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族群动员:结构、机制与过程研究——基子西方族群政治的视野

发布时间:2016-05-10 15:26

第一章族群动员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第一节族群动员的内涵

美国政治学者罗斯柴尔德在《族群政治》中这样写道:"与传统国家不同,在现代国家和转型国家中,政治化的族群问题已经成为体制、国家、统治集团和政府取得或丧失其政治合法性的一个决定性的原则问题。与此同时,它也己经成为对于权力、身份和财富的社会竞争中得到世俗利益的一个有效工具。"历史证明,从传统国家到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充满了艰辛,任重而道远且路险。罗斯柴尔德与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所表达的意义相当一致:"是什么原因造成上述这种暴乱和动荡呢"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步伐缓慢所造成的。"

卷入冲突或战争的族群,可能其最初的目的只是反对政策歧视,反抗相对剥夺的地位,但随着杜会变迁,时代背景的转换,经由族群精英或政觉的族性政治动员,其追求的目标会发生巨大转变,改而去追求自治地位,要求享有更大的政治权利,甚至要求从原有国家分裂出去,成立独立国家。即使分离运动的代价高昂,成功率极低,但仍然无法改变新的族群运动的不断涌现。二次世界结束以来,社会发生剧烈变忠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同时也刺激了族群民族主义运动的萌发,引发新近独立国家内的多种族群问题,流血冲突、种族屠杀、族群对立、经济衰退、难民逃离己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这壁事实背后都有族群动员的魅影显现,或隐或现。如何解释、回答,乃至解决非理性、过度的族群动员,己成为当代国家需要严肃对待的现实议题。

一、族群与族群性相关概念的厘定

在二战之后的西方世界,族群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其重要原因便是移民群体与所谓本主族裔之间的竞争关系,在学术硏巧领域得以反映。对族群问題的研巧也逐渐成为热门议题。然而,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民族主义与人权意识的扩散,对族群的研究已经迥然不同于过去的研究,之前的研究常带有浓重的种族主义色彩,而此时的研究,逐渐将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基本祛除了贬义情感。

...................


第二节西方族群动员理论范式

苏珊奥尔扎克认为,"族群动员是一个族群围绕一定的族群认同(例如肤色、语言、风俗等)进行组织,追求集体目标的过程。我将此概念限定在二战后的族群动员,因为许多学者认为在这一时期,族群运动的特征发生了极大改变,增加了族性的政治化,朝着要求自治、建国与独立地位方向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代化创造了并支持了当地族群运动。她还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总是很滩定义或衡量,我将之定义为特定经济体的工业或服务部口的扩张,国家教育体系的膨胀,普遍公民身份和其他政治权利的扩展,复杂沮织的日益相互依赖。"如何解释二战后日益増长明显的族群运动为什么这些运动较早前的族群民族主义更显示出其政治目的族性是被现代国家的特征所动员起来的,现代国家使族群政治合法化,理性化的市场体系使得族群组织比其他社会组织更有效。但该理论范式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受到其他学者的批评和挑战。

在西方的政治学著作中,有关族群动员研究的历史并不久远。在传统上,政治学家并没有对政治动员中族性方面的重要性有过过多关注,这并不是族群政治被完全忽视,而是大部分学者都化为族裔团结的政治将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逐渐消解。1960年代以前,"现代化"范式对学界的影响无处不在。施塔文哈根认为,"在这种理论框架中,族群问题属于'特殊'或前现代化界,从而被排除在现代化进程之外。如果确有族群问题出现,它们也被视作阻碍变化的'鲜脚石',或由于现代化的不完全'而造成的后果,因此在理论研究上无足轻重。"族群性被认为是过波性现象或因素,它没有,也不会对正式的政治系统造成太大影响。在1980年代,甚至预测由于自由民主的不断推进,族性认同会衰弱。Glazer和Moynihan将其称为"自由的期许"。族群认同仅仅被认为是暂时的,最终不可避免的会消失在不断增长的大都市的族群烙炉里。

....................


第二章族群动员的结构、化制与过程


从前面对西方族群动员理论的梳理可看到,族群动员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性,应该说从二战结束作为该现象出现与发展的起点没有太大的争议。二战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形成,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迅速,民族主义思潮席卷各大洲,对国家内族群要求平等权利、自治、甚至独立与分寓的运动的开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动员作用:同时,国家内部的不同社会结构也对族群动员产生不同程度的限制与放纵影响,经济结构上的普遍贫富差距,政治结构的歧视性政策,精英与族群政党的鼓动灌输无不与族群动员利害相关;族群内部文化认同、也理结构、动员机制也无不形塑着将要发生的族群动员过程。苏珊奥尔扎克在其《种族与族群动员的全球动态》一书中从世界层面、国家层面从及群体层面与族群动员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见图2-1)

族群动员:结构、机制与过程研究——基子西方族群政治的视野


第一节社会变迂与族群动员

博尔特克兰德曼斯在为苏珊奥尔扎克的《种族和族群动员的全球动态》作的书评中写道,该书姻熟的将三种解释框架结合在一起,用于阐释在语界某地发生的(种族和族群动员)运动和准则是如何影响其他地方人们的:世界体系的整合、全球人权意识形态的扩散、社会运动的扩散。"世界上差不多所有主要的化会和政治革命都不是发生在杜会最黑暗的时期,而是发生在正在进行改革,正在从黒暗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

亨廷顿的《变化狂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的观点:"一个社会如果变迁规模很大,且这些变迁所带来的化会变化不能被及时消化,就很容易发生社会运动和革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上述这种暴乱和动荡呢""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粗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步伐缓慢所造成的。"族群的认同难以与对国家的认同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多的时候是相互对立的,从而导致国家合法性危机,引发族群动员,冲突、战争甚至种族仇杀可能都随之而来。

以社会变迁为视角的研充,可上溯至涂尔干的名著《自杀论》。传统上,大家都认为自杀是一种病态的也理疾病现象,并没有与社会急剧变迁的宏观因素联系起来。作为社会学家涂尔干经过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自杀现象跟社会的变迁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对19世纪法国各地及不同时期的研巧,他认为,自杀率的显著上升是与当时的快速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的,因为急剧的社会变化,冗解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信念、知识和判断,最终引起人们也理上的失衡和道德上的失范,从而导致自杀率的上升。如鲍曼所说,"在击碎了庞大的机器和巨大工厂中的全体员工原先杯有的镇定自若之后,资本只携带小屋中的简单行装轻松地旅行一一只公文包,一台便携式电脑和一部移动电话。

.....................


第二节社会结构与族群动员

―、政治不稳定与族群安全困境

大规模骚动的持续时间,受限于社会控制和公共秩序的力量,主要受限于国家权为机构的力量。国内政治结构问题是导致族群动员的不可回避的主要原因之一,王凯和唐世平认为,"政治不稳定对于分析族群间安全困境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国内的政治不稳定容易导致国内无政府状态的产生,而国内无政府状态正是族群间安全困境的首要来源。"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安,削弱了政府的合法性基础,造成原有稳定结构下族群间的不安和恐慌,所谓时势造英雄,族群精英此时便会"挺身而出",充当族群利益的代言人和保护者,通过动员族群企图得到更多的个人利益。

在政治层面,族群与族群之间竞争、族群与政府之间的对立、国家(政府)的脆弱性及国外干涉,都可能引发族群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或地方主义,从而倾向于引起暴为冲突乃至战争,最终使国家走向失败。

第一,弱国家结构难以i起整合重任。所谓弱国家结构,一方面指国家所能掌控的物质力量下降,另一方面是指国家的精神凝聚力下降,特别表现在国家凝聚大众政治认同的能力下降,进而国家可能面临合法性危机。研巧者们发现,国内的族群暴力冲突与内战往往出现在脆弱的国家或失败国家中。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弱国到处都是,有些国家是天生的弱国。譬如非洲一些小国,它们是从殖民帝国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不少新建的非洲小国在历史上缺乏国家传统,被认为是人造之物,—些弱小国家虽然处于现代化进程中,但也不乏现代化建设停滞、政府无法掌握与控制局面的情况,甚至最终走向失败国家。

在这堅失败国家中,主权民族国家的统合职能业已部分丧失或大部分丧失,国家无法向民众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民众也不将国家或政府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认同对象,国内社会呈现出程度不一的无政府状态。国家与政府缺乏足够的能力与合法性来凝聚大众的国家政治认同,而部族、族群这样的组织则逐渐成为活跃的政治单位。索马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1991年以来,索马里一直处于部族纷争、军阀混战的无政府状态。索马里前现代特征明显,国内族群严重分裂,部族在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被族群、教派碎片化。个人对国家的认同要远远弱于对部族的认同,结果必然导致国家凝聚力低下和社会整合性差。在巴雷独裁统治时期,索马里虽然从"硬件"方面看已经具备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外壳,,拥有政府机构、驻外使馆等,但"软件"方面还缺少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这一现代国家的重要内涵。

.....................


第三章族群动员的新趋势和新特点...............64

第一节全球深度网络化与新媒体的出现.............65

一、互联网与新媒体............65

二、信息化化会与身份认同.............66

第四章案例分析..............77

第一节卢旺达的广播族群动员与大屠杀............77

一、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77

二、族群动员的原因...............78


第四章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的三个案例分别是卢莊达的广播族群动员、魁北克族群分离运动动员及墨西哥萨帕塔运动网络动员。之所以选择这三个案例,本文认为它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卢胚达案例所代表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族群动员方式,不论从引发动员的原因,还是动员的手段,都思示了其作为典型案例的意义;魁北克问题属于西方国家的族群问题范畴,其与比利时的佛拉芒人与瓦隆人、西班牙的己斯克分裂分子、法国的科西嘉人的问题具有类比性,因此分析魁北克这一案例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意义;墨西哥萨帕塔运动看似也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族群动员案例,其主体是印第安土著人,但其隐含的意义远不如此,该案例在西方学术界甚至可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它引领了未来族群运动动员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一网络动员。


第一节卢旺达的广播族群动员与大屠杀

一、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

大屠杀的历史原因可以说很久远,"在20世纪60年代之外,卢胚达一直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仅占人口10%-15%的图西族是统治阶级,说%的政府官员都是图西族人,并拥有绝大部分可耕地。而因为图西族个子较高,外貌特征比较接近西方人,无论是法国还是比利时殖民者,对他们似乎更为青睐。"但是卢旺达于1962年独立之后,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胡图族人上台执政,该国政府开始了"反攻倒算"式的复仇计划,对图西族人进斤各种压迫歧视。"在大屠杀前的3年里,国家控制的媒体甚至把图西族人视为国家的敌人,大力加以披伐和煽动,甚至公开宣布必须被处决的名单。"

...................


结论

一、族群动员的现代性

"族性是不同族类群体的特质,是人们认知和理解族类群体集体行动的基础,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承继性。"族群政治动员普遍被视为现代政体中一种潜在的非整合性力量,其动员的原因在中观及微观层面上可从国家内部政治系统不稳、政策性歧视、经济上的相对剥夺及族群成员的屯、理结构、文化认同等进行分析,宏观层面可从社会变迁入手。正如艾瑞克森总结的那样,族群性并没有在现代社会中消失或失去其重要性,反而越来越成为政治组织的重要原因及个人认同的聚焦所在、之前许多学者将族性视为返祖性遗留,或某种文化落后现象,而现在族性逐渐被认定为现代性固有的一面。

迈克尔班顿这样总结到,"第一,共同族裔起源的重要性可大可小;第二,必须把这种重要性放在与集体行为的其他潜在基础的互相比较当中来考虑,其他潜在的基础包括比邻而居,还有共同的房族起源、种族、宗教及政治方面的利益......这样,在个人被共同的族裔起源动员起来的时候,就可能会导致某种独特的思想冲突,对于各种各样的族裔动员而言,这种潜在的思想冲突过程是很常见的。""只要政治秩序处于变迁阶段,每个国家都必须在族群(部落的、种族的、宗教的、民族的)冲突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而这也正是各大洲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切身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框架下,如何看待、处理、整合多元文化传统及族群差异,最终使其服膺于国家的制度安排,这也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和使命。关凯在《族群政治》中对国家认同、公民身份和族群意识三者的关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三者的"这种关系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当'族辭意识'无限接近于'公民身份'甚至二者重合时,国家内部就不存在民族问题了。当'族群意识'与'公民身份'渐行渐远,它就有可能演变成族群民族主义,其最大的张力是颠覆国家主权的合法性并排斥公民身份,从而弓I向民族冲突和族群民族主义运动。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3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1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