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传播学视野下大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 6 月 25 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更好担负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1]党中央在 1996 年颁布《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后,全国大学生党员数量和党支部数量快速增长。近 20 年来大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的位置也愈发重要。2010 年,党中央修订颁布《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3 年 2 月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2013 年 7 月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教育部党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2014 年 6 月中央办公厅又下发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这些文件共同构成了指导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政策体系,保证高等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了高校党建工作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了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并为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充分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
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部分大学生党员中存在着思想混乱,动机不纯、立场不坚定的问题,党组织教育管理工作也面临着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效果不明显、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管理松懈等问题。如何充分结合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科学性和纪律的严肃性,保持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效果,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的新课题。本论文旨在组织传播这一传播学概念的视野下,对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进行创新,健全大学生党建工作制度和体系,增强大学生党组织的生命力,扩大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使其不断适应高校育人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巩固党的在青年群体中的基础。
.....................
1.2 理论依据
1.2.1 组织、传播、信息
社会组织化被认为近代社会重大的变化之一。中外学者对于组织的定义莫衷一是,主要是基于其学科领域和研究环境不同,并没有对错之分。本文所涉及的组织均为社会科学领域定义上的组织。组织在广义上讲,是由多种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系统;狭义上讲,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共同协作的集合体。在这一概念中,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人和共同目标。组织是由人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当人们之间相互协助,为实现目标一起开展工作时,组织就存在了。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无论是组织的组成、计划、决策还是具体的执行反馈,都是组织中的人们通过相互协作完成的。组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精心设计的结构与有意识协调的活动系统,同时又与外界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组织的目标可以看做是全体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如果组织目标与成员目标相违背,那么成员就会离开组织,组织也就无法存续。组织成员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实现个人目标,也可以说为了实现个人目标而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学界认为,组织既是一个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从事一系列活动的主观行为过程,又是一种具有明确界限包含了职位、不能、目标和工作的客观结构表现,两者的区别在于认识角度不同。在社会学领域中,组织也可定义为社会中相似或相近的个体有目的的组合,如政党、军队、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从多可角度理解“组织”的概念,有助于理解不同环境下的组织工作。
传播就是传送与散播,本文主要指社会信息的传送与散播的过程,这种传播是发生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是通过有具体意义的特定媒介符号进行信息传递、接受及反馈活动,社会生活中的信息传播必须依靠人,人是传播过程中最基础单元,既是信息的发出方,又是信息的接收反馈方。对于传播的定义,学术界也存在着很多争议,主要表现在对于传播是否有目的和是否一定会被接受上,这是对传播有效性的一种讨论。理论上讲,人们都希望传播有目的且被接收,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难以实现,从而产生有效传播和无效传播的区分。有效传播离不开媒介的支撑,媒介是传播的重要现实手段,例如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都属于传播媒介,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扩散,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发展,对于信息的传播扩散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媒介作为我们感官的延伸不但导致我们个人的感官中产生新的比例,而且也导致媒介之间产生新的比例。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等新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介传播,极大的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
.....................
2 组织传播学视野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客观因素分析
新时期,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取得丰硕成果,尤其是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坚持以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党组织,坚持将大学生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利用网络新媒体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坚持抓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是大学生党建的组织保证,强化以质量为导向的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等新成果,体现了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创新活力。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性日益突出,对大学生党建工作也产生了新的影响。
(1)国际环境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影响
21 世纪的世界正处于信息时代,全球化浪潮从经济领域扩散至政治、文化等领域,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强化了不同生产方式、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冲击碰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促进了多领域的交流,也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矛盾日益突出。敌对势力从未停止过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袭和颠覆,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更是其重点关注对象。通过政治宣扬、物质腐化和精神文化传播等多种手段宣扬现代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诋毁中国革命历史,夸大社会矛盾,灌输个人主义、拜金思想,鼓吹所谓的“民主自由”,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盲目崇洋媚外。这些渗透手段以信息传播形式,借助传统媒体、网络、移动互联等载体,以非官方渠道进行传播。互联网已成为西方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媒介,为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造成了严重干扰。随着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飞速发展以及移动网络等新媒介的广泛应用,也强化了这种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隐蔽性。
.......................
2.2 组织传播学视野下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做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长足发展强化了党在青年群体中的领导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绝的新动力,为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取得了很多成绩的同时,大学生党组织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受客观环境和主体变化影响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以组织传播视野寻找大学生党组织制度、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等方面长期存在问题,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分析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解决现实问题。
2.2.1 大学生党组织成员发展机制的不健全
在社会组织中,发展新成员是一项重要的组织工作,是组织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发展新成员的数量、质量决定着组织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大学生党员发展机制长期面临着“头重脚轻根底浅”的问题,即重视入党前教育和考核,轻视入党后教育管理,部分学生党员群众基础浅薄。很多学生基层党组织对转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的选拔和考核趋向“标准化”,除发展党员的基本要求外,本着鼓励大学生积极上进目的,添加了很多刚性或柔性要求,如:必须过“四级”,不挂科,加权和专业成绩排达标,具有学生干部经历或省级以上奖励优先考虑等条件。这些附加条件本是一种推优选拔的参考条件,但由于“标准”过于具体且倾向性明显,混淆了学生对入党的认识,误导学生认为只要符合“标准”就能入党,并将入党视为一种“职业资格”,在无形中向组织内外成员传达了错误的组织信息。高校专职的学生党务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数较少,学生工作繁杂,又鉴于党员多数为学生中的精英骨干力量,对能力素质比较“放心”,疏于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对组织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也使一部分自我约束性差的大学生党员党性逐渐淡薄,模范意识下降,不积极参加组织活动,降低了大学生党组织的活力和号召力。有些通过“标准化”考核的党员,入党动机本身存在问题,入党前后表现差异较大,在大学生群体中不仅不能起到模范作用,反而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削弱了大学生组织的公信力和群众基础,也为组织信息传播和发展埋下隐患。
2.2.2 大学生党组织成员教育工作重心不平衡、效果不明显
组织的教育培训是一个组织自我更新提高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教育培训方式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体素质,进而整体提高组织各项水平。教育培训本身就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教育是否能产生效果,依赖于信息传播发送、传播方式、信息准确率、接收情况等因素。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重心不平衡和效果不明显两个方面。造成大学生党员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不足以及教育机制的不完善。由于大学生党员及积极分子人数多,组织的教育资源和人力成本略显不足,当前大学生党组织成员教育工作的重心集中在入党前教育,对正处于考察期的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教育活动投入较多,入党后教育较少,造成组织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失衡,重心偏移,使得部分党员在入党后,组织观念薄弱,党性意识不强,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需要长期面对的客观问题。
........................
3 组织传播学视野下对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6
3.1 大学生党组织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对党员发展机制的影响 ··········16
3.2 大学生党组织的角色分配对教育管理机制的影响 ··················16
3.3 大学生党组织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处理对党员管理机制的影响 ·················17
4 组织传播学视野下大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21
4.1 建立大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意义 ·················21
4.2 将组织传播学的理念引入到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的可行性 ·····················21
4 组织传播学视野下大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4.1 建立大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意义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最有生机和活力的群体,是我党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作为高校党建工作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大学生党组织建设工作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新时期,大学生党组织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问题进行客观、详细的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大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蓬勃发展,积极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工作,使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通过一定的组织培养和教育程序发展成为共产党员,继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中的新课题,对于大学生自身发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国家人才储备都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能否解决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检验理论研究的最终标准。因此,与纯理论研究不同,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应更倾向于应用研究。因此,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大学生党建工作,必须保证组织传播学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结合具可行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
5 结论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政治格局变幻莫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工作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基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迁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大学生群体的时代演变也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刻不容缓。
组织是社会中相似或相近的个体有目的的组合,如政党、政府、企业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政党组织,既具有一般组织的普遍性质和发展规律,也具有作为政治组织的特性,又包涵中国共产党的特殊规律。大学生党组织是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延伸。组织作为人群目的性的实体,需要组织成员关系协调以适应环境并创造性地利用环境资源,关系协调必须借助沟通与传播,当组织信息传播达到合理状态,组织目标便会顺利实现。传播是组织结构的轴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播也就没有组织。
从组织传播角度出发,大学生党组织活动的过程就是组织传播的过程。运用组织结构理论、组织关系理论、组织传播理论,对大学生党组织的结构合理性、信息传播渠道建设、组织传播角色分配、组织沟通效果评价、群体传播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理念创新、结构再造、完善教育管理、有效沟通、重视非正式传等五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创新构想,推进大学生党组织基层建设。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的创新要以实践为检验标准,跨学科研究的应用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的支撑,以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党组织生活离不开组织的信息的传播,组织传播在党组织工作的应用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随着组织传播学的理论成熟和党建工作的不断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密切,如何实现组织传播学理论在党建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还有待于广大党务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