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逝品供应链优化与协调问题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1选题背景
易逝品具有生产提前期长、销售期短、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大、期末残值低等特点,因此又被称作短生命周期产品、newsboy型产品或季节性产品。易逝品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产品其价格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保持不变,一旦有新产品或更新换代产品出现,产品价值急剧P!乏值,产品也会随之迅速退出市场,比如服装等流行性产品或时尚产品。对于服装制造业来说,市场的潮流变化迅速,大多数服装企业一年分四季推出新品,这意味着一件服装在市场上的销售周期只有3个月左右,一旦有新的款式推出,过时的款式被迅速挤出货架,销售商通过大幅降价或清仓大甩卖等手段及时清空旧款产品库存。其它的第一类产品包括报刊杂志、影碟、玩具等。另一类产品其价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老产品与新一代产品会在市场上共存一段时间,然后才逐渐淡出市场,比如数码产品、移动通讯终端产品等。Taylor⑴将前一类产品称为静态易逝品,所处的市场称作静态市场(Static market),而将后一类产品称作动态易逝品,所处的市场称作动态市场(Dynamic market)。由于静态易逝品自身所具有的时效性强、需求不确定性大、期末残值低等特性,使得供应链协调运作变得异常棘手。因此,如何有效实现静态市场环境下易逝品供应链的协调运作,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此外,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竞争的加剧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日趋多样化、个性化,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产品可以归结到动态易逝品的范畴。据中关村在线调研中心()的数据显示,2007年第2季度我国笔记本和台式电脑价格每月平均下降0.63%,数码相机价格每月平均降幅为2.27%,而手机价格每月平均降幅更是达到7.05%。在动态市场环境下,由于预期价格将要下跌,销售商可能不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就发出订单,而会采取延迟釆购以减少自己损失,而且较高的需求不确定性也会导致销售商有削减库存水平的倾向。但对于制造商(或供应商)来说,为了能够迅速占领产品市场、减轻库存压力和尽快回笼资金,他们则希望销售商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就能购买和库存大量的产品。因此,处于动态市场环境下,如何设计一种合适的协调机制以平衡供应链各方的利益,从而实现整条供应链的协调运作,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成为企业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的易逝品供应链,一般都是围绕核心企业(比如掌握关键技术的制造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产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功能网状结构。易逝品供应链完整的网络结构图如下图1.1所示。
......
1.2.1问题的提出
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关于易逝品供应链协调模型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易逝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实际运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易逝品所具有的需求不确定性高、更新换代快、生命周期短等特性,使得产品的定价和库存控制决策变得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高速发展的科技水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偏好,都给易逝品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比如,日本的索尼公司于1982年涉足个人电脑业务,到现在已经32年。在鼎盛时期,索尼个人电脑的年度供货量曾高达到870万台。但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技术迁移等原因,索尼的个人电脑销售量大幅下滑。今年2月份,索尼公司不得不宣布将其个人电脑业务出售给日本投资基金公司JIP。索尼个人电脑供应链之所以丧失竞争优势,走向衰落,其实质就是制造商和其经销商们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未能抓住消费者的偏好,未能釆取恰当的生产、订购及定价等决策。当然,在实际中也有成功的范例,比如,影视业中影院与电影发行方签订的收益共享契约(revenue-sharing contract)就是静态市场环境下易逝品供应链协调运作的成功案例;而康柏(Compaq)、惠普(HP)以及IBM等家用电脑制造商与其经销商所签订的价格保护契约(price protection contract)则是动态市场环境下易逝品供应链协调运作的典范。由此可见,开展基于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易逝品供应链协调模型与方法研究,对于指导供应链的实际运营以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易逝品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市场潜力十分巨大。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生产运作和营销决策失调而导致的供需不匹配,已经造成了高库存高缺货并存的困局,严重削弱了我国易逝品行业的竞争力,影响了我国易逝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面向不同市场环境下易逝品产业链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文选择“易逝品供应链优化与协调问题研究”作为研究题目,其意义在于:将销售商的质量控制努力首次引入到静态易逝品供应链中,综合考虑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质量控制努力对市场需求的影响,进一步扩展了模型的适用范围;首次将期末二次订购策略与期前二次订购策略结合起来,建立了需求信息更新点与期末紧急订购联合决策的供应链协调模型,克服了已有模型无法解决期末部分短缺量延期供给的不足;首次将广告投入决策引入到动态易逝品供应链中,整合了运作管理和市场营销这两方面因素,不仅完善了动态易逝品供应链的理论体系,而且所建立的模型更贴合于实际、更加实用;首次将无缺陷退货引入到动态易逝品供应链管理中,弥补了现有模型无法处理无缺陷退货的不足;首次在动态易逝品供应链中考虑两阶段需求相关和固定订购费用情形,理论创新较大,实用价值较高。本文建立的新的模型不仅丰富了易逝品供应链协调理论的内容,而且还为进一步研究静态和动态市场环境下易逝品供应链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供应链管理者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
第二章制造商和销售商联合质量控制的供应链协调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传统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已经转换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模式,而在供应链内各成员企业对质量行为的决策,合作与协调将决定着产品质量。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市场对产品的需求[76-78]。供应链中各成员为了扩大需求,赚取更多的利润,往往会在产品的质量控制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已有的易逝品供应链协调文献要么没有考虑了质量控制问题,要么考虑了质量控制问题,但只研究了供应商的质量努力,忽略了销售商的质量努力对需求的影响。然而,从近年来曝光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和惠普笔记本电脑的质量门事件可以发现,质量控制问题绝不仅仅是制造商的责任,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都应釆取措施共同应对。
本章对已有文献[36-38]的模型做了进一步拓展,在随机环境下综合考虑了制造商和销售商的质量控制努力对市场需求的影响。虽然只是增加了销售商的质量控制努力,但决策模型及其求解过程都要复杂的多。本章首先分别建立了不同决策系统下供应链优化模型,给出了制造商最优的质量控制努力、销售商最优的质量检验努力及销售期最优的订购量。然后利用收益共享契约使供应链达到完美协调。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对模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分析了需求不确定性对最优决策及系统期望利润的影响。
......
2.2.1记号说明
推论2.1在分散决策下,(i )销售商的质量检验努力水平和制造商的质量控制努力水平越高,销售商的订购量就越大;(ii )销售商的质量检验努力水平越高,制造商的批发价格就越低;相反,制造商的质量控制努力水平越高,制造商的批发价格也越髙。推论2.1 ( i )说明了当制造商和销售商通过质量控制努力使产品的质量水平提高了,相应的市场需求自然会上升,因此,销售商的订购量就会增大。推论2.1(ii)说明了销售商的质量检验努力水平越高,相应的投入成本也就越高,此时,销售商就该享有较低的批发价,否则销售商将失去质量检验的动力,这样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利润;而制造商的质量控制水平越高,相应的投入成本也越高,因此,制造商可以通过提高批发价格来弥补自己投入的质量控制成本。
在分散决策系统下,销售商会根据自身利润最大化来独立决策最优的订购量和最优的质量检验努力,而制造商会根据销售商的订单来进行生产,并且独立决策最优的质量控制努力。分散系统下,供应链成员之间单独决策会使得供应链处于次优的状态,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行之有效的契约,使得供应链中各成员愿意采取集中决策下的最优策略,从而让供应链系统的利润最大化。本章主要设计一个收益共享契约(Revenue-sharing contract,简记为RSC)来达到供应链协调,契约的具体内容为:
由图2.1知,当销售商质量检验努力对市场需求影响程度增加时,销售商的质量检验努力水平会相应的增加,同时销售商的订购量也会增加地较为明显,但对制造商的质量控制努力水平却没有影响。由图2.2知,制造商的质量控制努力水平和销售商的订购量均随着制造商努力对市场需求影响程度的增加而增大。但与销售商质量检验努力对市场需求影响程度增加比较,销售商订购量增加的相对比较缓慢,同时对销售商的质量检验努力水平没有影响。这说明无论是销售商还是制造商的质量努力对市场需求影响程度增加时,都会使供应链成员各自的质量努力水平增加但不会影响供应链中其他成员的质量努力水平,同时也会使销售商的订购量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不一样。因为影响程度增加会使得产品的市场需求增大,从而使得销售商的订购量增加,此时,供应链巾各成员也愿意付出更多的质量努力来扩大市场需求,追求更多的利润。又由于销售商订购量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在实际市场运作中,一般会更倾向于提高销售商质量检验努力对市场需求的影响程度。
......
3.1引言....................................................27
3.2模型说明.............................................28
3.2.1记号说明.............................................28
3.2.2模型假定.............................................28
第四章订货与广告投入联合决策的动态易逝品供应链协调问题.............38
4.1引言.............................................38
4.2模型说明.............................................39
4.2.1记号说明.............................................40
4.2.2模型假定.............................................40
第五章基于无缺陷退货的动态易逝品供应链协调问题.............61
5.1 引言.............................................61
5.2模犁说明.............................................62
第七章基于相关需求的动态易逝品供应链协调问题
在第四章中我们从营销模式创新层面探讨了动态易逝品供应链协调问题,在第五和第六章中,我们从销售渠道创新层面探讨了动态易逝品供应链协调问题,在本章,我们将从需求形式创新层面来研究动态易逝品供应链协调问题。
已有的相关动态易逝品供应链协调模型主要基于如下三点假定。第一个假定是销售期内两个阶段的随机市场需求是相互独立的。然而,在实际中,两个销售阶段的需求往往是相关的,要么是正相关,要么是负相关。正相关的典型例子是小米手机。小米3手机刚上市时,售价为1999元。当小米4上市时,按照小米公司的定价策略,一旦有新产品面市,老产品的价格立即下降300元。小米3手机具有屏幕大、配置高、速度快、质量高等特点,而且售价仅为1699元,这些因素通过小米庞大的“米粉”群的口口相传,增加了小米3在后续阶段的销售量。负相关的负相关的典型例子是国产某品牌手机。一向以“手机中的战斗机”为标榜的某品牌手机,昔日一度是国产手机的老大。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技术更新速度慢,没有抓住市场的流行趋势和消费者的个性偏好,导致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公司出现巨亏。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中,此品牌手机成了市场的弃儿,质量较低,故障率很高,口碑很差。购买此品牌手机的用户会将这种失望的情绪通过口口相传,影响潜在消费者放弃购买该品牌手机。另外两个假定分别是销售商的固定订购费用忽略不计和缺货发生时短缺量完全损失。上述假定是为了便于模型的建立而对实际问题进行的抽象和简化,与实际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运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们先来考虑集中决策情形,即制造商和销售商同属一家公司,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负责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并且统一做出决策确定两个阶段的最优订货量,追求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最大化。与Taylor、Lee、Lu、Linh、等人类似,在产品销售期的第1阶段,假定了销售商产品的库存为零,其第1阶段初向制造商订购的订购量即为第1阶段的订购至水平,因此,其订购为(s,S)型策略;但在产品销售期的第2阶段,情况就不同了,若第1阶段的订购量超过了顾客的实际需求,那么在第1阶段末即第2阶段初,销售商的剩余库存就非零,加上考虑了销售商每次订购的固定订购费用,因此销售商在第2阶段初是否再次订购,有一个再订购的库存水平&,当剩余库存小于&,加上考虑第2阶段的最优订购至库存水平销售商会再次向制造商发出第2次订单,否则,销售商就不再订购。由上述分析,销售商在产品销售期的第2阶段其订购行为为(s,S)型策略。
......
第八章总结与展望
在我国现今的产业分布中,易逝品产业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易逝品市场发展非常迅猛,增长潜力巨大。但是由于缺乏严谨的理论和科学的手段做指导,高库存高缺货已经成为我国易逝品行业的常态。本文从国内外易逝品供应链协调研究的现状出发,针对具体的静态和动态市场环境背景建立了供应链优化和协调模型来应对实际商业运作的需要,降低了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风险,提髙了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现将其作一总结,并对未来本领域可能的方向作展望。
本文虽然对现有的易逝品供应链优化与协调研究做了进一步拓展,建立了一些模型并得出了一些结论,但还存在如下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1)实证研究不充分。本文所建立的模型,都是在研读大量文献并结合实际商业运作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和提炼得出的。在模型建立之初,本人曾到苏宁、国美、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那里做过调研,试图收集某些易逝品,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的订购、销售、库存、补货等方面的实际数据,但这些零售商都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提供。鉴于相关实际数据难以获取,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在数值算例部分,我们尽量采用已有文献给出的或网上公开的各种数据,来验证本文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由于木文所建立的所有模型都不是对现有模型算法的改进,而是对模型本身做了较大改进,所以无法将本文所建模型得到的结果与现有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
(2)所建立的模型与实际的商业运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第二章至第七章中研究的各种实际问题,都是在观察研究对象的固有特征,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概括,并在分析内在规律、作出简化假设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虽然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但数学建模过程一般都是去除一些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对实际问题进行适当的简化,因此,本文所建立的各种模型与实际的商业运作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3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