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东京、首尔和北京奥运官方电影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12 08:40

第一章  奥运官方电影的历史演变


奥运官方电影自诞生起已有超过百年的时间,许多珍贵的奥运影像只有在奥运官方电影中得以存留。笔者拟从奥运官方电影的定义及其影响力、奥运会官方电影的发展进程和历史演变进行梳理。


第一节  奥运官方电影的定义及其影响力

关于奥运官方电影的定义?它与其他类型的体育电影或体育纪录片有着怎样的区别?奥运官方电影具有怎样的影响力?这在奥运官方电影的研究中是无法回避的。

一、奥运官方电影的定义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顾拜旦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倡导: “对于每一届奥运会, 我们要用图片摄影及影视摄影手段记录下来,使奥运历史得以保留, 使奥运文化得以传承”。奥运会官方电影从 1912 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以后,就成为记录奥运赛事和传承奥运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

因为奥运会分为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因此奥运官方电影也被分为夏季奥运官方电影与冬季奥运官方电影。本文以夏季奥运官方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文中奥运官方电影通指夏季奥运会官方电影。根据美国学者路易斯·贾内梯的定义,奥运官方电影(IOC official film)是指由国际奥组委指定的摄制机构和导演拍摄的,记录奥运赛事与相关活动的电影,它是在奥运会周期内代表国家以记录片的形式记载奥运盛世,展示奥运会主办国风情,展现全世界运动员友情, 揭密全世界运动员超越自我、传承奥运精神的情感影片。这个定义相对完整、科学,因此可以为本研究所用。

二、奥运官方电影的影响力

奥运官方电影是以奥运会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陈述16 天的奥运会比赛的过程,它是奥运周期内的演绎性高潮。它的职责是对奥运期间进行全面准确的记录,展现激动人心的体育赛事,讲诉事件背后的感人故事。它包含的历史图像数据在奥运会过后仍然会被主要媒体反复长时间的播放。奥运官方电影往往都是站在承办国的角度来看奥运会的发展史并给以解读,体现奥运期间承办国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条件。当然,奥运官方电影最关注的是奥运期间内外美妙的故事: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快乐和悲伤 ,成功或失败,和他们的努力拼搏精神;观看奥运会的观众的振奋和热情,期望或失望,另一方面体现了体育竞技的魅力;奥运会管理人员和志愿者默默的参与无私奉献,阐明了人人参与奥运的奥运精神。所有这些将奥运精神展现在公众面前,诠释了奥运一心一意追求团结、友谊和进步。此外,历届奥运官方电影都由坐落在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是奥运会的历史档案和文化财富,是奥运精神的精彩见证,永久流传。

.........................


第二节   奥运官方电影的发展沿革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行于 1896 年,电影的发明是在 1895 年,两者几乎是同时诞生。作为影响巨大的体育赛事和艺术形式,奥运和电影从一开始就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虽然现代奥运会诞生之初,人们就用影像来记录奥运赛事,但是早期的奥运影像都是零星的纪录片段,没有统一的艺术构思,因此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奥运纪录电影。

一、奥运官方电影的新闻纪录式阶段(1912-1932)

世界上第一部奥运官方电影诞生于 1912 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可以将之简称为《斯德哥尔摩奥运官方电影》,距今已经 102 年的历史。由于电影发明于1895 年,1912 年尚属于默片时代,,那个时候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就已经开始用电影正片长度记录人类的这一盛况,尽管镜头表现手法单一,采用固定镜头进行拍摄,摄影机也缺乏运动,并使用大量广角镜头,《斯德哥尔摩奥运官方电影》完全不能被称为是一部上乘之作。但是,它开创了用与正片同样长度的电影记录奥运会的先河,在形式上确立了奥运官方电影的制作模式。

这种模式的新闻片段纪录片制作手法继《斯德哥尔摩奥运官方电影》之后,1920 年安特利普奥运会,1924 年巴黎奥运会,1928 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和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依旧被延续使用。虽然这些影片的水平是基于第一个奥运官方电影的改进,但并未引起很大反响。这一时期的奥运官方电影的特点是在体育摄影视听语言使用不是很清晰,没有审美意识,只是用新闻事件模型来创作奥运官方电影。

二、奥运官方电影的体育画面研究阶段(1936-1960)

直到 1936 年柏林奥运会,德国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拍摄了长达三小时的《奥林匹亚》(Olympia),不仅展现奥运赛事本身,同时对奥运赛事的进行艺术处理。导演将这部电影的重点从新闻事实报道升华到了艺术创作,以便观众在观看竞技比赛激烈战况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人体运动赏心悦目,以运动的之美来陶冶情操。《奥林匹亚》完成了奥运官方电影史上质的飞跃,从早期的纯新闻报道,演化成故事性的艺术表达,极大的提升了奥运官方电影艺术制作水平,是奥运官方电影史上第一步具有感染性的奥运官方电影。

...........................


第二章  三部奥运官方电影的背景对比


第一节   三个主办国时代背景阐释的对比

纵观亚洲地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日本是亚洲各国最先接受奥林匹克运动思想理念,最早参加现代奥运会,最先成为亚洲承办奥运会的国家,日本当之无愧被称为亚洲奥林匹克运动的先行者。中国清政府曾在首届奥运会举办前夕收到国际奥运会的邀请,却未曾参赛。到了第 8 届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人首次参与了奥运赛事,中国参加次数不如日、韩两国多。从近代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日本无论是政治局还是经济发展状态,是中、日、韩三国中最为突出的,同期的中国刚刚经过内战,经济基础薄弱,无力发展体育事业,同期的韩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是不能与日本同日而语。

1936 年柏林奥运会期间,日本首都东京将作为第 12 届奥运会承办城市。由于南京大屠杀的恶劣影响及本国也遭受到战争严重破坏,让那届的奥运会被芬兰的赫尔辛基所取代,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迫使芬兰不得不放弃主办权,第十二届奥运会随之取消。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一切都已经是千疮百孔,人们的心灵也需要得到安抚。经济、政治、交通等各方面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急需让经济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安定,于是日本政府斥巨资聘请专家,请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本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评估。在反法西斯盟国和日本人民的要求下,由美国占领当局主持,在日本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实行的“民主化”改革。日本战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虽然改革很不彻底,但打击了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加速了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对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日本蓬勃发展之际,便提出承办第 17 届奥运会的申请,却被罗马取代。1958 年再次提出承办 18 届奥运会的请求,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稳定等因素日本最终赢得第 18 届奥运会主办权。这是日本首次举办奥运会,同时也是第一次在亚洲国家举办。日本凭借举办奥运会的契机重塑其在国际上的政治形象。

二战后韩国的政治转型过程中是一个充满血液和战斗的历史阶段,是韩国人不懈的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历史阶段。虽然困难,但毕竟是通过军事政变或军事的内部夺权的恶性循环。世界的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在 20 世纪后期,韩国实现了从独裁统治过渡到民主。韩国是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实现民主化,是存在多种因素的结果。在 1961- 1987 年韩国经济迅速摆脱贫穷状态,韩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 86%,这种持续的高速发展使韩国一跃成为中等发达国家。1988 年汉城奥运会促进民主化的过程中,奥运会的举办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首尔奥运会火炬,照亮了朝鲜民族长期生活在殖民统治和在黑暗中军事独裁统治,使他们充满信心发展未来之路。16 天奥运会之前和之后,韩国人民用汗水和智慧,使命感和惊人的毅力,共同构建首尔奥运会金字塔。

........................


第二节   奥运理念传递的对比

通过对主办国承办奥运会背景阐释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时代背景下,三个城市乃至三个国家对于奥运会理解的不同。

古奥运会遗址中有两块石碑上醒目地镌刻着“要么取得桂冠,要么死”的古奥运会格言,1891 年顾拜旦的好友亨利·迪东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奥运口号和理念成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名片”之一,受到了国际奥组委的极度重视。同时,随着奥运口号话语权的增强,奥运口号对于承办过的展现的国家形象,奥运相关场馆、商品的设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激发了爱国主义的感召力。 

奥运会官方电影通常不会将视角局限于个别国家、个别民族,而是以体现全世界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为切入点,记录奥运会赛事,宣扬奥林匹克精神。奥运会官方电影通过对运动员个性的展示达到其精神的升华,从而使观众产生共鸣,来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因此在奥运官方电影中,导演们会选取奥运赛事中各国精彩故事人物来表达承办国的奥运情怀以及传递奥运理念,同时也会选取本国运动员来展示本国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大义。

奥运会官方电影作为艺术加工过的真实性记录片,在不妨碍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下,通过镜头的剪辑和音乐的搭配等艺术手法的加工,使得奥运官方电影更具感染力,通过艺术加工过的精彩画面激励观众永不言弃的奥林匹克精神。

如在《永恒之火》选择的八个故事中,只有三个故事中的主角荣获冠军,其余五个故事中的主角都由于各种原因与金牌失之交臂,不得不载憾而归。由此可也看出,《永恒之火》充分体现了中国新纪录片运动关注普罗大众,勇于直面现实人生这一传统精神。其中在《永恒之火》中选取中国女子团体体操来讲述中国的懊悔会征程,除了展现了中国女子团体体操的拼搏精神外,也传递中国“集体的力量”这一奥运精神理念。

.......................


第三章   三部奥运官方电影的艺术价值对比 ...................... 15

第一节   三部奥运官方电影视听元素的艺术加工对比 ............... 16

一、音效的艺术加工 ........... 17

二、镜头的艺术处理 ............. 18

第四章  三部运官方电影的符号对比研究 ....... 26

第一节   三部奥运官方电影的象征性对比研究 ............ 26

第二节   三部奥运官方电影中服饰的符号解读 ............ 27

第五章   三部奥运官方电影叙事手法的对比研究 .............. 29


第五章   三部奥运官方电影叙事手法的对比研究


以往的奥运会官方纪录片,往往侧重于纪录比赛项目,而忽视对运动员的刻画。市川崑在《东京奥运会》中开始尝试着讲述运动员的故事。他选择的对象是乍得的 800 米田径运动员,这个来自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运动员,由于经费困难,甚至不能参加闭幕式就要回到祖国。市川崑跟踪拍摄了他在训练、生活和拍摄的各个场景。这种以运动员为核心的结构方法,在 20 年后,被美国的体育电影大师巴德·格林斯潘发扬光大。

在《东京奥运会》片中除了宣扬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外,对奥运会的观众及选手赛前后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进行了大篇幅的捕捉和刻画。导演市川崑谨慎和内敛的叙事方式,首先点到即止介绍了奥运历史,隐式地呈现每一个短暂的竞争的过程。影片准确和独特地捕捉到运动选手在竞赛过程中的美感,对人体肌肉美感、体操竞技表演、田径竞技运动和运动员、观众的神情把握上,都具有微妙和真实的记录。特别是在各项比赛之间,镜头来回穿插,自由流畅。1964 年日本承办东京奥运会,作为战后复兴的日本东京,导演对日本战后城市和经济发展,表现出一股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在影片里也发挥的相当明显。影片中所呈现的现代化都市一度被认定为是日本为掩饰战败后经济萧条的见证,全世界不但看不到战败后萧条的迹象,更看不到各参赛国之间敌对的痕迹。《东京奥运会》反映了导演东方保守和简洁表达方式。

《首尔·1988》回归了以运动项目为中心,将人物有机的串联成为一个整体,配以旁白展开叙事。从故事情节上来看,一届奥运会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开幕式、比赛日和闭幕式,而全片段落的划分正好契合奥运会的分段。用这种结构作为奥运电影的主体结构在合适不过。影片的片头便是奥运会开幕式的实况画面,配合着奥运主体曲,各国的风俗表演,以及各种肤色,各国人民的笑脸的相互剪辑来表达了奥利匹克精神。正片是以火炬火种的采集为开始,用火炬传递的过程当中穿插叙述了奥运会开幕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最后火种来到了主会场,点燃了会场的主火炬。与片头的奥运会开幕式的实况想呼应,至此是影片的第一部分。

......................


结语

本文从美学、社会学、视听语言的技法运用和叙事结构等角度分别对东京、首尔、北京三部奥运官方电影进行对比研究。总结东亚历时 40 多年奥运官方电影在拍摄手法、叙事结构以及奥运理念等的变化;并且本文对三部奥运官方电影的文本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趋同性、继承关系和差异性。总结历时,官方电影是一场暗战,反映时代变迁下的奥运再现,不仅仅是体育的展示,同时也是国家身份认同、软实力、文化的综合体现;通过对三部官方电影的纵向及横向的研究,无论对现在和将来的奥运官方电影或者是体育电影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一定依据和启发。通过论文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东京奥运会的举办和电影《东京奥林匹克》的拍摄的时代背景是当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恢复期,日本政府需要借助这次奥林运会为日本经济带来新动力,进一步扩大日本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合作,从而促进日本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日本政府指定川市崑作为东京奥运会官方电影的导演,也是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日本民众和世人对于“太阳帝国”重新恢复信心,对日本本国运动员的刻画、突出,并且将大和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奥利匹克精神的结合,显示出了一个自信的、民族的、开阔的胸襟。不得不说的是影片中东京完全看不出一丝丝战败国的踪迹,也完全嗅不到一丝国与国之间的敌对气息,完全呈现出一副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大都市的状态。在恢复国民自信的同时,也重新塑造了国际形象。

本文所研究的文本跨时较长,在搜集文献资料的方面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论文的研究对象包含了日本及韩国,涉及跨国文化的研究,因此在文化背景差异的熟悉程度有一定的挑战。同时,因为部分文献来源涉及日本、韩国甚至美国等多国,在翻译文献资料方面,会有翻译不准确、理解不到位的情况,这对本文的写作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4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c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