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活研究
导 论
当代中国,乡村城镇化步伐开始加速,这必然会影响乡村教育的开展也对乡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刺激不断渗透到乡村教师群体中,在改变其生活方式之外还影响着他们的人文精神。时代转型给乡村教师遇到的挑战并非前所未有,史无前例。回望民国,那个时代的乡村教师同样面临西潮、新潮的冲击,他们在社会转型与新旧继替的多重压力下生活。尽管社会背景不同,但其在时代困境中的一言一行体现了他们对社会巨变的理解和应对,对研究当代乡村教师的心理与行为有一定的启发,也必将对乡村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有积极的贡献。首先,研究的必要性。教师从古代“启蒙者”转化到当代的“专业人”的形象,其“过渡阶段”出现在清末民初。这一过渡阶段包含了教师与塾师甚至是新与旧的博弈。研究民国乡村教师的生活将会对思考教师生活与发展问题提供新的视角。民国乡村中的教师,有理想的追求也有现实境遇的挫折,他们过着琐碎的生活,体验着喜怒哀乐。我们与之并无区别,甚至和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共同的痛苦,总之是因有着类似的际遇而感受颇深。
........
第一章 乡村教师的时代背景
一、延绵不断的文化传统
杨懋春通过研究进一步指出,中国家庭,尤其是中国农村家庭,不完全是指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它的含义可以更广。以台头村为例,“家庭”包括家里的人员、财产、牲畜、声誉、习惯和神袛,它是这些因子构成的复杂的微型社会组织。如杨懋春所说,家畜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台头村,家畜主要有牛、骡、驴、狗、猫、猪和鸡。前四种家畜被视为家庭的一部分,受到特殊对待。农民对牛最有感情,,这种感情非常强烈,以致他可能感到失去牛比失去年幼的孩子更糟,因为失去这种动物会危及整个家庭的生计。杀牛会受到所有人的谴责。尽管没有法律或社会习俗禁止职业性宰牛,但谁也瞧不起干这一行的人。人们相信没有人能在这个行当中发财,屠夫的灵魂在阴间会受到永远的折磨。就算他什么都有,他的子孙也会又穷又弱。农民总是竭尽全力保住他的母牛或公牛。如果有一天迫不得已要卖掉牛的话,将会引起家庭的巨大哀伤。当农民把牛交给买主,看着它被人牵走时,他会伤心得流下眼泪。至少有一两天时间全家人在用餐时沉默不语,这种状况要到买了一头新牛时才能改变。农民不会把牛直接卖给屠夫,即使屠夫愿出很高的价钱。他将非常认真地为牛找一个好买主,就像为他女儿找一个好丈夫一样。如果他发现他的牛卖出去后被杀了,他将诅咒自己、诅咒买主和买主的祖先。”有些地方还建有“牛王庙”,以献祭,祈祷牛王的庇佑。
二、开始涌动的现代生活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西方工业文明的极速成长,也使这些国家变得更为自信,与古老中国的碰撞中优势尽显,他们的行为也愈加肆无忌惮。裹挟着枪炮与武力入华的西方人,给我们以新奇感以及相应的惧怕,也带来民众对他们的仇恨。梁漱溟说,清末人们普遍害怕外国人,包括自家的狗也是,见到那些长毛的外国人都吓得往床底下钻。却也有一群人号称“刀枪不入”,炼成了所谓的“铁布衫”、“金钟罩”,甚至可用大刀对抗洋的火枪、大炮,或者借助“神力”也可以达到那种效果,燃灯焚香、念咒吞符之后,真的有刀枪不入之景象,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关张赵马或孙悟空附体。人们愈害怕外来势力,就愈加卖力地将自家的功夫传得神乎其神,逼迫自己相信真的可以刀枪不入,但是,也有状态不佳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所谓的“漏刀”、或“漏枪”的时候,也就是刀枪“入”了。国人这种自欺欺人的现象屡见不鲜。第三章 乡村教师的学校教学.................... 71
一、充满张力的教学场域......................... 71二、张弛不定的教学行为................... 76
三、渐趋理性的教学反思................... 90
第四章 乡村教师的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 99
第五章 乡村教师的家国情怀与职业坚守............. 151第五章 乡村教师的家国情怀与职业坚守
一、地位下滑与家国情怀
在传统生活中,国人追求稳定、安逸的生活,应该有事可做,为的是免于饥寒或为非作歹。正所谓:“贫贱而有业,而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至于什么是职业理想,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时代格局,都显得不那么重要。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先贤一再宣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埋头于自己的几分田地。他们自然不能免俗,这个群体中怀着崇高理想而献身教育事业、革命事业的人绝对不占多数,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平凡的、普通的、乏善可陈的,但是,也应该肯定他们的心灵深处被打上了利他、奉献、爱国的烙印。至于高尚与否,多是源自他们如何选择,走什么样的路。恰恰是这些普通的人,选择了留守乡村,选择了当一名乡村教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铸就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印象;也恰恰是这些“小”人物的选择和共同努力成就了一个“大”格局。所以,我们应该从他们这份平凡的坚守中汲取那份坚强、自信、达观,为的是更好的充实、发展、回馈自己,也可更好地推动教育进步。
二、职业转型与乡土情怀
民国乡村教师的集体写照需要与旧时代塾师进行比较、区分,这可从二者的知识观来分。相较来说民国新式教育更倾向于指引学习者对事物“本质”的探索,旧教师更倾向于对礼仪、德行、制度等“关系”的探索。民国教师与当代教师相比没有那么强烈的对“本质”的追求,也不像旧时教师对“纹饰”的倚重。或许可以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古语来形容乡村教师。然而,处在新旧力量间,做一名“文质彬彬”的乡村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六章 变革时代的乡村教师:问题与思考
乡村教师需要完成国家推进新式教育的任务同时要考虑传统生活的诉求,他们在新旧夹层中展开工作,生活难免不受到影响。新式教师受制于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遭遇乡村疏离、职业困境无法避免,此乃个体难以超脱的亦是专业群体所共同面对的。教师需要完成相应的任务也需要为社会、社区做出贡献,但是,他们首先需要国家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支持。克莱门斯.门策曾在分析洪堡所著《论国家的作用》中谈到,不能指望以暴力摧毁旧关系,也不可能以固守传统来改变现状而期待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如果借重这两种途径,人就会停留在作为单纯客体的地步,停留在作为没有发挥的潜在变化力量或者作为可交换的批量物品被人支配的地步。如果国家应该改善自身的话,那么首先是人必须振作起来,必须把自己看作为自身命运的宰。”这启示我们,外在的暴力行为与因循守旧并不是好的办法,为人师者更不能消极忍耐、被动等待,而应克服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诱惑与挑战,坚守自身的道德底线并不断反省、提升自己。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3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