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探究
第一章引言
由于传音系统或感音神经系统受损,而引起听觉困难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和语言的声音,即为听力障碍。传音系统受损属于传导性听力障碍,感音系统受损属于感音性听力障碍。我国俗称听力障碍为聋。学术上使用听力障碍分级来表明听力障碍损失程度,一般而言,听力损失超过25分贝即出现听力障碍。一般认为,导致听力障碍有以下原因:遗传原因、近亲婚配、感染致聋、药物致聋、甲状腺功能低下、Rh血型不符合、致聋、外伤致聋以及其他原因。听力障碍不仅使学生言语和语言发展受阻,还可能引发他们的也理障碍,导致他们与周围人群的沟通与交往存在障碍。听障学生无法用语言与外界进行交流,外界也看不懂听障学生的手语表达。在送种情形之下,听障学生只能生活在自己创造的手语环境之中,只有和他们相似的听障学生可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因此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聋人手语,产生了自己的文化聋人文化。生活在无声世界之中的他们也将自己与有声世界相分离。虽然目前存在双语教学和双语双文化的观点,听障学生仍然没有掌握很好的沟通与交往方式,沟通与交往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沟通与交往训练。
........
第二章沟通与交往课程实施的调查研究
一、沟通与交往课程实施的认同感调查
在沟通与交往学校支持各项目中,同事支持实施课程项目得分最高(M=4.114),有78.6%的教师持积极倾向,但有少数教师持消极倾向(7.1%);其次是校长鼓励教师实施沟通与交往课程项目(M=3.786),有60.7的教师持积极倾向,但仍有7.1%教师持消极倾向,有32.1%的教师持中立态度;项目 学校强调过该课程的重要性方面,有50%的教师持积极倾向,有17.9的教师持消极倾向;项目教师可以在会议上表达疑惑上,有46.4的教师持积极倾向,但也有32.1的教师持消极倾向;项目学校提供图书等资源上,46.4%的教师持消极倾向。项目学校提供培训上,64.3%的教师持消极倾向;可见,教师普遍认为,同事、校长支持沟通与交往课程的开展,强调过沟通与交往课程的重要性,但学校却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帮助,尤其是培训、图书资料等方面。沟通与交往课程学校支持各项目得分见下表2-6。
二、沟通与交往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
通过设置课时数、课程影响为、课程评价方式、课程主题设计、课程培训、课程组织形式等方面的问题来了解沟通与交往课程的现状。在课程时数方面,60.71%的学校每周上课2课时,明显低于《方案》要求的每周课程时数,另外,只有32.14%的学校每周上够课时数;在课程影响力方面,教师觉得本班半数以上甚至全部学生都喜欢沟通与交往这口课程,可见,从教师的角度上看,学生普遍还是喜欢上这个课的。另外,还有高达92.86%的教师认为沟通与交往课程能够促进学科课程教学;在课程评价方式方面,使用最多的是成长记录(32.14%)和定期书面评价(28.57%);在课程主题设计方面,老师个人设计所占比例最大,为67.86%,可见,在进行课程主题设计时,主要还是教师自行设计,少数是教师的共同讨论,由学生讨论或学生设计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在课程培训上,78.57%的教师表示没有参加过沟通与交往课程的培训,各有7.14%的教师表示参加过1到3次、4到6次以及10次或上的培训;在课程组织形式方面,有46.43%的教师采用班级内小组活动,32.14%的教师采用个人自主探究和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21.43%的教师采用集体活动的方式来组织课程.第三章沟通与交往课程实施的扎根理论编码分析.........30
一、对访谈资料的初始编码.......30二、对访谈资料的聚焦编码.............34
三、对访谈资料的轴心编码....40
第四章结论与建议.........42
一、结论......42
二、建议.........44
第五章研究者的反思...........46
第四章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实施沟通与交往课程很有必要,对听障学生意义重大,有利于促进他们沟通与交往能为的发展。但是沟通与交往课程在实施的过程当中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虽然沟通与交往课程被列为听障学生的必修课,但与语文、数学等其他普通课程相比,沟通与交往课程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辅修课。很多教师坦言这个课程的课时经常被语文课或其他课程挪用,可见在聋校,这个课程并不受重视。这反映了沟通与交往课程实施的一个矛盾:教师认为这个课很重要,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却不重视这个课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不得而知,但肯定与教师思想与行动不一致有关,但产生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又是什么?我认为,这与沟通与交往课程实施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有关。有教师坦言,这口课上得比较,教学内容不系统,教学效果不好。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教师统一思想和行动,从思想到行动上都支持沟通与交往课程的开展。当然,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并不能完全改变这种情况,教师背后的支持力量也很重要,例如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多方面的努为才能提高沟通与交往课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二、建议
就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学校要根据全国性的教学大纲编订校本教材。特殊教育学校之间有较大的差异,这体现在特殊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上。听障学生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学校甚至每个班的学生情况都不一样。这跟普通学校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在特殊教育学校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沟通与交往课程来说,教材处于教师自编状态,随意性比较强,如果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编订沟通与交往课程的校本教材,这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节省了教师自编教材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教材规范性发展。教师可参考校本教材的内容来确定教学的主题,再根据本班学生认知程度的具体情况实施分类教学,这样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并保障教学的质量。..........
第五章研究者的反思
本研究以广东、四川、湖商、海南的8几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沟通与交往课程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沟通与交往课程教师对沟通与交往课程实施的认同感,并且了解了沟通与交往课程的现状,在此基础之上指出沟通与交往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的创新么处在于使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了编码分析,最后自下而上建构了一个扎根理论,跟其他研巧相比采用了更为新颖的研究手段;在研究对象方面,本研巧调查了教师对沟通与交往课程实施的认同感,并且访谈了解了他们在心方面存在的一些困惑,跟以往的研巧相比,研究的角度有所创新;在研究内容方面,本研究调查了沟通与交往课程实施的现状,是从具体的课时、课程评价、课程组织、课程目标、课程效果等方面入手,相对于以往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更为细致。这些创新之处,,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3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