掌握民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它是一个与传统政务环境下有所区别的新的网络交流平台。现在,我国己经进入新兴媒体时代,根据我国网络信息中心在2014年7月21日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4年6月为止,我国的网民总人数为6.32亿人,比上一年度增加1442万人,这一时期的互联网普及率为46.9%。随着互联网逐渐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己经越来越成为人们表达思想、诉求利益、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相应的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如何能够更加合理有序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
...................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在公共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中引入公众参与,既有利与政策的民主性,又为日后政策的有效执行奠定了基础。如果政策在制定时并没有进行相关的民意调查,就可能忽视民意需求,这就会导致在落实政策时民意反弹。而公众通过互联网的参与作为一种与传统政务环境下大为不同的参与方式,为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本文从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等相关概念入手,深入的挖掘了公众参与的相关理论,如协商民主理论、善治理论、公民社会理论等,进一步分析网络环境下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1.2.2现实意义
公众参与是国家走向民主文明的基础,是公众参与并影响政策制定的基本途径。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民主信念进一步的推广和落实,促进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原则得到落实,对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对于传统政务环境下旳公众参与而言,公众在互联网环境下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在提高公众参与主体意识、改善公众参与方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分析和研究,对如何引导公众在网络环境下更好的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制定出更加民主科学有效的公共政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介绍
2.1相关概念介绍
2.1.1公众参与
国内对于公众参与这一概念的涵义,多用公共参与或公民参与,其内涵都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将其视为同一概念。我国著名学者俞可平认为:“所谓公众参与,是指介于政府之外的个人或者是社会组织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参与到政府的公共政策中并试图影响公共决策和社会公共生活的一切行为和活动。”周红云认为:“公众参与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民主,它是公众直接参与或者通过与其他公共机构互动的方式进而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和参与公共治理的过程。”学者戴雪梅则认为:“公众参与即指公众在对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拥有知情权、话语权、行动权等涉及到参与性的权利,公民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合法地采取一定的行动以维护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虽然我国不同的学者对“公众参与”概念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其内涵和意义则大致相接近,基本都包含了参与主体、客体、参与动机以及参与途径等这几个方面。所谓参与的主体,即谁参与这里主要是指普通公民、利益集团、社会组织、媒体以及利益相关者等。所谓参与客体,即参与什么?参与的内容是什么?这里参与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所谓参与途径,即怎么样参与即公众通过何种方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综上,所谓公众参与主要是指公众通过各种渠道参与社会政治并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旨在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是确保政府决策合法化的根本途径。
........................
2.2理论依据
2.2.1协商民主理论
20世纪末期,西方政治学领域兴起了协商民主理论,“协商民主”又被称作“商议性民主”,最早使用“协商民主”一词的是美国学者约瑟夫毕塞特,他提倡公民参与反对精英主义。协商民主随着这一观点得到更多人的关注。那么,什么是“协商民主”呢?概括的来讲,协商民主就是公众自由平等的讨论协商的过程,从而参与到政治生活。协商民主旨在强调参与,主张对关系到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决定,在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要经过民主协商这一程序广泛的征询民众的意见。突出了公平和协商的过程。民主协商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所有决策都是通过公众自由平等的协商讨论之后形成的;二,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自主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充分的交流;三,通过讨论交流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经过协商,最后达成一致。
正是因为协商民主这种以“对话为中心”的方式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2000年之后开始被我国学术界重点关注。2006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正式提出了民主选举和协商民主两种民主形式。我国十八大报告中系统的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确定了协商民主的概念。并指出,对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进行广泛的协商,广集民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多层次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体系。
本文中提到的公众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政府根据公众不同的意见进行整合并反馈于公众的过程就是协商民主的体现。在公共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合理的引入公众参与,通过不断的交流、协商讨论,进而使得公共政策符合社会多数人的利益,增强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社会认同感。
......................
第三章公共政策制定从传统的公众参与到公众网络参与..........13
3.1传统政务环境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13
3.1.1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薄弱............13
3.1.2参与渠道不健全..........14
第四章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旳现状及问题分析...............20
4.1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20
4.1.1公众通过网络表达利益诉求..........20
第五章推进公众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对策.............32
5.1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32
5.2推动公众网络参与的立法进程............33
第五章推进公众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对策
5.1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表明:人类在互联网的利用上正在创造一个新的数字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信息富有者拥有更多的网络资源因此在互联网的发展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好处,而在互联网资源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信息贫穷者则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我国互联网建设对农村地区来说普遍落后于城市地区,很多农村地区都没有基本的互联网接入,更不用说实现公众的网络参与。总的来说,巨大的数字鸿沟横亘在我国的城乡、东西部以及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制约了公众平等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也难以搜集各个阶层的利益表达与需求,这就造成了我国公众通过网络参与政策问题认定时存在一定局限性,使得政策问题的认定有失偏颇。然而,数字鸿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发展问题。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措施以缩小互联网的数字鸿沟,这是公众网络参与的基本条件。由此,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互联网和网络参与能力的均衡发展,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
首先,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是公众网络参与的前提条件。目前来说,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信号不好、网络覆盖率低等的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因此,政府要加快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网络覆盖率相对较低的地方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网络体系,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
其次,要推进落后地区的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掌握一定的网络运用技术是公众参与的基础,而现阶段,我国部分农民对计算机等硬件设施了解甚少,更谈不上掌握相关的技术,而他们却往往是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引入人才,加大对网络技术宣传培训力度,对落后地区或偏远地区的农民提供了解和熟悉网络的帮助,引导扶持他们逐步熟悉网络这一新型的参与渠道,并掌握互联网的一些基本的使用技巧,了解如何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参与政策制定。另一方面,应将网络信息等相关知识纳入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并设置为主要课程。使得更多的人熟悉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参与政策制定。
.........................
结论
公共政策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其实质是对全社会的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平衡各方的利益,保障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和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公共政策得到公众的认可,减少政策执行的阻碍性因素。然而传统政务环境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已略显滞后,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需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必须借助一定的参与途径才能够实现。而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给传统政务环境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网络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途径。
但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又面临着新的考验。如,在政策问题确认阶段公众参与的不平衡性导致政策问题的确认可能有失偏颇,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由于公众参与的非理性化、不规范性等大大的降低了公众参与政策议程设置的理性化、规范化程度。以及政策规划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等,影响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有效性等。
因此,这就需要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公众参与做进一步的完善。首先,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数字鸿沟这一现象,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使得政策问题认定阶段更加全面,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其次,将公众网络参与纳入法律化,以规范公众合理有序的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第三,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引导公众参与,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实现政府与公众间良好的沟通互动。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即从公众自身出发,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以及参与意识,进而实现有效的参与。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43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3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