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网络集体行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13 08:34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从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起,至今己有二十余年,网络对社会成员、社会结构的影响不断增加。截止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继续增加,比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多出15个百分点,比笔记本电脑接入率高了41.6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57亿,巩固了第一大网络终端的地位。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平台的改观,使单向的传播平台向双向、互动性的媒介平台发展。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公众获取信息的能力,触动了公众参与表达的欲望,并赋予包括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牡会弱势群体成员更大、更多的力量。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网民每周平均触网时间超过26小时,同时互联网加速向网民生活渗透,使得生活日益"网络化"、"媒介化"。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己经进入"环境敏感时期"。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由此带来的集体巧动也在不断増加。"民生指数2007"的关键词为"环保与民生",该报告称,环境污染已经对公众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大热点之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发布报告称,中国70%的江河、湖泊受到了来自不同主体、不同程度污染,其中工业污染超过一半。虽然20011年以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大气、土壤、水体污染治理工作计划,千八大也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在稳步推进。但环保部发布的"2013年环境统汁年报"指出,"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风险不断凸显,污染治理任务仍然艰巨。"

当前,社会焦虑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困扰着中国。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使得公众对某类问题的负面情绪持续放大,由此减弱社会整体的中也力、凝聚力。一旦公众接受了某种暗示,就又特别容易产生不良的集体行为。网络事件在一次又一次的演化中,逐渐成为代表民意的标签与注脚,而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中,也开始制造出所谓的"媒体奇观"。送些事件己逾越虚拟空间,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发生了真实影响,并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出现交错混杂情形。

.......................


1.2研究主旨与意义

1.2.1研究主旨

一直以来,网络媒介对于集体行动的积极作用、消极影响成为研究者,乃至行动者争论的议题,技术与巧动效果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正如哈根在分析化会文化趁势对新媒介助为社会行动的程度研究中指出,社会文化趋势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行动。因此,本研究尝试对抖下问题进行分析:

1.社会结构背景对网络集体行动的影响,哪些因素促成了网络集体行动的发生,哪些因素改变网络集体行动逻辑

2.网络媒介技术是如何拓展集体行动主体,获取行动资源,形成网络抗争对象。

3.在PX系列事件中,网络媒介技术脚本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行动者又是如何利用媒介技术组织行动,这些变迁对斤动剧目是否产生了影响。

4.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与网络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网络集体行动者如何使用现实社会中的权威力量增加自身行动的合理性。

5.对PX事件引发的网络行动进行全面的总结,为政府在网络集体行动中设畳议题、引导舆论、实现良好的治理提供建议。

1.2.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网络集体行动研究,首先能丰富网络集体行动研究的理论范式。网络集体行动不同于简单的事件传播,更是与社会学、政治学密切联系。本研究结合社会学中"集体行动"理论,通过对网络集体行动者的媒介使用和行动剧目的构建,探究网络集体行动者、媒介、受众之间的关系。网络集体行动中,情感作为动员的方式,情感之间的相互感染促使了事件的爆发。情感动员的实质是,集体行动者如何利用网络媒介获取行动资源,増加公众之间的认同感,实现集体行动的诉求。突破网络媒介助长群体极化研究、病态研究的限制。

网络集体行动研究

....................


第二章网络集体行动理论综述


2.1网络集体行动的产生与发展

网络集体行动并非产生于网络成员的群巧,强烈的社会现实背景是其产生的重要因素,媒体曝光、突发事件成为爆发的导火索,行动者在网络对话中逐渐形成共识,并最终推动事件的爆发。在厦门、大连、宁波、昆明事件发生前,部分政府职能部门除了在其官网以简短的消息公布将推进项目建设,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向公众披露任何与之相关的信息,甚至不知道所在城市早己投产PX项目。PX项目建设将极大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細P的増长,与此同时项目的建设、投产不能给当地民众带来直观的经济收益,而且还可能会对当地的环境带来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众越来越关也、生存的环境,在全国各省市频繁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后,由环境问题带来的环境恐慌已经蔓延开来。因此,当有媒体开始聚焦PX建设,便容易唤起民众挥卫知情权、环境保护权。

伴随网络媒介的觸起,网络行动者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网络媒介成为行动者获取信息、构建信息链的平台,在公众逐渐知晓事件后,其为行动者提供了表达诉求的通道,在政府控制舆论、压制信息时,其是行动者获取资源进行抗争的武器。期间政府并未公布环评报告,或者在前期的座谈会中表现出强硬的态度,导致事件最终爆发。爆发后,行动者利用网络媒介对行动进行现场直播,唤起公众持续关注,在传统媒体跟进的同时,行动者利用其报道资源持续构建行动认同。地方政府在面临舆论压为及政治维稳的需要后被迫妥协,再次召开座谈会、开通网络投票、开展科普行动,最终PX项目在这样的环境下停建、缓建。

网络集体行动研究

......................


2.2网络集体行动的内涵与特征

网络集体行动,或称网络集群行为,是指"一定数量的,相对无组织的网民针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在网络环境中或受网络传播影响的群体性努力"。"夏学蜜(2004)认为,网络集体行动指的是"在某一时间内,网络自发或由组织地聚集在某一个网络公共场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发布网贴,进行网络表达的行为。"周湘燕(2007)认为其为数量众多的网民在非预期的特定阶段,为达到共同的诉求而通过网络集中参与社会事件的行动。李玉婷将网络集体行动定义为:"经由互联网而相互关联的个体、群体或组织,按某一方式组成集合体,采取在线或离线的某些策略与技术,为达到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而做出的努力。"杜俊飞认为:"网络集体行动的本质是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目的,以网络聚集制造社会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陈力丹(2015)指出,网络集体行动指兴起于互联网虚拟平台上的集体行动,一种是以文字、影像等符号进行意见表达和权力抗争,通过网络传播平台进行的线上线下的信息勾连和动员的行动。

是然网络集体行动与传统集体行动有一定的区隔,但网络集体行动依然是经由集体行动理论演变而来。因此,本研究结合传统的集体行动理论及网络传播特性,将网络集体行动定义为;"松散的社会群体为实现共同的行动目标,通过网络进巧大规模聚集,以文字、图像等符号为主要手段,线上、线下联动的抗争性行动。"

网络集体行动主要特征包括:第一,广泛参与性。由于网络集体行动主要依巧网络聚集促进行动发展,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公众可以自由参与话题讨论,发表自身意见。从而打破了传统集体行动必须依赖真实到场才能参与的限制。同时,由于网络参与的成本低,减少了公众参与的社会风险,使得公众更愿意进行表达。第二,行动议题丰富。传统的集体行动以政治行动主要议题,试图通进革命性的变革实现政治理想。自上世纪60年代,以女权、环境等主题的集体行动逐渐取代政治行动议题后,集体巧动的议题越发广泛。而网络集体行动具有更丰富的行动议题,从个人价值的表达到公共价值的挥卫,从公民权利到个人身份认同。由PX引发的网络集体行动以环保议题为主,但同时也具有价值议题。

......................


第三章网络集体行动的结构背景..........20

3.1地理环境与环境评价.........20

3.2社会环境与环境事件...........21

第四章网络集体行动的框架构建...........26

4.1网络集体行动的主体.........26

4.1.1直接利益相关者........26

第五章网络集体的剧目.............32

5.1媒介脚本与变迁..........32


第七章网络集体行动的可能与可为


7.1网络集体行动产生的可能

7.1.1网络集体认同的建构促成行动的爆发

主体利益冲突是网络集体行动的结构性背景,网络集体行动发展的另一动力机制就是由此带来的网络集体认同。俞可平认为,个人的自由选择能力、权利,都离不开个人所在的化群,个人利益的最终实现也必须依赖其所在的社群。这就决定了,集体行动者要想实现既定的抗争目标,就必须动员社会中的个体,达成集体共识,加强集体认同感。卡斯特认为不同角色在事件中表现出来的一致性认同,其蕴含了深刻的文化背景。PX项目所在的民众有着天然的地缘接近性,面对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的项目时,无论是在利益诉求方面,还是价值诉求方面,他们都很容易組成了"地方共同体"。通过五次事件游行的标语"爱护厦门,人人有责"、"还我大连"、"保护宁波"、"春城拒绝污染项目"、"PX滚出茂名",我们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出民众采取集体行动的目的与诉求。虽然参与集体巧动的可能还有非项目所在地的市民,但是大部分行动者依然是地缘相近的民众。"社区、亲缘等等既是主要的社会支持关系,也可能是有利的社会舆论制造和传播的主要源头。"

.........................


结语

微媒体时代,让不同地域的人们在空间上聚集成为可能,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本身形成了"弱关系一一强连接"的关系,由此带来的网络集体斤动,缺乏组织连接,更容易被认为是一种自发性的"群氓"。通过对体系列事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化,网络媒介下的集体行动并非简单的群巧现象,而是将自身诉求通过碎片化的信息组合拼凑,在强大的信息流中,逐渐形成较为一致的行动诉求,行动者也会根据社会环境、媒介属性、事件进展及时调整行动策略。公众对于所在地的环境认知是网络集体行动的根源,阻止PX项目实际上是公众挥卫良好生活环境、生活空间权利的体现;公众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利益性冲突是网络集体行动的结构性背景,政府上马PX项目能够为当地带来的增长,但送并未给当地民众带来多大的利益,反而可能会对当地环境带来污染,加上事前政府对于环评报告避而不谈,或者在沟通过程中保持强硬的态度,进而加剧了公众的结构性怨恨。在行动过程中,行动者始终利用网络媒介将"依法抗争"与"依气抗争"结合起来建构行动剧目,试图证明政府职能部门存在程序上的违规,道文上的不合理,并积极使用传统媒介的报道作为行动资源,増加斤动诉求的合理性,使得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延续了"抗争——妥协"的治理路径。政府职能部门要实现良性的治理,应该避免"庸政"、"懒政"。而在明确网络集体行动者的行动原因和诉求后,积极建立对话平台,强化a性的协商机制,増强制度的吸纳能力,重重拾话语权,进而推进民主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4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8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